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節目查詢

[新疆]大巴扎烏魯木齊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13日 17:33

  

 

  編導:馬 威 攝像:方 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中國西北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166萬平方公里,佔中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它的首府坐落于有秀美草原之稱的烏魯木齊。

  新疆,古稱西域,現有47個民族在這裡和睦相處,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主持人:今天的嘉賓是哈薩克族作家艾克拜爾米吉提先生,艾先生您好。

  嘉 賓:你好。

  主持人:艾先生 我知道您是新疆人,但我不知道您是新疆哪兒的人?

  嘉 賓:我是新疆伊犁人。

  主持人:是嗎?我也是新疆人,我是新疆烏魯木齊人。

  嘉 賓:那咱們倆是老鄉。

  主持人:對。那到了烏魯木齊,我覺得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可能就是二道橋的大巴扎。那這個巴扎除了集市的意思以外還有沒其他的含義?

  嘉 賓:還有些隱喻,比如説對一些熱鬧場面的形容和對一些歡樂氣氛也用巴扎這個詞彙來形容。那麼這個巴扎説起來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生活聯絡是非常密切。一個牧民呢從山上趕著他的牛羊進城了,然後到巴扎了,把他的牛羊賣了,賣了以後然後再給老伴買點什麼東西,給女兒買點首飾,給兒子買頂帽子,再給家裏買點茶、買點什麼鹽然後往懷裏一揣,扎著腰帶,高高興興騎著馬回去。晚上他們家就成了巴扎,就很高興。

  主持人:家裏也是個小巴扎。

  嘉 賓:是,你看給老伴帶來了什麼給女兒帶來了什麼,給兒子帶來了什麼,給兒媳帶來了什麼,全部擺出來,琳瑯滿目。然後高高興興,等於這一家也逛了巴扎,所以這個巴扎不光是買東西的地方它還給他們帶來歡樂給每個家庭帶來歡樂。那麼洪濤,你對巴扎有些什麼記憶呢?

  主持人:巴扎給我印象最深的……我覺得是聲音。


  嘉 賓:聲音?

  主持人:對,各種各樣的聲音。 每逢盛大的節日,維吾爾族人都會敲響這獨特的民族樂器——那格爾。今天的鼓聲是為慶祝新疆國際大巴扎的開業而響起。

  融合了伊斯蘭建築風格和現代建築特色的大巴扎不僅成為烏魯木齊的標誌性景觀,更是四方遊客樂而忘返的購物天地。國際大巴扎所在的二道橋地區是具有百年曆史的傳統商圈,也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過去,這裡只能用臟亂來形容,但現在所有的變化,也只是烏魯木齊人改善少數民族居住環境,改造舊城區,美化城市環境的眾多工程之一。烏魯木齊人説:“不到二道橋的國際大巴扎就等於沒有到過烏魯木齊”。新疆國際大巴扎,已成為人們了解烏魯木齊的重要窗口,而這裡貨櫃中陳列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古錢幣,則從一個獨特的側面展示了烏魯木齊這個城市的變遷。

  【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田衛疆】“歷史上烏魯木齊這個地方很重要的一個是草原牧民轉場、遷徙活動的地方。我們從目前發現的,就是説起碼在新石器時代在烏魯木齊這個地方已經發現人類活動的遺跡。在這個像柴窩鋪,在阿拉溝,在烏魯木齊烏拉泊,烏拉泊水庫,都曾經有過發現,所以我們説烏魯木齊,它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年輕城市。道理就是説,在絲綢之路上,從古代開始烏魯木齊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商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發展、它的興起,真正是從明末清初開始。”

  位於天山北坡的烏魯木齊,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這聲聲駝鈴不僅帶來了交換的貨物,更融合了各地的文明。而依據傳統的民族手工業,這裡的商業氛圍也逐漸濃厚,更形成了眾多別具特色的傳統巴扎,也正是這散落在天山腳下或掩埋在沙土之中的古錢幣告訴人們——以錢易物的交易方式在巴扎中已流傳了千年,直到今天。在巴扎中購物,買到的不僅是商品,更可從中了解烏魯木齊各個少數民族的風俗。長期的遊牧生活使得新疆眾多的少數民族具有隨身佩戴小刀的習俗,雖然現在的生活方式轉變了,然而這種傳統一直保持到今天。對於他們來説,刀,不是戰爭的武器,不是傷人的兇器,而是如同筷子般的日常用品。

  和杭州的“張小泉剪刀”一樣,巴扎中出售的“英吉沙小刀”在新疆也久負盛名。它因産于英吉沙縣而命名。對於這裡的工匠來講,製作小刀的過程絕非打造鐵器那麼簡單。冶煉時火候的把握,打制時力道的控制,雕刻時的耐心與細緻,這一切,都需要用心的理解與投入。

  英吉沙小刀的工藝沒有文字記載,要得到真傳必須得持之以恒。就是在這口傳心授下,古老的手工藝得以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而在這叮叮噹當的鍛造聲中,在這火花的四下飛濺之中,遊牧民族的驍勇與彪悍溶入小刀之中,使小刀成為男子漢勇氣與威武的象徵。 和小刀一樣,花帽,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到巴扎中挑選一頂稱心的花帽對於新疆的各民族的人來講都是一件樂事。而戴帽子,對於維吾爾族的男性來講有著特別的意義。在婚事或喪事等正式場合一定要戴上帽子否則會被認為不禮貌或不尊重別人。在參加宗教活動中則更要戴上帽子,以示對真主的尊重。戴帽子,被維吾爾族視為一種美德。在烏魯木齊的街頭可以看到戴著各式花帽的人,而通過帽子的樣式就可以分辨他們的年齡,職業,甚至家住何方。

  樓望皓,是研究新疆民俗的專家,他向我們講述了花帽中蘊藏的玄妙。

  【民俗專家 樓望皓】“比如説,就這個帽子,這叫巴旦木多帕,南疆一種乾果就叫巴旦木。多帕就是帽子的意思。這種帽子呢是在南疆人戴的。一看這種帽子呢就知道是南疆人,不會是北疆的人,也不會是東疆的人。這種帽子是東疆人戴的帽子,吐魯番和哈密的人戴這種帽子。他的特點是花比較大,又鮮艷,黑底或者是綠底。這種帽子叫齊滿塔什幹多帕。這種花帽呢主要是知識分子和幹部戴的。這種帽子做工比較精細,小玫瑰花做的比較講究。戴這種花帽的一般都是小孩,或者是沒有結婚的姑娘戴這種帽子。這種帽子是和田、玉田戴這種花帽。這種帽子我估計是在全世界帽子裏面最小的帽子。雖然戴在頭上但是它起個花的作用,起個裝飾作用。近看能看出是帽子,從遠處來看呢,像戴個花一樣非常漂亮。傳統的花帽都是女人們手工縫製的。在今天,很多的維吾爾族婦女仍有自己縫製花帽的愛好,這也使得巴扎中出售的花帽有著多種多樣的款式和花樣。戴上花帽,彈起“熱瓦普”,敲響維吾爾族的手鼓“達普”,在大巴扎中就可以領略到新疆所特有的少數民族風情。”

  主持人:説到這個烏魯木齊,我覺得我從小生活在這個城市是挺幸運的。當時那是小孩心理了,生活在這樣的地方,因為維吾爾族有古爾邦節,我們要到少數民族維族同學家去拜年。去拜年啊,主要就是為了想吃人家打的那種點心,我覺得各式各樣的不僅好看而且特別好吃。那種味道,我覺得現在的餅乾各種各樣的點心,我覺得已經找不來我小時候吃維吾爾族打的那種點心的味道了,太好吃了。

  嘉 賓:説起來,飲食是一種文化。在烏魯木齊這兒,就體現著各民族的這種飲食文化。什麼樣的食品都應有盡有,是一個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城市。


  主持人:所以我覺得從小生活在烏魯木齊,真的是飽了口福了。現在我到北京的一些夜市上去的時候只要一聽到新疆羊肉串的叫賣聲,“烤羊肉,烤羊肉”我就走不動了。我一定要去吃上幾串,太香了! 伴隨著這特有的腔調,新疆的烤羊肉串早以風靡大江南北。在巴扎中四處飄散的烤肉香味,往往令人胃口大開。吃烤肉時更不可缺少的一種特色美食是馕。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看到任何一種食品會被如此地推崇,而馕,對於新疆的各民族人民來説,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不僅在巴扎中,甚至在烏魯木齊的街頭,隨處都可見烤馕、賣馕與買馕的人。

  對於維吾爾族人來講,馕不僅是食物,更成為了一種象徵。維吾爾族的婚禮中,在早晨,新郎要到新娘的家中舉行一個儀式。在新娘家中,要用馕來招待客人。主婚人在宣佈二人成為夫妻之後,要向新郎新娘賜一塊蘸過鹽水的馕,新郎新娘分別吃下後,就表示成為了一家人,今後要同甘共苦,白頭偕老。這時,馕,是共同生活的象徵。在新娘的母親和女兒告別時,母親會用馕在女兒頭上繞兩圈,這時,馕,代表著母親的祝福。

  逛巴扎,抓飯也是不可不吃的美食。抓飯,維吾爾語叫“波羅”,更被稱之為“十全大補飯”,皆因其選料的獨到。洋蔥中含用的“蒜辣素”具有殺菌之功效;而日本稱作“地參”,中醫俗稱“小人參”的胡蘿蔔更是具有補氣生血、安神益智的妙用;再加入本身就有滋補功效的羊肉,這蒸出的米飯成為維吾爾族招待貴賓的首選。

  在漢朝之前,新疆並沒有蔬菜和瓜果。漢代的張騫經由絲綢之路從中亞帶來了一些蔬菜和瓜果,其中有一些首先在新疆“安家落戶”。現在,新疆很多蔬菜和農作物的名稱就説明了這個問題,比如黃瓜叫“胡瓜”,蠶豆稱“胡豆”。據考證,手抓飯的幾種原料中,胡蘿蔔和洋蔥最早是源於西亞,大米則是明朝時從中原地區傳入新疆,抓飯這一民族特色美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新疆各族人民所俱有的善於接納與融合的傳統。

  這種善於接納與融合的傳統也體現在烏魯木齊人的日常生活中。民俗專家樓望皓正準備籌備一個民俗展。他的維吾爾族朋友來到家中做客,就一些民族習俗進行了交流。

  兩千年前從漢朝遠嫁到新疆的烏孫公主在一首詩中寫道:“以肉為食兮酪為漿”。牛羊肉和奶製品是過去新疆以遊牧生活為主的各少數民族的主要食品。雖然當年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一些蔬菜和瓜果,但似乎並不被人們所接受。伴隨著進一步的交流與發展,人們普遍接受了均衡飲食的觀念。蔬菜類,甚至海鮮類的各式菜肴如今已出現在各少數民族的餐桌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也匯集到了這夜市巴扎。

  在烏魯木齊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中,長期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族等13個民族。作為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樞紐,烏魯木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伊斯蘭教,佛教,天主教等宗教在這裡和諧並存。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保障了各族人民的信仰自由,也使得烏魯木齊這個城市有著多元的、獨特的城市文化氛圍。主持人:看完上面這個節目,我真的是作為一個烏魯木齊人感到非常慚愧。因為我原來只知道這個馕好吃,但是確實不知道馕還寄託祝福。

  嘉 賓:這個馕在維吾爾族和新疆其他這些少數民族,尤其是維吾爾、哈薩克這些民族生活中,它除了是日常的食品一日三餐要吃它以外,有時候它是你的契約的象徵。你可以指馕發誓。你比如説咱們兩個要對什麼達成一個協議的話,馕放在前面,有古蘭經的,古蘭經放在前面,如果沒有古蘭經,馕放在前面,然後指著馕發誓。

  主持人:那在那麼多的食物裏面,為什麼單單選擇馕呢?

  嘉 賓:因為馕是主食,一日三餐離不開馕,它是生命的依託,所以它是最高貴的。

  主持人:到了這個大巴扎以後,和生意人進行買賣成交的時候,這種討價還價的方式是非常特別的,而且這個我覺得是在其他一些商場或者城市購物的時候,你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説到這兒,我好像又記起了一種聲音。

  巴扎中,不時會響起陣陣的巴掌聲,這是維吾爾族商人在交易中討價還價的一種獨特方式。劈啪作響中,傳達的是一口價的決心和希望得到對方的信任。價格是否公道不説,購物的人倒是能夠從中得到在其他地方購物時體會不到的樂趣。也許維吾爾族人擅長經商的美名也是由此而來。維吾爾族人阿孜古麗克依木江在巴扎中經營地毯,為了招攬顧客,她將地毯的手工作坊搬進了店裏。


  【阿孜古麗克依木江(維吾爾族)】“ 外地來的顧客多一些,他們覺得手工攤子,就是手工織的嘛,一看就是正兒八經手工的東西,純羊毛的。這個純羊毛的東西就是,老人鋪地下,躺在上面腰不疼,腿不疼,治病的東西這個,羊毛嘛。 巴扎中的商品意識也滲透到了烏魯木齊的各個角落。遠在烏魯木齊百十公里外的白羊溝風景區,哈薩克族姑娘古麗斯木郝海也在用心的經營著自己的氈房。”

  【古麗斯木郝海】“1992年我到這裡就是專門出租馬。那時候氈房裏面根本不讓進。我奶家就在那個草坪上面,就是牧場裏面。經常帶客人到那裏。我就帶客人進去。客人進去以後,他們提出要喝馬奶子呀,奶茶,然後在那個桌子底下就是碗底下,喝完奶茶以後壓了些錢。第三年我就把氈房也拿上來,就放開了。這樣人的思想也就開發了嘛,都去這樣做,這個收入也挺好的,進來一個人喝喝奶茶十塊錢,吃飯都可以。”

  思想觀念的轉變改善了新疆人的生活,而且這種變化是如此之快。在這樣的山區,甚至在幾年前還進行著被稱之為“一腳錢”的交易方式,像賣杏,買賣人並不論斤數兩。買杏的人只是朝杏樹踢上一腳,不管樹上掉落多少杏,都價值一角錢,也就是一毛錢。這或許體現了人們的質樸,但卻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如今,依據烏魯木齊的外貿口岸,新疆各族人民更是與周邊國家做起了對外貿易,將自己的民族特色商品遠銷到國外。

  1992年7月,經過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科學研究和測算,亞洲大陸的地理中心實地位置在烏魯木齊郊外30公里處。


  烏魯木齊是亞洲的中心,這也許只是個地理上的概念,但烏魯木齊人相信,亞洲的中心同樣也可以成為中亞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烏魯木齊人要把這個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城市建成一個“國際化商貿城”。外貿口岸的建立,公路,鐵路,航空立體化交通運輸的建設,使得絲綢之路不再艱難。烏魯木齊,這個城市正在逐步建設成為一個最大的巴扎。 

  小説中堂吉訶德不曾戰勝的風車,現在被烏魯木齊人安插在郊外的大地上,利用終年不止的塞外之風給烏魯木齊的夜晚帶來光明。

  入夜後,喧鬧了一天的都市慢慢安靜了下來,巴扎裏的叫賣聲也漸漸遠去了。經濟的繁榮,城市的發展並沒有給這個城市帶來嘈雜。回蕩在烏魯木齊上空的,仿佛依然是那清脆、悠長的駝鈴聲。主持人:烏魯木齊這些年的發展真的是太快了。我每一次回去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嘉 賓:我也剛剛從烏魯木齊回來,我也差點認不出烏魯木齊了。烏魯木齊變化確實太快了。我們剛説的是烏魯木齊的大巴扎,其實烏魯木齊洽談會把整個烏魯木齊搞成了一個大巴扎。這個對烏魯木齊的發展應該説是促進太大了。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