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走遍中國 > 正文

拍攝隨感──《山海連雲港》之“水晶傳奇”拍攝札記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8日 17:03)

  ■劉潔

  商場裏珠寶首飾的櫃臺上總少不了一種顏色各異的石頭,多數被打磨成圓形珠子穿成手鏈作為純天然飾品展銷。都市裏厭倦了黃金白銀的男女們,對這種天然的石頭有著特別的好感。更何況它還有一個不俗的名字──水晶。

  到達連雲港已經是黑夜了。天亮後汽車行進了一個小時我們到達了連雲港東海縣。這是一個看似普通的縣城,但是全國銷售水晶的商場百分之七十都要在自己的産品上標注“東海水晶”四個字。而“東海”指的就是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這個縣城為什麼能聲名遠播?他與水晶石又有些什麼關係?帶著太多疑問我們的攝製組在這個縣城裏邁開了探詢的腳步。

  為了了解這個地方的地質原理,我們來到“天下第一井”。這是一個以地質科學研究為目的的鑽井,工作人員也叫它科鑽一井。它是一個高達百米的鑽臺,工作人員們就在上面打鑽與勘測。我去車裏拿了話筒再回到鑽台下面時,編導和攝像不見了,一位當地的協拍人員跑過來拍打著自己的胸脯説:“不行啊,那太高了。我上到一半就心慌的厲害。上不去啊”我抬頭看去,因為太高、太遠,我的視線很難捕捉到他們的身影,只看到幾個小小的影子在懸于半空的鑽臺上晃動。編導在鑽臺上朝我們用力的揮揮手,過了一會他們從那個快與天空接壤的高梯上下來了。看著編導輕快的步伐,我知道鑽臺上的拍攝是成功的,採訪也是成功的。後來被採訪的專家告訴我,下鐵梯時你們的編導走在最前面,他説就是後面的人腳滑摔下來了,也有他在前面擋著。

  編導告訴當地的協拍人員,想看看水晶是怎麼開採出來的。協拍員把我們帶到了距離鑽井不遠的一個山坳,那裏有一口規模不小的地下井。石英和水晶都是從這樣的井下開採出來。專家告訴我們,石英是在地質運動中,溫度及壓力都沒有達到一定條件而形成的礦産。水晶就是由很多石英顆粒組成,在合適的溫度、氣壓下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長成的。正在開採石英的農民對我們説石英就是水晶的母親,要經過長時間的孕育才能産出水晶來。

  如果沒有看到這口井,如果井下開採的不是我們最想了解的水晶,那個讓整組人憂心不已的決定也就不會産生。編導向礦井主人了解了詳細情況,再對礦井環境進行勘測後,決定親自下井拍攝。這是一個私人的礦井,幾十米的深井下會有什麼樣的危險我們無從知曉。從井口向下看去,井內一片黑暗,深不見底。進入井內一切都是未知的。這種感覺讓人眩暈,更讓人恐懼。

  因為需要時間為下井的人員和設備準備一些措施,於是編導決定三天后下井。

  第二天是東海每月一次的水晶集市,以水晶城外的空地為聚點。這個集市是東海縣被稱為“水晶之鄉”的最好體現。我們早晨六點到達時,這裡早已經門庭若市了。據説,小販們在淩晨兩、三點時已經早早來佔據他們的最佳位置。平常在城市裏不多見的水晶手鏈、項鏈在這裡鋪了一地。各形各樣的水晶原石被商販配以一個意味深遠的名字或幾句小詩,那就不是以一塊石頭的身份在出售了。內行人甚至能將石頭的紋路看活,更能從石頭裏悟出人生哲理。

  兩天的水晶城拍攝結束後終於到了下井的日子,我一次次的問編導“這井就一定要下嗎?”他説井內有他想要的鏡頭,他也希望能給觀眾一個直觀的感受。下井的工具是一根很細的皮帶,彎過來套在身上。再用鐵鉤、鐵鏈一點點往井裏放,動力僅只是古老的手搖。編導先被放了下去,他要先下去觀察井裏情況,確認安全後才讓攝像下井拍攝。攝像環抱機器,雙手緊緊抓住鐵鏈。這時候組裏的兩位主力人員都在井下了,井裏的情況我們無從知曉。在井口似乎能隱約聽到他們的聲音,能感覺到他們在井底記錄下的一個個鏡頭。大約半小時後兩個人陸續由那根鐵鏈拉回了地面。在場的人一致為他們的回歸響起陣陣掌聲。

  攝製組回到了東海,在這裡繼續探詢之路。採訪中我們結識了一位老人,他是江蘇省第六地址隊的高級測量工程師。老人把攝製組領到了山上,告訴我們,水晶的形成首先需要經洞,東海縣特殊的地質構造形成了水晶生長需要的環境,産生經洞。而東海縣西部地區有大片的火山岩,後期就有了含硅質的岩漿熱液,這種液體就是水晶生長所需的營養液。因此東海就成了一個大的飼養場,飼養這些剔透、晶瑩的石頭。

  今天,東海縣的水晶不僅僅是手上的飾品或陳列的觀賞石。在很多高科技産品上水晶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雖然了解了東海與水晶的淵源,但是關於水晶還有太多鮮為人知的故事與傳説。我們探詢的腳步依然沒有停下。

責編:紅立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