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蹤神農氏》隨行有感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8日 17:08)
■楊帆
這次湖南郴州之行做的是第二集《尋蹤神農氏》,是走遍中國的“走”字的具體而微者。“尋”就是四處找尋,“蹤”就是行動所留的痕跡,找尋歷史留下的神農氏遺跡和在古今人們心中神農氏的印記。
傳説中的神農氏自然不會在瑤池般的仙境縱情享樂,上山,下田,行走于幾千年前縱橫交錯的阡陌之間,奔波于幾經滄海桑田的茫茫曠野之上,我們找到的是一位做農具,嘗百草,布衣草鞋度日的平民神仙。在尋蹤的過程中,我們採訪了專家、學者、企業家、考古隊員、和尚、市民、村民,和各行各業的人們打交道,官員、商人、科學家、木匠、小販、演員、醫生、畫家等等。
一絲不茍的忘我工作態度是在這次出差中打動我最深的東西。從郴州市到下級的所屬縣,到鄉再到村,條件越來越惡劣。有一次,一行人住在山區的鄉里,沒有空調,晚上和衣而臥,冷得睡不著。第二天三個人帶病工作,直到回市裏攝像才去打點滴。第一天的採訪中,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山頂上,為了拍山下的全景,攝像和編導竟然爬到山頂的岩石上,身後就是萬丈懸崖,我坐在最低的一塊石頭上一手扶三腳架,另一隻緊緊抓住攝像褲筒的手不住顫抖。
還有坐車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每天至少五個小時的車程好鍛鍊耐性。出差期間,我看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還有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不論條件怎麼惡劣,他們都努力並且快樂地活著,承擔著自己的責任,不知為什麼,他們這種狀態也讓我快樂。
從業務的角度來説,這次出行我有一些想法。
第一, 編導必須具備較強的與人溝通的能力,才能保證整個拍攝過程的順利完成。這種溝通包括內部和外部的溝通。當攝製小組確立以後,與當地小組帶對人的溝通,保證拍攝內容與所需素材一致;與攝像的溝通,盡可能用畫面傳遞有效信息;與隨行專家的溝通,全面了解與主題相關的內容,提煉出重點,排出主次,提高拍攝效率。外部的溝通包括與被採訪人的溝通,讓對方順著編導的思路説節目內容需要的同期聲;與地方接待人員的溝通,讓對方盡可能大力配合,積極組織拍攝現場。
第二, 編導的審美決定著節目的優劣。這種美感的應用往往是經驗的産物。歸納如下:1、現場感的把握,這是真實反映特定時間空間人、事關係的鏡頭,能較容易使觀眾身臨其境去體會其中的真味,毫無矯揉造作的元素,客觀反映事物本來面貌的同時,用現場本身的自然氣氛去傳達某種一目了然的訊息,有很強的説服力,表現力,感染力。2、節目都是用特定的點(事物、人物)搭成一個基本框架(主題),用一定的邏輯關係(敘事線索)串起來的藝術品。之所以稱為是藝術品,它的美就在於這三個要素之間是否協調統一,互相襯托且有條不紊。3、人性化的美。商業時代“人性化”恐怕是無孔不入,無處不及。使用以人為本的武器,用正確的方式出招,務求擊中目標受眾。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權益,不但要體現背景人物、事件本身的人文性,還要從接受對象出發,把受眾放在主體位置上,體現了解、尊重、引導受眾的人文關懷。在《尋蹤神農氏》素材收集過程中,有一群村民在山頂膜拜清朝神農殿遺址,發現有一塊有關神農氏刻字的石碑藏在峭壁的亂石裏,於是不顧危險,七手八腳喊著號子把它抬了出來,用手和著水擦掉百年的塵土,“同治年”三字躍然眼前,虔誠和專注從每一個人的神情動作中自然流露出來,我們用全程記錄,不但滿足受眾知悉的慾望,這組鏡頭裏人和神的互動,喚起觀眾探索未知,激發更深意義的探索和思考,人們喜愛這位布衣草鞋平民神的原因是什麼。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