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采風《城摞城》1月14日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3日 15:50)
這些在中國河南省開封市的商鋪裏非常暢銷的圖畫,是公元11——12世紀的名畫《清明上河圖》複製品,它的原件現由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清明上河圖》全景式地表現了當時的首都汴梁清明時節的繁華景象——汴梁在那個時期又被稱作東京,當然它不是現在習慣上説的日本東京。
然而,畫中這個曾經繁華一時的汴梁城,卻在1128年之後,神秘地從地面上消失了。那麼,什麼原因導致了一座古城的突然消亡呢?一直以來是眾多中國歷史學家困惑不已的謎題。
這位老人叫周寶珠,是河南大學的歷史系教授,一生致力於東京汴梁的研究工作。
多少年來,一直有個不解的謎團,始終縈繞在他的腦海裏,揮之不去——那個繁華的汴梁城究竟是怎麼消失的呢?
20世紀80年代,中國河南省開封市的一次重大考古發掘,竟然實現了周老先生一輩子都在追尋的夢想。公元1980年,河南省開封市龍亭湖進行清淤工程,卻獲得了一個意外的驚喜。
採訪:張玉發 原開封市園林處副處長
“在1982年,推土機施工,我下來發現,推出來一些磚,就是在下面,一些磚,還有一些過去古建築,挂的一些簾子,當時我就馬上,讓他停工了,停工了以後,當時我就跟文物部門聯絡,我説在龍亭湖下面,發現了一些古代建築。”
河南省文物局接到報告後,立即成立了專門的考古隊伍,對龍亭一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的文物表明,這是一座沉寂了600多年的古城遺址。難道這就是《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公元11世紀前後的東京汴梁城嗎?
採訪:張玉發 原開封市園林處副處長
“從歷史上記載,在宋代它是宋皇宮,下面會不會,還有宋代建築?接著就開始大面積挖掘,結果在這個龍亭湖下面,發現宋代的一些,宮殿建築,比如在這個島的南邊,現在這個西南角,發現一個古殿,另外一個,在玉帶橋下面,發現一個當時明代,銀安殿的遺址,那就是銀安殿,當時建在宋代,大慶殿的基礎上,就説明龍亭湖下面,就是在300多年以前,它不是湖水建築,而是層層的樓臺亭閣,是一些宮殿建築,按照文字記載,它就是當時宋皇宮,周王府的遺址,説這個龍亭湖的特色,就是形成了湖底宮殿,也是繼續證明了,開封是城摞城的一大特色,也算一大奇觀。”
在尋找北宋首都城市遺址的過程中,考古工作者意外地發現了很多上下疊壓在一起的城址。這些城池基本處在同一區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朝開封城,最下面的則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大梁城其中城市規模最為龐大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國際大都會北宋首都汴梁城。
公元前364年,戰國時期的魏惠王遷都開封興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後2200多年間,歷代王朝在這塊土地上又建起了唐朝汴州城、北宋東京三城、金代汴京城、明朝開封城和清朝開封城。掩埋在泥沙深處的一座座古代城市,就像流傳在河南一代的一種民間遊藝“疊羅漢”一樣,一層一層疊加在一起。
如今,坐落在這些城池遺址上的是現代化的河南省開封市。今天,只有這修葺一新的城門樓、城垛口以及仍然殘破的舊城墻,還隱約折射出這座歷史名城昔日的一點痕跡,見證著600多年的滄桑巨變。然而,這些歷史遺跡,儘管已經從表面上很難看出它的舊貌,卻依然能夠使人夢回東京。東京之夢其實是從一個人的夢開始的。
公元960年冬天的一個淩晨,在今天開封附近的一個驛站——陳橋驛,一群禁軍將領,把一件象徵皇帝權力的黃色龍袍,披在了正在酣睡的主帥趙匡胤身上。天亮以後,趙匡胤便將當時的皇帝驅逐下臺,在開封的龍亭大殿登上了皇帝寶座。趙匡胤精心策劃的這場戲,中國歷史上稱為 “黃袍加身”。
趙匡胤的皇帝夢開始了。東京汴梁,也進入了它最為繁華的夢境。從出土的情況看,公元10世紀——12世紀的汴梁城市建設,不像公元7世紀——公元10世紀的唐朝都城長安那樣宏大,但是如果論富足昌盛,卻要勝過那個時候。
採訪:劉春迎 開封市考古工作隊隊長
“這條路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古城開封的,中軸線,大家看到後面,有一個牌子,叫州橋遺址,州橋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始建於唐代,一直使用到明代才廢棄,特別是在北宋時期,州橋正好位於,當時的宋都禦街,和當時東京城內,最主要的河流,汴河相交叉的這個位置,歷史上這個州橋,很有名氣。”
公元11世紀前後的北宋汴梁城,夢中一片繁榮盛世的景象。在汴梁的150萬居民中,手工業匠人是最忙碌的角色。僅汴梁官辦作坊裏的工匠,就達8萬多人,生産規模讓以前歷代都城都望塵莫及。汴梁手工業也留下了一件件讓人吃驚的産品。宋代生産的瓷器,非常精美。流傳至今的,幾乎每件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品。宋代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水平,已遙居世界第一位。
汴梁之夢引來了外族乃至外國人的身影。其中,有當時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西夏、回鶻等建立的政權前來向朝廷進貢的馱馬隊;有印度尼西亞、馬萊西亞、以及中東、東非等國家的使者和商人。
宋代以前,城市一直嚴格實行坊市分離的制度。所謂“坊”是居住區,“市”是商業區。到了宋代初年,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大範圍“坊市合一”的城市新貌。
公元7世紀——10世紀的唐代規定,夜晚不能做生意。但公元10世紀——12世紀的宋朝汴梁卻已經完全兩樣了。一開始,官府還規定,生意人必須在半夜之前結束生意。後來乾脆任其發展,繁華地段的夜晚,到處是做買賣和購物的人。他們共同織造著一個多彩的都市之夢。
今天的開封人,仍然承襲了這種舊有的風俗,延續著繁華之夢的余韻。來到開封的人們,如果也想領略夢回千年的感覺,不必東奔西走,開封已經準備了兩個絕好的尋夢去處。
這是今天的開封人,按照宋朝的《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精心設計的“宋城一條街”,街道兩旁各式各樣宋代風格的樓閣、地地道道的風味小吃店,以及這些身著倣宋古裝的生意人,會帶著尋夢人穿越時空,融入亦真亦幻的夢境。
如果感覺意猶未盡,還可以去那個“尋夢園”——清明上河園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隨時導引著尋夢人,步入《清明上河圖》的美妙畫卷。連《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也未必想到,他精心創作的這個畫卷,成為了千年之後一個旅遊景點的施工藍本。
《清明上河圖》是開封這個七朝古都的驕傲,聰明的開封人用倣古的手法,把繁華的都市之夢濃縮在一個古色古香的園子裏,動態地再現了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宋都市井生活。每天上午九點,清明上河園都要舉行熱鬧的開園儀式。首先出場的是馬隊,騎手們身著宋式短裝,手擎彩旗,在一片沖天鑼鼓聲裏跨越時空而來。緊接著是宋代打扮、大鼓懸在腰間的盤鼓手奔騰而出。雜耍藝人們也開始各自顯示它們的拿手本領,透過這一切,您仿佛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瓦欄勾肆裏賣藝者的身影。
伴隨著歡快的鼓樂聲和藝人們精彩的表演,尋夢人也會沿著時間的縱軸走進夢中的汴京。這座造型優美的木頂拱橋,就是《清明上河圖》裏著名的虹橋,修建於公元1050年,為北宋京城的水陸交通運輸,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後來毀於戰火。今天的尋夢人可以跨上這座複製的虹橋,遠望來來往往的舟船、車馬、人群。
尋夢人還可以信步走進文繡院,領略汴繡的精妙。汴繡可以將各種不同風格的繪畫、攝影作品再現得真假難辨。如今,心靈手巧的開封俏女子,一陣飛針走線就能把《清明上河圖》繡在錦緞上,將源於公元10世紀的汴繡工藝發展成了一項産業,形成了開封最具特色的旅遊産品。而這些剪紙,好像是從民間藝人剪刀底下流淌出來的和諧韻律,不能不讓尋夢者感嘆中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走得累了,倣古驛站是歇息的理想場所。如果餓了,您可以到樊樓大酒店, 公元11世紀,一個皇帝和一個風塵女子曾經在這裡演繹過一段風流韻事;或者您也可以順腿拐進“孫羊正店”裏嘗一嘗地道的開封小吃。孫羊正店,是北宋汴梁的著名酒店。這道小菜叫鯉魚焙面,原料是黃河裏最美味的鯉魚。它的名稱來自公元10世紀發生的“黃袍加身”這個歷史故事——澆在鯉魚身上的湯汁,就好像是把黃色的袍子加在皇帝身上一樣。
品嘗美味的同時,可千萬別錯過了天上的景觀。漫天飛舞的風箏,會帶著尋夢者在現實和虛幻的空間裏來回穿梭,回望那個曾經織造繁華舊夢的汴梁城。
一度繁華的汴梁,曾經有九個北宋皇帝在這裡行使權力,然而其中有一個皇帝,卻不是因為熱心政治而留名,這就是不太擅長治國,卻非常喜愛書法繪畫的宋徽宗趙佶。當時有個權力很大的官員叫蔡京,他對皇帝説:國家富裕得連國庫裏金錢都已經過剩。於是,本來就不會治理國家的皇帝,更放心地玩他喜歡的繪畫和書法去了。
這一時期,中國境內有許多政權並存。在北宋政權的北方邊界,常常有其它政權的兵士來進犯騷擾。到了公元11世紀——12世紀,這種情況更加嚴重,而率領部隊為宋朝政權防守北方邊境的主要是一個姓楊的家族,中國的老百姓習慣上稱他們為楊家將。
在河南省開封市,提到楊家將總離不開當地的一個旅遊景點:龍亭。説到龍亭又避不開兩個湖泊。龍亭北邊分佈著兩個湖泊。一個叫楊湖,一個叫做潘湖。以前,每逢陰雨天,楊湖清澈見底,潘湖卻非常渾濁。民間便有了“楊湖清 、 潘湖渾”的傳説。這個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採訪:張玉發 原開封市園林處副處長
“在清朝初年的時候,這個潘家湖周圍,特別在它的東邊和南邊,住了好多居民,居民大量的生活污水,當時有個豆芽街,南邊有個耍龍街,就是造紙的,這大量的生活污水長年累月都流到潘家湖裏邊,就是東家湖,東湖當時是個死水,所以潘家湖水渾。楊家湖因為當時周圍居民很少,顯得水很清。”
公元1929年,有個叫馮玉祥的將領把黃河疏通以後,潘家湖的死水變成了活水。從此,兩個湖裏的水,都變得一樣清澈了。儘管真相大白,但是潘楊兩個家族的恩怨,還是給後代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楊家將的忠誠和勇敢也沒能最終阻擋住北宋政權的衰落。公元1125年,北方有個叫做金國的政權開始進攻北宋,兩年後北宋滅亡。汴梁的財富遭受洗劫,繁華落盡。汴梁之夢,就這樣幻滅了。
然而,一度繁華的汴梁城,為什麼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從地面上消失了呢?公元1981年,隨著明朝周王府遺址的最終出土和城摞城現象的發現,中國歷史上的這個巨大謎團似乎就要得以破解。
在黃河流域,開封屬於中下游地區,黃河穿過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後,進入廣闊的華北平原,因為這裡地勢平坦而流速降低,從中游帶來的泥沙,至此便大量沉澱下來。到了河南開封境內,這種現象最為明顯,據統計,每年有三億噸泥沙淤積在下游河床內,使這段河床每年平均升高10厘米,這樣日積月累,使開封河段逐步形成了聞名中外的“懸河”奇觀。
黃河水患威脅歷來以下游最為嚴重,北抵天津,南達江淮,在25萬平方公里的扇形大平原上,兩千多年間幾乎到處都有黃河決溢、改道留下的痕跡。黃河的氾濫,幾乎每次都會殃及開封。
那麼黃河是否就是導致開封城裏出現“城摞城”現象的罪魁禍首呢?
毫無疑問,河南省開封市的滄桑巨變、出現“城摞城”的奇觀確實與黃河有很大的關係......然而,黃河經常發生水患,造成黃水氾濫的局面卻不總是由黃河自身導演的。根據中國史書記載,到了公元1128年,北宋汴梁的一個地方官員為了阻止北方政權的侵略,曾經在一個叫做“滑縣”的地方扒開黃河。
這是有歷史記載的人為扒黃河的第一次,造成了黃河河道第一次向南移動。此後,黃河屢次氾濫改道,位於黃河中下游的開封城自然也經常遭受黃河水患。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大部分都城由於兵火戰亂或者城毀人亡等原因,採取了拋棄舊城,另選新地址建造新首都的做法。而古老的都城開封,周圍地勢平坦,按常理,算不上是一個理想的建都之地。卻為什麼多次被淹沒,卻還有這麼多朝代的皇帝,在這裡建立首都呢?
難道這裡真的是一塊風水寶地嗎?中國歷史上還真的有過這一類説法,並且發生了“剷除王氣”的故事。
公元1398年,明朝的幾個王子,密謀推翻當時的皇帝——建文帝,不料被人發覺,結果其中一個在開封的王子——“周王”被建文帝廢為普通百姓。
然而,建文帝還是認為周王居住的王府,一直是公元11世紀至12世紀的皇宮所在地,王氣太重。因此下聖旨剷除王氣——把銀安殿毀掉,叫去除龍心,又拆掉“唱更樓”,叫挖掉龍眼——要知道,中國人一直非常崇拜“龍”這種傳説中象徵皇帝和權力的神秘生靈。建文帝試圖通過種種手段,削弱周王府的王氣。然而,結果並沒有建文帝預料的那樣好。
當時的一個王子叫朱棣,鎮守著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老皇帝死後,繼位的皇帝——建文帝計劃削弱王子們的權勢。朱棣打著平定叛亂的旗號乘機起兵,討伐皇帝。
經過三年的戰爭,在公元1399年奪取政權,做了皇帝,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明成祖,建都北京。歷史有意跟建文帝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王氣哪是在開封周王府,分明是在北京嘛!
公元1642年,一個叫李自成的人率領農民起義軍圍攻開封,明朝的王子周王,便命令守城的士兵扒開黃河,妄圖用黃河水淹死起義的農民軍。結果洪水咆哮著涌入開封,把這裡變成了一片汪洋。也就是這次人為的扒決,明朝周王府未能倖免于難,隨著開封城一起被無情的黃河水淤埋于地下。
當然,開封作為一個首都多次遭到黃河水淹又多次重新修建,最終形成“城摞城”還有另外的原因。
被稱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難治理的河流。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從黃土高原帶走十六億噸的黃沙,其中有四億噸泥沙沉積在水庫和下游河道中,下游河床由此以平均每年十厘米的速度抬升。
兩千多年來,由於泥沙的淤積,河床的升高,黃河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沿岸民眾帶來了深重災難。自古以來便對黃河有個説法:“黃河清,聖人出。”其中的一層意思就是説黃河水是不會變清澈的,治理非常不容易。
公元1949年,中華人共和國成立,中國政府用於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設的投資達80多億元,完成各類土石方14多億立方米,其工程量相當於建造13座萬里長城。已經連續奪取50年黃河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巨大成就。
或許,不久的將來,曾經一度肆虐的黃河最終會變成一條水偃河清、溫柔馴服、造福兩岸、名副其實的母親河。城摞城現象也將會成為永遠的歷史!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