美食傳奇第二集《“名菜”傳聞》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5日 11:56)
耿姝:中國的名菜真是太多了。
王謙祥:是啊,比如説松鼠桂魚、洛陽水席、平地一聲雷等等等等。
耿姝:那今天啊,我們要説的不光是有名氣的菜,而且是要有典故的菜,也就是有説頭、有故事的菜。
王謙祥:中國的名菜多我是知道的,可這名菜中有典故的多嗎?
耿姝:多啊。還是老規矩,請看這幅畫。
王謙祥:喲,這是古代那位人物呀?
耿姝:這可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文學家蘇東坡啊!
王謙祥:蘇東坡是很有名,不過,哦,我知道了,你要説的是不是東坡肉啊?
耿姝:還真説對了。宋朝蘇東坡,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併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時候,那時的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西湖治理後,四週的田地就不怕澇也不愁旱了,這一年又風調雨順,杭州四鄉的莊稼得了個大豐收。老百姓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好處,到過年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東坡收下很多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然後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太平的年頭,家家戶戶過得好快活,這辰光又見蘇東坡差人送肉來,大家更高興:老的笑,小的跳,人人都有誇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就把他送來的豬肉叫做“東坡肉”。那時,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闆見人們都誇説“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挂出牌子,也取名為“東坡肉”。這只新菜一齣,那家菜館的生意就興隆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豬還不夠賣呢,別的菜館老闆看得眼紅,也學著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了。後來,經過同行公認,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耿姝:這東坡肉可是一道非常有名氣的、而且還是有典故的名菜,蘇東坡也是歷史上非常有名氣的人。
王謙祥:那倒是,蘇東坡是宋代非常有名的大文豪啊。可是關於東坡肉我聽説還有另一種説法。
耿姝:什麼説法?
王謙祥:就是説“東坡肉”也是黃州名菜。
耿姝:哎,這就亂了。這一道東坡肉,到底是哪的名菜呀?
王謙祥:關於這個問題,我看我們還是請教一下專家吧。
蘇東坡在湖北黃州做過官。“東坡肉”就是他這個時候發明製作的。因為黃州物産豐富,糧多豬多,肉價便宜,而蘇軾喜歡吃豬肉。有一次有客人來訪,他即烹制豬肉饗客。當把豬肉下鍋,著水放調料後,以微火中慢慢煨著,便與客人下起棋來。兩人對弈,興致甚濃,直至局終,蘇軾才恍然想起鍋中之肉。他原以為一鍋豬肉定會燒焦,急忙進廚房,頓覺香氣撲鼻,揭鍋一看,只見豬肉色澤紅潤,汁濃味醇。品其便醇香可口,糯而不賦,並博得客人們高度評價。這便是東坡肉最初的製作經過。
蘇東坡為“東坡肉”專門寫了一首打油詩,在詩裏,詳細寫明了東坡肉的製作過程。這首詩的名字叫——《豬肉頌》。“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的煮食豬肉,確屬烹制得法,按他自己總結的烹飪要領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東坡肉,味極鮮美。因為,“慢著火,少著水”能使湯質稠濃,味道自然醇厚強烈。後世廚師還在東坡肉中增添
了兩種原料:冬(東)筍、菠(坡)菜,使其更加寓意深長。
耿姝:哎,王先生,我覺得這“東坡肉”之所以名揚天下,一方面是因為這道菜本身確實好吃,另一方面,恐怕也是由於蘇軾的名望大,這菜沾了名人的光。
王謙祥:哎,這當個名人就是好,隨便鼓搗個菜都能名傳天下、流芳百世。
耿姝:你羨慕了?哎,你也算是個名人了,著名相聲演員呀,那你會做什麼菜呀?
王謙祥:我?我會炒白菜、炒土豆絲。哎,對了,我會煮湯。什麼雞湯、鴨湯、魚湯啊,我都煮得不錯。
耿姝:咳,煮湯?哪算什麼菜呀。不過,你説到鴨子,我到想起一個問題來了。
王謙祥:又要考我吧,説吧,什麼問題?
耿姝:你説説這張圖上畫的是什麼意思?
王謙祥:這是一位美女外加一隻鴨子啊?
耿姝:您説得不錯。可你知道這鴨子和這位美女有什麼典故嗎?這位美女又是誰嗎?
王謙祥:這位美女?王昭君?漢代的王昭君?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
耿姝:對!就是她。
王謙祥:這王昭君我可知道,她也是古代的美女。她原來是漢代的一名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同西漢結好,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説後請求出塞和親。就在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見她又美麗又大方,又有點捨不得了。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為時已晚。後來……
耿姝:後來,王昭君嫁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她和匈奴的人們相處得非常好。匈奴的人們也都很喜歡她,尊敬她。她勸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的人們。後來……
王謙祥:後來,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王昭君死後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墓,並奉為神仙。
耿姝:哎呀,我們倆講了半天都是王昭君的事,可我要問的是 “昭君鴨”這道菜的來歷,您知道不知道嗎?據説,在湖北魚米之鄉長大的王昭君出塞到了蒙古大草原以後,吃不慣麵食,於是廚師就將粉條和油麵筋泡在一起用鴨湯來煮,王昭君吃了以後感覺非常可口。後來人們便用粉條、面筋與肥鴨烹調成菜,稱之為“昭君鴨”,並一直流傳至今。當然現在的“昭君鴨”是用土豆澱粉製成的粉條,並加入花菇同燉,成菜更加鮮美,湯汁濃厚鮮美,菜肴軟爛細嫩,風味獨特美妙。當大家享受這道菜時,自然想到那手持琵琶、身批斗篷的王昭君。
王謙祥:剛才説到的昭君鴨固然是好,可是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呢,那有用其他幾位美女的名字命名的菜嗎?
耿姝:當然有啊。在浙江西施的老家,就出産一種點心,叫“西施舌”;還有一道菜呢,就叫“貂蟬豆腐”。
王謙祥:啊,真是這樣?看來,您對美女的名字命名的菜挺有研究的。那您還知道其他名菜的故事嗎?
耿姝:當然知道了。我再給您出一道題。您看這幅圖是什麼意思?
王謙祥:這是一位清朝官員,他會是誰呢?
耿姝:在湘菜裏有一道名菜是主要用雞的做成的,當然這也有一個故事,而且這道菜還和一位名人有關係。你們猜猜他是誰?我提示一下,他是湖南人,是洋務派首領。
王謙祥:噢,我知道了,是左宗棠。他是清朝末年的一個大將軍。他的脾氣不好,又倔又犟,老百姓送他外號“湖南騾子”。
耿姝:哎王老師,您説這左宗棠的暴躁脾氣,是不是也跟他們湖南人愛吃辣椒有關係呀?
王謙祥:好像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耿姝:那這道菜為什麼叫“左宗棠雞”呢?
王謙祥:關於這道菜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説呢。相傳左宗棠有一次打完勝仗回家,他的夫人非常高興,特地用薑蒜、辣椒等作料炒了一盆雞給他吃。左宗棠覺得味道很好,它色澤金黃誘人,口感外脆裏嫩,多嚼幾口,才能品出一絲絲辣味。於是就叫夫人做了很多,來犒賞三軍。左宗棠一生以簡約自奉,唯鍾愛薑蒜、辣椒炒雞的美味,鄉人為表示對他的仰慕,稱這道菜為“左宗棠雞”。從此這道菜就流傳開來。
耿姝:看來這湘菜之所以能夠在全國各地流傳開來,左宗棠是功不可沒啊。
王謙祥:怎麼?
耿姝:您想啊,在多年的行軍打仗中,左宗棠率領的湘軍走南闖北,不也就把湖南口味的湘菜傳到各地了嗎?哎,咱們剛才説到了左宗棠雞,那道菜應該説是很有特點的。下面,我再請你看一張畫,這道菜同樣是用雞做成的,更是有特點。
王謙祥:咦,這不是一個乞丐嗎?
耿姝:不錯。你看這個乞丐正在烤一隻雞。
王謙祥:啊,我知道了,這是“叫花子雞”!雞外面糊了一層泥巴的,是江南的一道名菜!
耿姝:對。不過,我們這一集裏説到的名菜都是有故事、有講頭的,那我要問你,你知道這道菜為什麼叫“叫花子雞嗎”?
王謙祥:這個嘛……既然叫“叫花子雞”,那肯定就與乞丐有聯絡。
耿姝:至於是什麼聯絡,聽我來告訴你。這個“叫花子雞”,又叫“黃泥煨雞”。這個菜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呢。相傳在明末清初,在江蘇省常熟虞山腳下有一個叫花子,一連幾天都沒有討到飯吃,無意中他偷了一隻雞,想以它來充饑,無奈一沒炊具二沒調料,就連褪毛的開水都找不到,於是他只好把雞殺了以後,把內臟掏出,用泥巴把雞包裹起來,架到火上去烤。等泥巴烤得發黃時,他就把雞往地上一摔,不僅雞毛隨著泥巴一起脫落下來,而且香氣撲鼻,香飄四溢。附近有個姓張的大戶人家的僕人路過這裡,聞得香氣,遂討得這種煨雞的方法,回去稟告主人。主人如法炮製,邀親有品嘗,眾人讚不絕口。眾人都問此菜出於哪位名師,主人説,哪有什麼名師,這雞的發明者是個叫花子,這是叫花子雞!
王謙祥:那個時候既沒有各種調料,又不講烹飪技術,那個雞的味道可想而知啊。那你知道,當時那個“叫花子雞”和咱們今天吃到的有什麼不同嗎?
耿姝:當時,社會經濟不發達,特別是那個乞丐所處的特定的條件,“叫花子雞”在那種狀況下就是鮮美無比的佳肴了。後來,常熟百年老店山景圓菜館的名廚根據此傳説,又在雞內膛裏添加了幾種鮮料,在雞的外面先用豬油、鮮荷葉塗抹包好,再用泥巴煨烤,不僅味道更為鮮美,而且還有菏葉的清香,成為譽滿中華的常熟傳統名菜。哎王先生,剛才説到“左宗棠雞”的時候,你説你只知道左宗棠這個人,而不知道“左宗棠雞”這道菜?
王謙祥:是呀。
耿姝:下面我再給你説一道菜,恐怕你就是只知道這道菜,而不知道和這道菜有關係的那個人,更不知道其中的故事了。
王謙祥: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耿姝:那你就來看看這張圖片吧。
王謙祥:喲,這位清朝官員是誰呀?桌子上擺著的這盤菜,好像是“宮保雞丁”?看這花生米、這辣椒,肯定是“宮保雞丁”了。
耿姝:“宮保雞丁”是不錯,可是你知道和“宮保雞丁”有關係的這位官員是誰嗎?
王謙祥:知道啊。丁寶禎。這道菜的名字叫做“宮保雞丁”,其中的“宮保”是清朝的一個官名,清朝的時候,太子的老師叫“少保”,也尊稱為“宮保”。“宮保雞丁”是太子老師做的一道菜。
耿姝:太子老師就叫丁寶禎。
王謙祥:這個丁寶禎。這可是位響噹噹的人物。在清朝,丁寶禎幹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誅殺太監安德海,另一件就是發明了“宮保雞丁”這道名菜。丁寶禎是貴州平遠人。咸豐時期中進士,同治年間任山東巡撫,光緒年代做了四川總督。在山東當巡撫時,丁寶禎本來可以和其他清朝官吏一樣,關注愛惜著自己頭上的頂帶花翎。但歷史偏偏具有傳奇色彩,紅極一時的大太監安德海現身山東,給丁寶禎出了一道難題。
王謙祥:誅殺安德海,震動了朝野。曾國藩稱讚丁寶禎是“豪傑之士”。李鴻章斷定丁寶禎由此成名,翕同頜對丁寶禎深表欽服。在《清史稿》的丁寶禎傳裏面,對於此事也寫下了應有的評價。當然,以上是清朝政治鬥爭中的大事,不容小看。不過,中國飲食的歷史上看,丁寶禎也有一大貢獻,這就是出自他家的私人廚房的“宮保雞丁”。這道名菜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時至今日,“宮保雞丁”仍然得到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耿姝:看了以上的節目,您知道丁寶禎是誰了吧?
王謙祥:知道了,但丁寶禎和“宮保雞丁”的故事我還是不太明白。
耿姝:你別著急,聽我道來。丁寶楨原籍貴州,是咸豐三年的進士,光緒二年,任四川總督督,為正二品 就好像現在的省長。丁寶楨平過捻亂,被加了「太子少保」的銜。自清朝雍正時起,對有功的大臣加以「少保」銜,以示朝廷的重用。所以,丁寶楨又有「丁宮保」的稱呼。傳説,丁寶楨也是位美食品嘗家,自己喜愛煮東煮西的,家中常聘請名廚,要求他們要鑽研烹飪技術,一直創新。丁寶楨在家請客時,常有「炒雞丁」一菜,客人們都很愛吃。丁寶楨回故鄉時,親朋好友為他設宴;丁寶楨經常説:「各位不要太花錢,只要有炒雞丁就可以了。」親朋好友見丁寶楨如此喜歡吃「炒雞丁」,便將此菜稱為「宮保雞」。
王謙祥:在貴州,“宮保雞丁”可是老資格了。由於它的做法帶有貴州特點,所以也叫“糊辣子雞丁”。貴州人把辣椒先搗碎,然後用甜醬炒辣椒,再過油,辣椒就成糊狀的了,所以叫“糊辣子”。
耿姝:哎王先生,你説這“宮保雞丁”在貴州算不算是一道名貴的菜?
王謙祥:當然了,“宮保雞丁”儘管價格不貴,但它很受歡迎。在貴州歷史上,許多重要場合,重要宴會都少不了它。這歷史上還有一個説法,説“宮保雞丁”是山東菜。
耿姝:怎麼?“宮保雞丁”又成了山東菜了?
王謙祥:“宮保雞丁”是貴州菜不假。丁保禎是貴州人,所以,貴州菜裏有“宮保雞丁”,但山東菜裏也少不了“宮保雞丁”,因為丁保禎做過山東巡撫,他在山東待的時間長,山東菜裏自然就少不了“宮保雞丁”。
耿姝:我真有點糊塗了,這“宮保雞丁”一會是貴州菜,一會是山東菜,它到底屬於哪個菜係呢?
王謙祥:我告訴你,“宮保雞丁”屬於四川菜。
耿姝:嘿!怎麼又成四川菜了?
王謙祥:丁寶禎當過四川總督,他把“宮保雞丁”帶到了四川, 現在,凡是川菜館兒,都有“宮保雞丁”這道菜。
耿姝:這一個“宮保雞丁”居然在三個菜系裏都佔有一席之地,我今天可真是長了學問了。
王謙祥:在人們的印象裏宮保雞丁一定是辣的,但是這卻是一個歷史之謎。根據丁寶楨的後代説:「據我的老一輩,我們丁家每年都到祠堂裏祭祀,並做一款宮保雞作為給爺爺的祭品,但是不加辣椒。不知我的爺爺當時是否喜歡吃辣椒。可見,當時的宮保雞丁並不一定放辣椒,是後來此菜在四川出名時便帶辣椒了。
耿姝:不過我總覺得這“宮保雞丁”有點太尋常了。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
王謙祥:這才説明這道菜的知名度呢。因為它好吃,所以人們都愛吃,也就都學著自己做了。
耿姝:有道理,看來我也應該學著自己做,只是別太複雜了。
王謙祥:對你而言,什麼叫複雜呢?
耿姝:只要別比炸醬面複雜就行。
王謙祥:“宮保雞丁”的製作方法並不複雜,我們都可以學,但是比起炸醬面來,還是要複雜一點的。 1.將雞肉去筋,剁十字花刀,切成小丁,裝碗加醬油,鹽,酒碼味後,用水豆粉拌勻。 2.用醬油,白糖,醋,味精,清湯,水豆粉調成芡粉。 3.幹紅辣椒去蒂去籽,切成1。7厘米的節。 4.花生米用溫水泡漲去皮,用油炸脆。鍋內油炸至五成熟,下幹辣椒,花椒,將雞丁放入炒散。5.放姜,蔥等,烹入芡汁,快速翻炒,加入花生米翻炒,起鍋裝盤即成!
耿姝:觀眾朋友們,聽了我們今天介紹的“名菜”,您是不是也想躍躍欲試?
王謙祥:在佳節時分,朋友聚會的喜慶日子裏,您不妨自己動手做一做,肯定是樂趣無窮!哎……有空請大家到我家去做客,我親自下廚。
耿姝:你?你請大家吃什麼?
王謙祥:炸醬面!
耿姝:什麼?
王謙祥:外帶“宮保雞丁”!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