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2005春節特別節目 > 正文

美食傳奇第一集《魚的傳説》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5日 10:05)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連年有餘”。在漢語裏,吃的“魚”和剩餘的“余”發音相同,所以,人們過年貼這個“連年有餘”的年畫圖的就是個吉利。還有一個就是,人們吃的“魚”和富裕的“裕”發音相似,所以,“連年有餘”也有“連年富裕”的含義。除了年畫,在中國許多地方,吃年飯的時候,家家都少不了“魚”,都希望來年的日子紅火富裕。"魚"作為人們的日常飲食,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很有名氣。古人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古句可見魚之珍貴.尤其是鯉魚,鯉魚的形象在很長時間裏都是美好的象徵,寄託著人們對前途的憧憬。歷史上鯉魚還曾作為貢品上貢朝廷呢,真可謂是“一登龍門而身價百倍”呀。而黃河鯉魚是鯉魚中的著名品種,金鱗赤尾,體色艷美,光彩熠目,閃閃發光。 正因為“紅”,具有喜慶、吉祥等含意。所以鯉魚,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 “紅魚”或“喜魚”。南北朝時期的大詩人庾信有詩云:“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關於武昌魚,歷代騷人墨客還有大量的詩作。唐朝詩人岑參也有:“秋來倍憶武昌魚。”的詩句。但真正使武昌魚名聲大振的還是毛澤東主席在1956年夏天暢遊長江時寫下的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游泳》一詩,開頭兩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這更引起了人們對武昌魚的極大的興趣。長江的魚説完了,黃河的魚也説完了那麼我們再來看……

  耿姝:金雞報曉,喜迎新春。

  王謙祥:雞年大吉,萬事如意!

  耿姝:哎,王先生,新春佳節,老友會面,親朋相聚,你説最該做的事是什麼?

  王謙祥:嗯……那首先是坐在一起吃頓飯,邊吃邊聊邊敘舊嘛。

  耿姝:説得不錯。這吃當中也有文化也有內涵。要知道中國的食文化可是世界聞名啊。

  王謙祥:正是。哎説到吃,在這新春佳節之際,我們為電視機前的您準備了豐盛的節日大餐。

  耿姝:各種各樣的美食將在這裡火熱出爐;

  王謙祥:五花八門的風味將在這裡新鮮面世。

  耿姝:天南海北談美食;

  王謙祥:九州方圓説美味。

  耿姝:過年了,許多人家都喜歡貼年畫。我這裡有一張圖片,您看看,這張圖片表現的是什麼意思?

  王謙祥:咳,這不是一條魚嗎?

  耿姝:不錯。正是。可是你知道這魚和咱們中國人過年有什麼聯絡嗎?

  王謙祥:嗯……據我所知,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連年有餘”。在漢語裏,吃的“魚”和剩餘的“余”發音相同,所以,人們過年貼這個“連年有餘”的年畫圖的就是個吉利。

  還有一個就是,人們吃的“魚”和富裕的“裕”發音相似,所以,“連年有餘”也有“連年富裕”的含義。除了年畫,在中國許多地方,吃年飯的時候,家家都少不了“魚”,都希望來年的日子紅火富裕。

  耿姝:您説得太好了!既然“連年有餘”這麼有講究,在人們的心目中佔有這麼重要的位置,那我們今天就來説一説和“魚”有關的美食美味。

  王謙祥:好啊,我對“吃魚”那可是太有研究了!

  耿姝:你還真不客氣,專家在這你也敢吹?跟你比沒準我才是“吃魚”高手呢!

  王謙祥:你不信?我這就給你説説……

  耿姝:得得得,你也別爭,到底是不是吹牛,一會就見分曉。我先給你們看幅圖片, 猜猜看,這是什麼地方?這個地方最著名的是什麼魚?

  王謙祥:這好像是武漢的黃鶴樓吧?這邊上一定就是長江了,可是長江裏的魚那麼多,什麼魚最出名呢?

  耿姝:你也別盲目地瞎想了,我們先來看一段錄像,這是我們的記者拍攝到的有關魚的鏡頭。

  長江流域是我國淡水魚産量最高的地區之一。湖北省地處長江幹流中游,有800公里的江面橫貫全省。省內上百個大小湖泊都與長江相通,這就為魚類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據統計,湖北境內的魚類,已知的約有170余種,有較高食用價值的有鯉、鯽、鳊、鱖、鯇(草魚)、青魚、鱧(烏魚)、鱔等40余種。特別是武漢東南的梁子湖,湖面寬闊,水草豐茂。每年秋風起、樹葉飄的時候,湖裏的魚隨湖水外泄,遊至離梁子湖西北六、七十里地的樊口,進入長江。這時,漁民們就在樊口捕魚,其中尤以鳊魚為世所珍。據《湖北通志》所載:“鱗類:鳊,即魴,各處通産,以武昌樊口、襄陽鹿門所出為最。《武昌縣誌》雲:‘鳊魚産樊口者甲天下。’”《中華全國風俗志》亦云:“各湖魚産年數萬金。樊口之鳊,肉嫩味美,尤為著名。”

  耿姝:看完這個小片子,我的問題也就出來了。這個片子裏介紹的是什麼魚?

  王謙祥:這個問題太簡單了。介紹的是鳊魚,又叫武昌魚。

  耿姝:還算有點見識。那你能講一講武昌魚的來歷嗎?

  王謙祥:行啊,要説這武昌魚的來歷,這其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説。相傳,三國時,武昌樊口是吳國造船的地方。有一天,為了慶賀大船下水,孫權就命人擺設酒宴,老百姓紛紛送來各色各樣的鮮魚。樊口的鳊魚,更是酒席中的上等菜。廚師將一道清蒸鳊魚端上桌來,孫權嘗後,非常高興,便連要了三盤,都被吃得乾乾淨淨。孫權問:"這魚出自何處?"旁邊一位大臣答道:"這是一位老漁翁為謝大王恩德送來的,不知出在哪。"孫權聽了立即命人將老翁找來。不一會,老漁翁來到孫權跟前,孫權命人賞他一碗酒,請他説出這魚的産地。老漁翁一口喝幹了酒説:"這種魚叫鳊魚,出在百里外的梁子湖。每當漲水季節,它遊經90里長港,繞過99道灣,穿過99層網才來到這長港的出水口,這出水口名叫樊口,它一邊是港水清清,一邊是江水渾黃。鳊魚喝口渾水吐一口清水,喝一口清水吐一口渾水,經過7天7夜,使原來的黑鱗變成銀白色,原來的黑草腸換成肥滿滿的白油腸,所以吃起來格外味美"。

  耿姝:沒想到這武昌魚的來歷還挺曲折。那關於武昌魚的其它故事你還知什麼?

  王謙祥:喲,這我就不太清楚了?

  耿姝:據我所知,關於武昌魚,歷代騷人墨客還有大量的詩作呢。如南北朝時期的大詩人庾信就有詩云:“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唐朝詩人岑參也有:“秋來倍憶武昌魚。”的詩句。但真正使武昌魚名聲大振的還是毛澤東主席在1956年夏天暢遊長江時寫下的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游泳》一詩,開頭兩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這更引起了人們對武昌魚的極大的興趣。

  耿姝:看來這武昌魚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還為歷代名人所喜歡。只可惜它不能像吃家常菜那樣隨隨便便自己就做了。唉,想吃不會做!

  王謙祥:你找我呀!

  耿姝:你會做?

  王謙祥:嘿嘿,我……我也不太會,但可以學嘛。

  武昌魚肉質肥嫩、鮮美,富含脂肪,宜清蒸、紅燒、油燜、花釀,但尤以清蒸為最,故"清蒸武昌魚"被譽為"楚天第一菜"。清蒸武昌魚是將800克左右的武昌魚刮洗乾淨後,在魚身上切出柳葉花刀,用沸水略燙去腥,將精鹽、料酒、蔥、姜等泡腌5分鐘,置盤中,魚身用薑片、香菇片、冬筍片及豬板油丁等擺好,上籠蒸15分鐘,淋少許香油及白胡椒粉,隨薑絲香醋味碟上桌。

  近年來,談到武昌魚,多以為指的是團頭魴。這種魚的體型特別,上下高聳,左右扁平,頭圓背隆,肉多體厚,兩側呈菱形;口較寬,背鰭短,尾柄高。此外,每塊鱗片中部都有一片銀白色的界域,前後相連,構成十幾條銀白色條墳,十分醒目。據説這種團頭魴全國只有樊口才有。其實古人所説的“武昌魚”是一種泛稱,並沒有特指哪一種魚。蘇東坡説:“長江繞郭知魚美,”這就把武昌地區盛産鮮魚、精烹鮮魚,形成魚味之鄉的實際情況給高度概括了。

  耿姝:看來,想要吃武昌魚並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不過我們也不能只吃武昌魚啊。

  王謙祥:那當然了,什麼桂魚啊、壚魚啊,鯽魚啊、草魚啊都是非常好吃的。特別是鯉魚,我最愛吃了。無論是清蒸還是紅燒,都非常的香!

  耿姝:既然你這麼愛吃鯉魚,那你説説哪兒的鯉魚最出名?

  王謙祥:當然是黃河大鯉魚了。這我太知道了。黃河大鯉魚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含有鈣、磷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和脾養肺、平肝補血的作用。常食鯉魚對肝、眼、腎、脾等病都有一定療效,那可是高級保健食品。

  耿姝:喲,懂得還真不少,那你再看看這張圖片。

  王謙祥:這是鯉魚跳龍門,這我知道。

  耿姝:那鯉魚跳龍門的典故是怎麼回事呢?

  王謙祥:這你可難不住我。這個龍門在雲南的……

  耿姝:哎……王先生,你説得不對吧,據我所知,這個龍門應該是在黃河流域,怎麼會跑到雲南呢?

  王謙祥:這是我故意説錯的,是想考考你。你説得真不錯,這個龍門就是在黃河流域。這個故事説的是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裡被子龍門山擋住了,於是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裏的鯉魚聽説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裏出發,經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這個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這時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説,“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 “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説:“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裏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空中,空上的雲和雨都跟著它往前走。這時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

  耿姝:哎呀,那可怎麼辦呀?大紅鯉魚摔死了嗎?

  王謙祥:沒有。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都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從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説:“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挨一個地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首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耿姝:其實這也是在體現一種精神。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就要不怕任何的艱難困苦努力去拼搏。

  王謙祥:是這樣,看來這鯉魚我沒白吃,最起碼能吃出一種精神來。改天我還得跑一趟濟南。

  耿姝:去濟南幹什麼?

  王謙祥:吃正宗的“黃河大鯉魚”啊。

  耿姝:那哪行啊,吃正宗的你得去開封才對。開封的……

  王謙祥:不對不對,濟南的名菜中有一道就叫“鯉魚跳龍門”,那是非常有講究的。其主要原料就是黃河金鱗鯉魚……。

  耿姝:不對不對,開封的鯉魚最正宗、好吃!

  王謙祥:不是不是,是濟南的鯉魚最正宗、好吃!

  耿姝:不對,是開封的。

  王謙祥:是濟南的!

  耿姝:我看咱倆也別爭了,到底誰正宗,看完下面這個片子就知道了。

  “鯉魚跳龍門”本是一道魯西名菜,源於明代,發展于清代。在濟南,它首先發源於黃河岸邊的重鎮——洛口鎮,清末傳到濟南城內江家池的“匯泉樓飯莊”經營。“鯉魚跳龍門”這道菜,名字響,造型美,味道獨特,食有定規,是山東名菜。"開封溜魚焙面"是開封的傳統佳肴之一,久負盛名。所選擇的魚必須是黃河出産的鯉魚。焙面也稱龍鬚麵。據《如夢錄》記載:明清時,開封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稱為"龍抬頭","筵客吃龍鬚麵,節禮送面"。當時製作"龍鬚麵"。只是用水煮熟,後改炎焙制的方法。故稱為"焙面"。其特點是色澤棗紅,軟嫩鮮香;焙面細如髮絲,蓬鬆酥脆。鯉魚焙面選料嚴格,製作精細。它是用開封黑崗口至蘭考東頭這段黃河出産的鯉魚(重一斤左右)。這種魚肉味純正,鮮美肥嫩。鯉魚經過加工後,兩側剞成瓦楞花紋,下入熱油鍋內炸透;再加以白糖、醋、薑汁、蔥花。

  耿姝:王先生,這鯉魚跳龍門這道菜有典故,那“鯉魚焙面”有什麼説頭嗎?

  王謙祥:有啊。不過我先説一段我的經歷吧。

  耿姝:咳説了半天,這是你自己的經歷,那有關鯉魚焙裏面的典故你知道嗎?

  王謙祥:你聽著啊。鯉魚焙裏面是開封的傳統名菜,由"糖醋熘魚"和"焙龍鬚麵"兩道名菜配製而成。傳説,清代慈禧太后逃難時到了開封,開封府的名廚貢奉"糖醋熘魚"和"焙面"。慈禧見後,心血來潮,説道,鯉魚靜躺盤中,大概是睡著了,應該給它蓋上被子,免得受涼。隨之起筷將"焙面"覆蓋魚身,這開封的"鯉魚焙面"從此傳為佳肴了。

  耿姝:咳,別管是開封的還是濟南的,反正這黃河鯉魚天然名貴,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已列為中國四大名魚之首。經常食用對身體肯定是大有好處的。

  王謙祥:是的,其實黃河鯉魚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很有名氣。

  耿姝:沒錯。鯉魚的形象在很長時間裏都是美好的象徵,寄託著人們對前途的憧憬。歷史上鯉魚還曾作為貢品上貢朝廷呢,真可謂是“一登龍門而身價百倍”呀。

  王謙祥:對。黃河鯉魚是鯉魚中的著名品種,金鱗赤尾,體色艷美,光彩熠目,閃閃發光。 正因為“紅”,具有喜慶、吉祥等含意。所以鯉魚,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 “紅魚”或“喜魚”。

  耿姝:長江的魚説完了,黃河的魚也説完了,我這裡還有一張圖片,您再看看,這可是一道有名的魚肴啊。

  王謙祥:喲,看畫上這人的打扮,像是晚清民初的,他手上托的這盤魚,脊背上都切著花刀,這魚會不會是“五柳魚”呀?

  耿姝:您猜對了,這的的確確是“五柳魚”。相傳這“五柳魚”是晚清時期,北京城一位姓陶的官員所烹制,做法就像咱們現在的紅燒,只是最後魚出鍋落盤後,上面要灑上鮮菇絲、筍絲、火腿絲、紅辣椒絲、口蘑絲這五種絲,又好看又別致,後來人們就把這道菜稱為“五柳魚”了。

  王謙祥:咳,鬧了半天,你説的這個“五柳魚”和我知道的不一樣。我問問你,你説的這個“五柳魚”有多少年的歷史?

  耿姝:我這“五柳魚”可是歷史名菜,距今已經有一百多年了!

  王謙祥:才一百多年呀。我説的這五柳魚可是四川名菜,它還和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有一段關係呢!

  耿姝:那你講講。

  王謙祥:杜甫在成都的時候,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草堂裏。有一天,幾個朋友在草堂吟詩作賦,不知不覺就到了中午。眼看要吃午飯了,可草堂一無所有,拿什麼款待客人呢!杜甫正在著急呢,忽然看見家人從浣花溪裏釣上一條魚來,他喜出望外。就請大家品嘗這條魚吧!在朋友們一片驚奇甚至是懷疑的目光中,只見他將魚去鱗掏腮、開膛破肚洗乾淨後,加上佐料放在鍋裏蒸,蒸熟後,又把當地的甜面醬炒熟,加入四州泡菜裏的辣椒、蔥、姜和湯汁,與澱粉調在一起作成汁,趁熱澆在魚身上,再撤上香菜就做成了。眾人一嘗,果然好吃。有人提議:給這魚起個名字吧…

  耿姝:於是大家就為這魚想起名字來。有的説:“這魚就叫浣溪魚吧!”有的説:“叫老杜魚才合適。”最後杜甫説:“這魚背蓋有五顏六色的絲,很像柳葉,就叫‘五柳魚’吧!”五柳魚就這樣叫起來了,並成為一道四川名菜,一直流傳了一千多年。

  王謙祥:原來你知道這段故事啊。

  耿姝:那當然啦,這“五柳魚”啊,除了跟杜甫有關係外,還跟另外一個名人有很大的關係。

  王謙祥:誰呢?

  耿姝:蘇東坡。

  王謙祥:蘇東坡,那可是宋代的大詩人。

  耿姝:沒錯。據我所知,這蘇東坡也有一段關於“五柳魚”的故事。蘇東坡不僅是一位大文豪,還是一位美食家。他與佛印和尚是好友。有一次,佛印聽説蘇東坡要來,就蒸了一盤蘇東坡愛吃的“五柳魚”,心想你總是開我玩笑,這次我也難為難為你。於是就將魚放在旁邊的罄裏。不料恰巧被東坡看見,於是東坡裝著不知道,説道:“有件事請教大和尚,我想寫副對聯,誰知寫好了上聯,下聯一時想不出好句子。”佛印問:“不知上聯是什麼?”蘇東坡回答:“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不知蘇東坡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幾乎不假思索地説:“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蘇東坡聽完,佯裝驚嘆道:“高才,高才,原來你罄(慶)裏有魚(余)呀!快拿出來一同分享吧。”佛印這才知道上了蘇東坡的當。但他還想“戲弄”一下蘇東坡,一看,一條清蒸的西湖鮮魚,身上劃了五刀,便笑瞇瞇地説:“五柳魚呀,這條五柳魚算是被你‘釣’到了,不如叫它‘東坡魚’算了。”從此以後,人們把“五柳魚”又叫“東坡魚”。而且這道西湖名菜名氣也越來越大,一直流傳至今。

  王謙祥:看來這“五柳魚”的版本還挺多。

  耿姝:原來這五柳魚還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現在我們還是再品嘗一下另一個讓你垂涎欲滴的無上美味。這可是赫赫有名的……

  王謙祥:“松鼠桂魚”!松鼠桂魚是姑蘇菜肴中的代表作,在海內外久享盛譽。這道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更讓人感興趣的還有聲。當炸好的猶如“松鼠”的桂魚上桌時,隨即澆上熱氣騰騰的滷汁,這“松鼠”便吱吱地“叫”起來。

  耿姝:其實松鼠桂魚的做法也是一門很講究的學問。怎麼做呢,我們先來看一個小片子。

  松鼠桂魚的烹制關鍵主要是在刀工和配料上。把頭去鰓、內臟的桂魚洗凈,砍下魚頭,剖成兩半。從魚的背側面開刀,去掉中間脊骨,但在尾巴處留約一寸長的脊骨。把魚皮朝下攤好,在魚肉上用刀切成斜刀松子花,刀深達肉的五分之四,不能切破魚皮。在尾巴處開一小口,將尾巴從刀口中拉出,然後放入盆內,用鹽、胡椒粉、料酒腌一下,再裹上澱粉,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撈出。魚頭也如法炮製。把有花的一面朝上放入盆裏,裝上魚頭。最後把松子放入油鍋中炸成金黃色。炒鍋內再留少許油,放入湯、鹽、糖、番茄醬、醋,燒沸後用濕澱粉勾芡,再中加上少許熱油,出鍋澆在魚肉上,撒上松子和青豆即成。 以桂魚(又稱鱖魚、石桂魚)加工製成,活殺後去脊骨,在魚肉上剞成菱形狀刀紋,深至及皮,蘸幹澱粉後,經熟豬油二次炸制,呈渾身金黃,肉粒翻開如毛,頭昂口張,魚尾微翹,形如松鼠,趁熱將滷汁淋桂魚身時,會發出哧哧之聲,猶如松鼠歡叫。因其色、香、味、形俱佳,堪稱蘇幫名菜中主角之一。後來以骨疏刺少、肉質細嫩的桂魚替代了鯉魚,松鼠桂魚成為宴席名菜。蘇州名廚又在烹飪上精益求精,光是佐料調料就有河蝦仁、熟筍丁、得菇丁、青豌豆、豬肉湯及酒、醋、鹽、糖、豬油、麻油、蔥段、蒜瓣、幹澱粉、濕澱粉…達十五六種之多。松鼠桂魚,被拍攝《中華三味》的日本友人譽為松鶴樓“首席名菜”,1983年11月在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上,被列為江蘇表演菜點之一。唐詩中有“桃花流水鱖魚肥”,因而品嘗松鼠桂魚最佳時節,當推每年三、四月間。

  耿姝:呀,沒想到這松鼠桂魚製作起來這麼複雜、這麼講究。

  王謙祥:可不是嘛,這“松鼠桂魚”,做得最有名的還的是蘇州的松鶴樓。蘇州不僅以古老的園林著稱,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傳統佳肴,當地名菜館松鶴樓的松鼠桂魚就是其中之一。松鼠桂魚的楊名還得從乾隆皇帝大鬧松鶴樓説起。乾隆一下江南時,有一天微服務私訪來到蘇州。時值陽春三月,桃紅柳綠,鳥語花香,人們給紛到郊外踏青。城裏城外,遊人如織。乾隆隨民眾一道觀賞了幾處春景後,又累又餓,看見觀前街的松鶴樓飯館,便踏進門去。恰好這天松鶴樓的老闆給他母親做壽,裏裏外外忙個不停。乾隆坐下許久,方見一個夥計過來。這位夥計見他身著布衣布鞋,鞋面上還沾了不少泥土,以為是鄉里的農民,便懶洋洋地問道:“客官,吃點什麼?”乾隆吩咐:“只管揀那好吃的拿來。”夥計心想,你那副打扮,還想吃好的,你給得起錢嗎?心裏這樣想,手裏便揀那最便宜的菜送上。乾隆見此茶清湯寡水,無鹽無味,便問:“貴店沒有再好一點的菜嗎?”夥計不耐煩了,説:“沒有。”這時乾隆忽見一個夥計手托一大盤噴香鮮艷的桂魚從廚房裏出來。乾隆手指桂魚,要那夥計端過來。那夥計傲慢地説:“松鼠桂魚,你吃得起嗎?”乾隆龍顏大怒。這時,門外進來一位平常打扮的老者,他扶乾隆坐下。小聲嘀咕了幾句。爭吵聲驚動了店主,他急急忙忙來到桌邊賠禮。長者從懷裏掏出兩錠銀子,要店主迅速送好酒好菜來。店主看這兩人雖然衣著平常,但氣度不凡,出手也慷慨,料定小覷不得。於是,趕快將精心為他母親做壽烹制的松鼠桂魚、鍋巴菜等菜肴端來,擺了滿滿一桌。見那桂魚昂首翹尾、色澤鮮紅光亮,入口鮮嫩酥香,微帶甜酸,乾隆覺得皇宮裏也沒這兒做得好吃,於是連聲誇好。乾隆皇帝吃得很滿意,早息了剛才火氣,臨走時還向店主人打聽這道菜的名稱及做法,並賞了店主一些銀子。店主高興異常,從此便打出了“乾隆首創,蘇菜獨步”的牌子。後來乾隆第二次、第三次下江南進,總要光顧松鶴樓,並點名要吃松鼠桂魚。松鶴樓的松鼠桂魚從此就作為傳統名菜流傳至今。

  耿姝:説到對魚的喜愛啊,據我所知,不光我們漢族喜歡魚,我國的少數民族對魚也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王謙祥:是這樣的。我國貴州省臺江縣的苗族,千百年來喜歡在稻田中養魚,抓魚成為節日裏的一大景觀。抓魚時全村男女老少都趕來看熱鬧,為節日增加了氣氛。

  吃魚更是一件美不勝收的事情。他們吃的叫“酸湯魚”。“酸湯魚”是節日裏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也是招待賓客的好食品。苗族過節吃魚的方法與眾不同,沒有一滴油,做出的魚味道鮮美香嫩。最主要的原因是湯的味道與眾不同,苗族人魚湯的味道是酸的,據説酸味能提高食欲,幫助消化。過節的前幾天婦女就把淘米水留存在缸中讓它發酵,過節時把淘米水中的沉澱物去掉,放入鍋中煮開,全家老少幾代人和賓客們圍坐在鍋旁一起吃,像北方人全家圍坐在一起吃餃子一起吃魚,大家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

  耿姝:魚,在中國菜肴中意義頗深。大大小小的家宴都少不了“魚”饌當頭。

  王謙祥:傳統的新春佳節更少不了“魚”。從農曆的臘月二十三——小年,中國的老百姓就算開始過年了。除夕的年夜飯不能沒有魚,一年收穫有“余”,還要祝福日後年年有“余”;初一、初二、破五,直至正月十五大團圓,這年才算過完,可“魚”還要有。

  耿姝:現在人人講吃得健康,大多數的魚肉相比豬、牛、羊肉,營養豐富,低脂肪、低膽固醇,熱愛生命的人還是愛吃魚。不論是為這大年的團圓,還是日後的健康,勸您多吃魚。

  王謙祥:也祝您新的一年裏:健康、幸福、有“余”,當然還要保持好胃口。

  耿姝:好的,希望我們這集的“魚之佳肴”能給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帶來全新的味覺體驗。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