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中的“沉思”
——--《暖情》的音樂特色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3日 10:54)
電影《暖情》是導演烏蘭塔娜繼《暖春》之後自編自導的又一部影片,該片繼續了烏蘭塔娜導演細膩、充滿溫情的拍攝風格,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家、關於愛、關於孩子的故事!
《暖情》是一部親情片,講述了七歲的冬冬失去母愛以後和爸爸異地尋找母親的艱辛歷程, 影片深刻揭示了社會普遍存在的家庭問題。音樂也以煽情為主,同時又能夠在溫馨中昇華給人一種啟迪。細細分析該片音樂之所以給人這樣一種效果是因為音樂在配器上除注重運用弦樂器、木管樂器外,還融入了表現母性的女聲哼鳴、用口琴吹奏的表達孩子心聲的《搖籃曲》、鋼琴演奏的不規則節奏的旋律,這些都給影片音樂蒙上一層思考的色彩。據導演講口琴和鋼琴這兩樣樂器在劇本階段就已經設定好的,而舒伯特的《搖籃曲》、鋼琴沉思般的旋律和女聲哼鳴則是作曲經過深思熟慮後加上去的。
在影片中,口琴始終伴隨著孩子,口琴是孩子渴望親情、渴望家庭的心聲表露。作曲章紹同講,口琴的一大特點就是便於攜帶,它非常平民化,它的音色也很特殊非常接近人聲,所以導演設定讓口琴跟孩子一起去流浪。影片中孩子吹奏的是舒伯特的《搖籃曲》,歌曲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柔和的月光下,母親抱著寶寶在低吟淺唱:“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睡吧,睡吧,親親我的寶貝……”而現實的畫面確是孩子一個人在飽受思念之苦,這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創傷。難怪導演自己都説:“每當我看到這裡都會有種揪心的感覺。” 口琴是孩子內心的呼喚,是孩子無言的獨白,導演試圖通過口琴吹奏的《搖籃曲》在強化媽媽在一個家庭中的位置有多重要、給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至於把鋼琴與人聲結合,則可謂又是片中音樂的一大特色,也是該影片的音樂主題。片頭片尾和冬冬撞車昏迷時都用的這段音樂。影片中當冬冬受傷以後,進到醫院躺在床上昏迷了,孩子很可憐的,非常令人同情的。章老師談創作動機時是這樣解釋的:這時候音樂最好靜態,也沒有説話,非常安靜。因為孩子雖然是昏迷了,但是腦子還有一種夢幻般的東西,所以使用了鋼琴的主題——這種輕呼喚就是孩子期待著母親的呼喚,孩子期待著媽媽給他帶來更多的愛。正所謂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這句話的意思是説拉弦樂器(如二胡)不如吹奏樂器(如笛子)能打動人,而吹奏樂器又不如人聲能打動人),人聲才是最能打動人的樂器。片中的女聲哼鳴代表著孩子所缺失的母愛,它與節奏不規則的鋼琴旋律的結合能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影片中父親會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外表是很平凡的,而內在的那種閃光的魅力則非常感染人。他不向命運屈服,他的堅強、他的正直一直在言傳身教著兒子。雖然他很難,但他沒有悲觀、笑對人生。影片音樂中父親的塑造用的是大提琴拉出的深沉弦樂。 在眾多樂器中,有兩樣樂器最能表現男性:一個是圓號,另一個則是大提琴。因為這兩個樂器的音區,跟男聲説話和歌唱的音區是很接近的,音色都是屬於渾厚的。而圓號更多地表現男性英雄的,例如在戰場上拼殺。而大提琴則表現父性的慈愛,因為大提琴它的揉弦的音色帶有鼻音的音色,非常地具有父愛的色彩。
綜觀《暖情》,雖然會帶給人隱隱的酸楚——父子的艱辛、一次次的受挫,但堅強的父親、懂事的孩子、善良而又不幸的母女都會給我們以一絲欣慰,暖意也會伴著琴弦流入心中!
責編:趙蕾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