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張家口 > 張家口 > 正文

張家口《商道滄桑》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9日 16:06

  編導:麥地 攝像:麥地 李佔喜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的張北縣。有一處中國北方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販和數以千計的牲畜都會雲集在這裡進行交易。

  在這個看似平常的交易市場裏,一種奇特的交易方式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這種隱藏在衣服下面的商談價錢的方式,也被稱為袖口裏的交易。但是,讓我們不解的是,為什麼在商品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在這個現代的交易市場裏,人們卻依然沿襲著這樣一種古老的交易方式呢?

  帶著這種疑問,我們來到了張家口市,希望從這裡找到答案。但是,一個更大的發現卻令我們異常興奮,這個發現使我們有幸接觸到張家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張家口市博物館一間不大的庫房裏,工作人員向我們展示了有關張家口歷史的一些重要文物。在這一地區出土的大量兵器,無一例外地傳達出這樣一種信息——張家口的歷史始終都是和戰爭緊密相連的。但是幾張照片偶然出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不禁大為困惑。照片上這些人是幹什麼的?這些在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照片為什麼會出現在博物館裏?他們跟張家口的歷史又有什麼淵源呢?

  在現代人眼裏,塞外張家口始終都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邊城,垛口,烽火,狼煙,是這一地域千年的象徵。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座城市的誕生與發展,繁榮與衰落,竟然與一條千年古道息息相關。這條古道便是張庫大道。

  劉振英,是張家口市一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多年來一直從事張家口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對張庫大道有著深入的研究。

  今天的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歷史上被稱作庫倫。張庫大道便是指張家口至烏蘭巴托的一條古代商業通道。由於張家口地處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歷史上便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匯處。從蒙古高原南下到中原地區,這裡也是最近、最便捷的路線。因此,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決定了這裡千百年來始終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在戰爭的間歇期,這裡又成為南北貿易的主要通道。歷史上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各遊牧民族由於生産力低下,物資匱乏,對中原地區的生産生活用品嚴重依賴,而中原地區又急需草原的馬匹等物,因此,張家口一帶自古便成為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從明朝中期,明朝廷在張家口開設馬市開始,從張家口北上到草原的這條商業通道便逐漸形成。張家口博物館裏的這幾張照片記錄的便是歷史上行走在這條大道上運送貨物的駝隊和牛車。

  提起張庫大道,許多張家口人都引以為傲,甚至把它稱為另一條“絲綢之路”。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我們決定跟隨劉振英一起去探訪一下這條神秘的古道。

  離開張家口市區不久,我們的汽車便駛入一條人煙稀少的河谷。坑洼不平的道路使我們備受顛簸之苦。

  大約行進了半個小時,我們來到了一個房屋破舊的小山村。

  在壩底村的村口有一眼水井,非常醒目地立在那裏,仿佛是這個小山村的一個標記。

  顯然,這眼仍在使用的水井是這個小山村的主要水源。

  在村裏我們見到了這個小山村四口人之一的曹老漢。沒想到曹老漢又把我們帶到了另外一眼水井旁。只有四口人的小村莊為什麼要打兩眼水井?我們正感到疑惑不解,曹老漢接下來的話又讓我們大吃一驚。

  11眼水井?一個只有4口人的小村莊竟然有這麼多水井!這裡面一定有一定大有文章。

  原來在這個不起眼的小山村裏。歷史上竟然有11家車馬大店。曹老漢告訴我們,這11家大店中,他們家便佔了其中的四家。

  面對著這些殘垣斷壁感慨之餘,不僅令我們産生無盡的遐想。張庫大道途經的一個小小的村子為什麼要開這麼多車馬大店?歷史上這條張庫大道曾經是怎樣的繁華和興盛!

  在沒有現代交通的古代。貨物運輸都是靠牛馬和沙漠之舟“駱駝”來完成的。根據記載,張庫大道鼎盛時期,每年行走在這條大道上僅駱駝就有幾十萬頭之多。它們重載著各種各樣的貨物,往返于張家口與烏蘭巴托之間進行以貨換貨的交易。我們可以想象,成千上萬的駝隊、馬匹匯成浩浩蕩蕩的商隊行進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中,那種情形是怎樣的壯觀。

  張家口市的堡子裏是張家口古建築最集中的區域,事實上也是與張庫商道關係最密切的地方。青磚灰瓦、高墻大院,街巷兩邊的房屋一律的森嚴壁壘,氣宇軒昂。他們和那些古老而精美的磚雕一起透射出一種穩健與凜然,一種氣勢與威嚴。這一條條古老的街巷,這三進五進的深宅大院,曾經有著怎樣顯赫與智慧?怎樣的財富與秘密?

  沒有人説得清在這一座座古老的宅院內曾經蘊藏著多少財富,但是,人們卻知道這些財富全部來自於那條張庫大道。今天,現代化的公路早已取代了歷史上的張庫大道,但是,或許沒有人注意到,就在這條繁忙的公路旁邊,當年便是張庫大道上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廟灘。

  張家口市文史學者鄭銘向我們講述了當年蒙汗民族間商品交易的興盛情景。

  大境門是張家口市區的北大門,也是張家口的標誌性建築。但是卻很少有人意識到在著名的萬里長城沿線,幾乎所有的關隘都是以關或口命名的,而為什麼惟獨在這裡出現了一個大境門。從字義上看,門比關更多了一些開放,交流的意味。事實上,在明朝末年,張家口的蒙漢民間貿易規模仍然很小,直到清朝順治年間,清政府在張家口的長城墻上挖開了這道大門,鼓勵民間貿易往來,這裡才真正成為蒙古草原和中原地區商品交易的大舞臺。而那條著名的張庫商道也正是從那時真正確立了下來。

  大境門的開放,似乎也打開了人們心裏的一道城墻。不久,大批外地商人涌入張家口。一時間,專做蒙漢貿易的商號,店舖佔據了大境門內外的主要街道。這些商家店舖經營的範圍極廣,從綢緞、布匹、茶葉到各種生活用品,凡是蒙古人需要的東西應有盡有。而此時,也出現了一大批專門跑草地的買賣人,他們組織成規模不等的商隊,穿越茫茫的戈壁荒漠,把貨物運到草原,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旅蒙商”。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商人常萬達。他組織了一支龐大的駝隊。專門向烏蘭巴托販運茶葉。這只駝隊興盛時達到一萬峰駱駝,每年輸出茶葉幾百萬斤。沒有人説得清常萬達究竟從這條張庫大道上賺了多少錢,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山西著名的常家莊園,便是常萬達及其後人用從張家口賺來的錢蓋起的豪宅。

  張庫商道的興盛,除了帶給當年的山西商人巨大的財富,也促進了張家口地區加工業的發展。毛皮加工便是張庫商道帶給張家口的一項重要産業。據記載,清朝末年,每年從蒙古草原通過張庫商道運來的毛皮都有數百萬張,鼎盛時更是達到一千多萬張,他們在張家口經過加工,然後銷往全國各地。由於張家口所産皮子質量上乘,規模巨大,從而導致全國的皮業非經張家口定價而不能開市。因此,歷史上的張家口也被稱為皮都。而張家所産的口皮更是暢銷海內外。

  今天,現代化的機器加工早已代替了傳統的手工製作。我們費盡週折終於找到了一位老皮毛匠人,他向我們展示了祖傳的制皮工藝。

  今天,張家口市的新華街早已成為一條繁華的現代商業街道,我們沒能找到一家毛皮作坊的舊址,但是,在街巷深處,卻意外的發現了幾座西洋風格的建築。它們置身於周圍古樸的建築中,顯得那樣的與眾不同。

  從清朝乾隆年間,張家口開始由軍事營堡向商業市鎮過渡。這一時期,張家口人口增加,市區逐漸擴大。1860年,俄國商人首次出現在張家口,到19世紀的最後十年,這裡已經成為許多外國商人的淘金之地了。

  到了清朝光緒七年,也就是公元1902年,清政府准許俄商在張家口建貨棧開始。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張家口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商業重鎮,而張庫大道也已經延伸到中俄邊境的恰克圖,逐漸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一條國際貿易商道。這張珍貴的照片便是當年中外商人在張家口的合影。當我們正準備結束張家口的拍攝時,又意外地遇到了一位前來張家口尋根的常志明老先生,他便是當年那位在張庫大道大發其財的山西商人常萬達的後人。

  我們無意拿當年的上海與張家口做對比,但從這幾張舊上海的老照片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當年的張家口的商業是怎樣的繁榮。實際上,到了清朝末年,張家口已經成為滿清政府最為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當年的清王朝為什麼把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的鐵路從北京修到了張家口。

  火車飛速運轉的鐵輪推動著張家口的經濟迅速邁入一個鼎盛時期。到1925年,張家口的年貿易總額達到1.5億兩白銀。如果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幣,則相當於60億元。60億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天文數字,而這巨大的財富都是源自那條張庫大道,來自張庫大道上那一支支駝隊、一輛輛笨重的牛車。

  1927年,中國第一條國有長途汽車公路張庫公路正式建成通車。汽車運輸代替了駝隊,大大縮短了往返的時間。很快,張家口的商人們擁有的汽車數量便達到一百多輛。歷史的車輪載著經營張庫大道的商人們的竊喜和企盼,似乎要駛向一個新的輝煌。然而,這只是張庫商道上最後的一抹落日余暉了。

  隨著俄國革命和外蒙獨立。兩國先後禁止中國商人前往做生意。這條輝煌了三百多年的商道開始逐漸沒落。到1937年,日軍侵佔張家口,大肆的掠奪這裡的資源,並對全市的各種物資進行嚴格限制,張家口的商業更是一落千丈。戰爭終於使那條顯赫數百年的張庫商道徹底廢棄。

  今天,現代化的腳步早已走近了這座塞外古城。但想想那條張庫商道上三百多年的人來人往,駝鈴聲聲,不由得讓人感嘆潮起潮落,世世滄桑。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