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赤峰 > 赤峰 > 正文

赤峰 《山水之間》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30日 15:37

  編導:崔建軍 塔娜 攝像: 高雪松 李憲峰

  赤峰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處於蒙古高原向遼河平原過渡地帶,總面積九萬多平方公里,人口400多萬。赤峰市可以算是世界上幅員最遼闊的城市,在九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高山,有草原,還有縱橫的河流。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過大興安嶺以南,燕山以北的廣袤原野,最後匯入了西遼河。

  離赤峰市區不遠有一座紅山,而赤峰正是紅色山峰的意思。那麼一個疆域遼闊的城市,為什麼會以一個山峰命名呢?就讓我們從紅山開始,追溯赤峰在山水之間的歷史脈絡。

  走進正在修建的紅山文化遺址主題公園,遠古的感覺似乎撲面而來,我們可以看到6000多年前紅山先民的生活場景。

  這就是紅山,因為山體中鉀長石的含量很高,所以呈現出赭紅色,因此被叫做紅山。那麼紅山文化是怎樣被發現的呢?

  很多學者都意識到,紅山文化可能是我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原始文化。 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尹達、蘇秉琦、劉觀民等先後來到赤峰做了大量的研究調查。

  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劉國祥

  “紅山文化的正式命名是在1954年,尹達先生在他所寫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中,根據病中的梁思永先生的建議,認為紅山文化應該作為一章單獨寫出來,加強對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認識。也正是在這一章中,尹達先生正式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同時指出,紅山文化在研究長城南北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交流中,所佔的重要位置。”

  燦爛的遠古文明就誕生在紅山腳下,因此人們用這座山命名了自己生活的城市,赤峰。今天,生活赤峰的人們也許不會想到,這座城市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經是一個原始文明的社會 。據考古學家推斷,當時生活在這裡的先民以農業為主,兼有遊牧漁獵等多种經濟形式 。

  如此美麗的山水,我們的祖先又如何能夠捨棄。在漫長的遠古時代,他們在這片美麗的山水之間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明。紅山文化遺址大量出土的彩陶用品 石制農具和精美的玉器,讓今天的人們看到六千年前,在紅山腳下,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就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

  採訪: 紅山文化遺址主題公園導遊 毛以亮

  “整個紅山文化的先民村建立在一個黃土緩坡上,它們的地理結構與當時出土的紅山文化遺址是完全相似的。前面整個這個廣場上面有祭壇,女神廟、積石冢依次排開,它的結構和性質與北京的天壇、太廟和十三陵的結構和性質是完全相似的。”

  1971年一個偶然的發現,讓這個叫三星他拉的小村落震驚了中國考古界。這就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體形最大、製作最精美的龍型玉器。學術界認為,紅山玉龍是中國最早的中華龍圖騰,也許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就是由此而來。

  在過去,也許人類的遷徙大多都是沿著河流行進的,所以往往他們的足跡就留在這些山水之間。同樣,在赤峰那些遠古的文化遺存,大多都分佈在西遼河上遊的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在老哈河下游有個叫小山村,這就是被稱為華夏第一村的興隆洼遺址。

  採訪: 赤峰市敖漢旗文管所所長 邵國田

  “這片遺址是1982年冬天,在我們第二期文物普查中發現的。當時天氣特別寒冷,我們走到這個村子以後,向當地老百姓了解,而且到現場看。這塊地當地把它叫做荒圈子地,就是説地面上看出一個一個的灰坑,我們就在地表採集了一些遺址的標本。當時看到100多個房址,是我們調查中保存比較完整,而且遺物比較豐富的一個遺址。把這個遺址(標本)撿回以後拿到北京,請先生進行鑒定,當時就看出這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

  大約在八千年前,這裡還是一處規模壯觀、構築嚴密的原始建築,在這個3萬多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內,整齊地排列著10余排170余座房屋。在興隆洼遺址首次發現了生者與死者同在一個房間內的奇特的"居室墓"以及人與豬的合葬墓。出土文物中包括陶罐 各種漁獵工具,和用蚌殼製作的"蚌裙",蚌裙和玉器可能是中國古代人類最早使用的服飾。

  可以説興隆洼人為早期人類營造了一個功能齊全、和諧完美的氏族群體聚落形態。在這片青山綠水中,他們遊牧 漁獵 採集 耕作,不斷繁衍生息。

  離興隆洼不遠的趙寶溝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罐中,有一個這雕刻有豬龍、巨鹿、神鳥花紋的陶罐。很難想象,四五千年前人類已經可以繪製如此精美的圖案。中華民族的龍鳳崇拜,也許可以追溯到趙寶溝文化的"龍鳳鹿"崇拜。

  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調查,這裡先後發現了各種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址和墓葬4000余處,相繼確立了小河沿、興隆洼、趙寶溝、小河西等考古文化。

  依山而存,伴水而居,人類遠古的生存選擇可以説一直延續至今。如今看來,這裡的每一片山水之間,都曾經演繹了滄海桑田的奇跡。

  200多萬年前的第四季冰川運動,給赤峰地區留下了目前國內外發現的海拔最高、數量最多、分佈最廣、保存完好的古冰石林和冰臼群。冰川過後,這裡的生態環境變得甜美而純凈。良好的生存環境使得以赤峰為中心的西遼河流域,很早就留下了人類活動的印跡。

  在位於西拉沐淪河流域的百岔河岩壁上,有200余幅岩畫。這是人類早期生産活動、生活場景的真實記錄。

  據考證,遠古時代赤峰地區的林草覆蓋率高達97%,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出2℃,胡桃楸等史前人類的食物遍地生長,一些在氣候濕潤、土質肥沃的環境中生長的落葉、闊葉喬木也隨處可見,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沿著這樣的山川河谷,人類的先民不斷遷徙,擴展著自己的生存空間。

  採訪: 赤峰學院歷史系 王惠德

  “根據文獻記載,商的先民是從赤峰地區開始南遷到中原的,因為《荀子成相篇》有這樣記載"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那麼在隨後的許多文獻中,都記述了契所居住的砥石。那麼根據文獻記載,砥石就是今天克旗南部的大光頂子山。也就是説,商的先民是從今天的西拉沐淪河上遊,一步一步移居到中原的,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在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自然就留下了他們的歷史印痕,比如説百岔河的岩畫,有一部分就是商代先民的遺存。”

  如果説商的先民是從這裡南遷中原的,那麼夏商時期的先民們在赤峰地區又是怎樣生活的呢?

  夏家店文化,恰如老子所説,是一種“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典型景象。夏家店先民們的房屋,已經由簡陋的半地穴式逐漸改進為夯築地面式建築,房子的外邊還有圍墻,並且最早産生了城鄉對立意義的城郭。這一地區的遠古文明,已經由紅山文化的古國時代,進入到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方國時代,為中華國家的“原生形態”,起著一種規定性的奠基作用。離夏家店遺址不遠有一個古銅礦,圍繞著這條古銅礦,還有40余條古採礦坑。4300多年前,赤峰地區的先民在中國北方最早進入了青銅時代。這説明中國北方冶銅技術,早在商朝大量青銅器出現以前,已被這裡的先民所掌握。透過這些斑駁的短劍 馬具和頭盔,我們似乎可以遙想當年的武士盤馬彎馬,馳騁疆場的勃勃英姿。夏家店下層文化是北方地區人類脫離玉器時代進入的第一個金屬時代,也是北方草原人類文明的第二個高峰時期。

  赤峰地區古稱平地松林,氣候溫暖,森林繁茂。大概距今3500年以前,由於氣候原因,湖泊消減,森林退縮,草原面積擴大,這種自然的變化使這片山水逐漸演變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大舞臺。

  在赤峰市南郊,矗立著一座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花崗岩雕像。契丹族興起于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公元916年,創建了遼王朝。遼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多民族的國家,它的疆域,東臨日本海,西到新疆的阿爾泰山,北抵外興安嶺,南到華北地區中部。 比當時的北宋王朝大一倍還多。遼上京臨潢府是契丹人建造的草原第一都城,遼上京的建立標誌著草原民族結束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草原社會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遼上京字型結構,漢城在南皇城在北,這種南商北政,分而治之的治國方針應該是契丹人的首創。

  如此廣闊的疆域,為馬背民族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在遼王朝鼎盛時期,一些中亞國家並不知道中國還有北宋,還以為契丹就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維修遼慶州白塔時,在古塔頂部的天宮中發現了總數達600余件的遼代珍貴文物。據説這批文物是契丹國章聖皇太后所供奉和秘藏,品位極高,其中包括百餘尊金屬和木雕法舍利塔,數百件織品及部分佛、菩薩雕像、瓷器、漆器、數十件雕版和手寫佛經。

  公元1214年,在女真人強大的攻勢下,契丹人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從此銷聲匿跡。

  這平靜的湖水,曾經是金戈鐵馬的戰場。隨著北方民族的興起,他們的馬蹄從這裡越過燕山山脈,構成對中原地區的威脅。

  被當地人稱為土龍的,就是今天我們所説的長城。這些沿著燕山北麓和老哈河走向分佈的長城,"因邊山險,以河為固",成為當時南北政權對抗的最前沿。在赤峰境內,先後出現了燕長城、趙長城、秦長城、漢長城和金界壕。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不同歷史時期的長城都在這裡交匯呢?

  赤峰地處大興安嶺之南,燕山之北,處在塞外與關內的過渡地帶。從春秋戰國開始,活躍在西遼河上遊的山戎、東胡、匈奴等遊牧民族,勢力逐漸強大,不斷侵擾中原。為擋住北方民族的鐵騎,不同的政權在不同的時期都在這裡修築了長城,又由於每一時期雙方的勢力不同所佔有的領地不同,使赤峰地區的長城在方位和走向上都不盡相同。

  一方面是新興的、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北方文化,另一方面是高度成熟的中原文化,二者在這裡不斷交匯碰撞。使原本意義上作為阻隔的長城,逐漸演變為各民族之間交融的紐帶。

  紅山腳下的赤峰,一路從遠古走來,就這樣在山水激蕩之間,不斷演繹著滄海桑田的傳奇故事。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