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節目查詢

[新疆]感受喀什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24日 17:23

  編導:張樸 攝像:俞樂觀


  這是喀什老城中的一條古巷,它的名字叫闊孜其亞貝希,是陶器製作街的意思,古巷的齡幾乎與這座古城一樣長,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了。

  當我們走入這條古巷之際,首先吸引我們的是古城中保存完好的民居和迷宮般的小巷,在這座幾乎就是用泥土砌起來的古城裏,分別用六棱磚和方形磚鋪成地面的小巷,仿佛是維吾爾人建築上的一種古老語言,向我們訴説著這座城市的遠古曆史。

  喀什古城的民居,從外表看上去古樸滄桑,但是居室的內部卻隱藏著維吾爾建築藝術的精美。維吾爾建築中的四大要素,磚雕、木雕、石膏雕花和彩繪,在這些外表粗糙的土房子裏都能看到。

  在喀什典型的傳統民居中,客廳中央的地毯,天花板上的彩繪和墻上壁龕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們構成維吾爾民居主要的標誌。

  世代居住在闊孜其亞貝希巷的祖蒙阿西木一家,是這條小巷裏為數不多的依然靠手工製作陶器的人家。

  祖蒙阿西木今年已經68歲了,他這一生只幹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製作陶器。從自己爺爺開始,他們一家就開始制陶器,到現在已經有兩百多年了,但與喀什兩千多年的制陶的歷史相比,祖蒙阿西木的制陶歷史顯然還不夠長。

  當祖蒙阿西木的土碗製作出來晾幹後,老伴伊美尼汗就要給這些土碗畫上漂亮的圖案。她把從戈壁灘上採集來的各種顏色的石塊磨成粉,再加上鐵銹和植物油,便有了想要的顏色。

  用自己燒制的陶碗吃著喜愛的馕,祖蒙阿西木開始考慮下午要做的事情。今天是趕集的日子,祖蒙阿西木決定要把最近燒制出來的一批陶器送到建築市場上出售。

  當老伴開始收拾要拉走的陶器的時候,祖蒙阿西木昨天定好的毛驢車也準時來到了家門口。


  離家不遠的阿力亞巴扎,是喀什傳統的建築材料市場,每次看著自己的陶器交到了商販的手裏,祖蒙阿西木都會感到無比的快樂。

  祖蒙阿西木的陶器正是通過巴扎走向千家萬戶,成為維吾爾人家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

  古巷與傳統的巴扎是喀什老城的傳統建築格局,今天,喀什依然留存著許多專賣手工製作品的街道,這些街道既是交易的市場,同時又是生産的作坊。他們不僅是前店後廠,而是直接把生産的過程與買賣活的動結合在一起,使人在購買的同時也能充分感受到每一件手工製品在生産中的魅力。

  這些古老的手工街道,作為喀什城市建築的一個部分,其實也記載著喀什人傳統的生産和商業活動。

  當喀什老城中的古老民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的時候,更多應用現代技術修建起來的維吾爾傳統民居,則作為旅遊資源展現在人們眼前。

  這些新建的民居不但嚴格遵行了維吾爾傳統建築的原則,並且結合了園林園藝的特點,把維吾爾建築的四大傳統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涼亭是維吾爾民居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涼亭的建造上,維吾爾建築的木雕和磚雕的作用非常明顯,維吾爾的涼廳磚雕,圖案一般以幾何形狀為主。


  隨著喀什旅遊的火熱,三年前,吾布裏卡斯木、阿吉把自己家的房子改成為民俗家訪園,並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白天馬”。

  今天下午有一個國外的旅行團要來“白天馬”參觀,因此,吾布裏卡斯木、阿吉午飯後就來到了“白天馬”,指揮工作人員儘快做好準備工作。

  下午六點,參觀民居的外國客人走進了“白天馬” 民俗家訪園。

  喀什地處塔裏木盆地以西帕米爾高原以東,這裡是唐代著名的“安西四鎮”之一的疏勒鎮,直到15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之前,喀什一直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國際商埠。

  喀什古城沒有中軸線,艾提尕清真寺是喀什的標誌,整個城市以艾提尕為清真寺為中心向外擴展,它充分表明了伊斯蘭教在這座城市中的重要位置,在維吾爾語裏,艾提尕是節日歡聚場所的意思。

  艾提尕清真寺建於公元1442年,整個建築以黃磚砌,白石膏勾縫,門兩旁的磚砌圓柱高18米,頂上是召喚禮拜的小塔樓,全寺可供6千人跪拜祈禱。頂棚上面的木雕和彩繪的圖案主要以花卉圖景為主,色彩鮮艷。而長廊中的40根綠色的雕花木柱,則與臺階下的樹林構成了艾提尕清真寺寬闊的內部空間。

  喀什早在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時,就已經正式成為中國的組成部分。喀什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著名的人物,他們故事大部分都與一些重要的建築物有關,從而使這些建築具有了思想和文化的價值。

  位於喀什市中心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是一座氣勢宏偉的維吾爾民族傳統陵墓建築,它那藍底白花的琉璃磚墻和高聳挺立的磚柱是新疆建築中難得的精品,為後世少見。陵墓的拱頂長寬各8米,氣勢不凡。

  這座陵墓的主人是一位在11世紀裏對喀什和整個維吾爾民族的思想文化産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他的名字叫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歷時18個月撰寫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反映了維吾爾民族中古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福樂智慧》是維吾爾民族的一座文學豐碑,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則集中體現著維吾爾建築的精華所在。

  位於喀什北郊的阿帕克霍加墓,是新疆影響最大的一座典型的伊斯蘭陵墓。


  阿帕克霍加陵墓以綠色和白色為基調,整座建築的主要部分鑲嵌著綠色的琉璃瓦,據考證,這座建築物上一共有十四種顏色,在磚雕、木雕和石膏雕花中一共使用了七十多種圖案。

  與陵墓連在一起的加滿清真寺的禮拜室裏,三十六根木柱子的雕刻和飾紋各不相同,據説是由三十六個穆斯林信徒捐贈的。拱頂的彩繪以花草為主,沒有動物圖案,它反映維吾爾人死後是不把動物帶走的習俗和重視生命觀念。

  阿帕克霍加墓始建於公元1640年,陵園佔地72畝,主墓室的大穹頂直徑17米,是新疆最大的穹頂式建築,墓室寬35米,高26米。進深29米,墓室內的平臺上排列著阿帕克霍加家族的5代72人。其中大的為男墳,小的為女墳。由於這裡埋葬著阿帕克霍加的孫女“伊帕爾罕”,在維語裏伊帕爾罕是“香姑娘”的意思,“伊帕爾罕”曾經被選入宮中成為乾隆的妃子,因此這座陵墓便擁有了另外一個名稱“香妃墓”。

  香妃墓是一座建築群落,它包括門樓、加滿清真寺和頌經堂等部分。香妃墓旁邊有一大片墳墓,在維吾爾民族的傳統觀念裏,死後能夠與名聲顯赫的人為鄰,能夠給家人帶來好運,是一種福分。

  説起新疆,許多人可能知道維吾爾民族的民間音樂《十二木卡姆》,但是不一定知道“阿曼尼莎汗”這個名字。

  這座具有濃郁的古羅馬宮廷建築特色的陵園叫“阿曼尼莎汗宮”。它的名稱,是以裏面躺著的這位女人的名字命名的。

  阿曼尼莎汗是16世紀一位維吾爾音樂家,她用畢生心血,完成了維吾爾民間音樂木卡姆的收集和整理,終於奠定了維吾爾音樂套曲《十二木卡姆》的基本樣式。

  一個不期而遇的婚禮,把我們引向了鄉間這座充滿了維吾爾民間建築風格的民居裏,葡萄架下,參加婚禮的人正在用歡快的舞蹈表達對新人的祝福。


  以白色為基雕的新房象徵著愛情的純潔,地毯上的馕和其他食物,則表示這對新人未來的日子將會富足美滿。

  當新郎和男賓們舞蹈進入陶醉的時候,女賓們則在屋裏準備揭開蒙新娘頭上的紗巾,新郎的妹妹在舞蹈中揭開了新娘頭上的頭巾,整個婚禮進入了高潮。

  刀朗買西來甫是最純正的新疆民間歌舞,每逢歡樂的日子,村民們就要在村裏的果園中搭起舞臺,載歌載舞。這座舞臺沿襲了多少年,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夠説得清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自從有了這個村莊,也就有了這個果樹下的舞臺。

  這些從居室中延伸出來的空間,構成了維吾爾人傳統民居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維吾爾是一個愛美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懂得用藝術來裝點自己的生活的民族。

  喀什麥蓋提縣的農民畫與陜西戶縣農民畫齊名,五年前,庫木克薩爾鄉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烏斯曼江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繪畫高手,他在繪畫中喜歡創作民間的傳統題材。今天烏斯曼江在畫一幅名叫“湖畔”的畫時,就把維吾爾人最常用花紋圖案用了上去。

  烏斯曼江對畫畫可以説達到了癡迷的地步,他的畫不但留在紙上,還畫在了自己家的門窗和頂棚上,他的家便是自己用畫筆設計和描繪出來的。

  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喀什,今天已經是一座充滿現代色彩的城市了,雖然它的許多現代建築依然保持著一些傳統的特色,但是這座城市還是在悄悄改變著自己的面孔。


  喀什老城中的138號民居,從用泥土和磚頭兩種不同材料建成的外墻上,我們不難看出這棟房子的歷史變遷。最近,這家人的房子正在翻新,並且用上了新的建築材料。

  阿不都、克裏木大爺是這個家庭的主人,如今他們一家三代依然生活在一起。今年85歲的阿不都克裏木大爺,一生與這座房子相伴,他見證了自己的家從土坯房變成了現在的磚瓦房。

  在這座小小的院子裏,克裏木大爺和老伴把自己的五個孩子養大成人,送上了工作崗位。

  看著搖籃中的孫子,克裏木大爺感到十分地欣慰,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孫子,將來一定會沿著家門口那條用六棱磚鋪成的小巷,走到很遠的地方。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