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比天大 情動人間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4日 09:00
6月1日清晨,一代豫劇大師常香玉在豫劇之鄉去世。如同一齣戲劇落幕,她留下精彩,悄然離開,只是台下的掌聲變成了我們沉痛的悲哀和無限的緬懷。
一年中的兩次相聚
遙想一年前,我們曾經期望用鏡頭來記錄一代宗師的風采,製作一個系列。走訪了許多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他們大多身體狀況不佳不能前來。常老當時正在北京住院,她最終答應前來,或許許多人還記得那期節目中她的神采飛揚,以及那件把她映照的分外燦爛的桃紅色的襯衫。其實,那時她的身體狀況已經很不樂觀,所有的劇組成員都知道,常老做客節目一方面是為了不讓幾次三番邀請她的編導為難,同時也為了把生命中最後的美好留給觀眾,傳授她的人生經驗。四個小時的錄製,老人絲毫沒有露出半點疲憊感,朱軍幾次提醒老人停下來歇歇,老人都不願麻煩大家,耽誤時間。那晚,老人猶如在舞臺,精神飽滿,回憶了71年的演藝生涯以及伴隨其中的激情與浪漫。我們和老人結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緣,也深深地為她的人格魅力所感動,祈禱她能夠平安。
2004年的元旦,當我們正在為元旦特別節目“溫暖2003”籌備忙碌尋找嘉賓的時候,我們又一次想到了常老。上次節目之後,她一直在北京治療,據説老人家每天還在練功,真正達到了“曲不離口”的境界。再次見面,常老已經遠沒有半年前那般精神,但是她依然欣然答應要參與節目,與大家共享“溫暖”。錄製的前一天,她的病情突變,身體的狀況容不得老人家再次顛簸與長時間地座談。於是面對面的夢想擱淺。但是我們依然拍攝了老人在家中養病的畫面,她的言語中依然是奮力堅持和從容不改。
兩次相聚,老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再次翻看影像,我們依然會淚流滿面,不僅僅是因為感動,還因為一種跨年齡的情感,我們體味到了她的可親與可愛。但是她已經悄然離去,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再次打開記憶的閘門,來翻看她的藝術之旅,領悟她的人生經驗。
九歲入行 執著一生
常香玉出生於一個藝人家庭,9歲隨生父張福仙搭班學戲,拜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並隨義父姓改名為常香玉。八九歲的時候正是出嫁做童養媳的年齡,為了躲避舊社會女人的悲慘命運,父親選擇讓她進入戲曲行當。但是,在舊社會唱戲被歸為三教九流之列,演戲的人也被侮辱地稱為“戲子”意為下賤。常香玉卻對豫劇樂此不疲,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強烈的熱愛。她説父親是她的啟蒙老師,常派唱腔就是父親為自己改制的,他的教育原則是“戲是苦蟲,不打不成”,“成”了的常香玉讚賞父親的卓識和遠見。
10歲登臺,13歲主演6部《西廂》,那時的常香玉已經名滿開封,用她自己的話説:“那時候我就有身價了,一個月就能掙八塊大洋了。”但是,她決不向權貴和惡勢力低頭。她舉了個例子,一次,有個幫頭娶小老婆,要她去唱堂會。沒辦法只能去,在現場唱的是一齣悲劇《孔雀東南飛》,流氓大怒,要動手打她,她跳到桌子上,把手裏的兩枚戒指吞到肚子裏用自殺來表示憤怒,進行抵抗,幸好後來被搶救。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19歲那年的一場新戲表演中,陳憲章與常香玉邂逅。演出結束後,大家紛紛發表意見。陳憲章見解獨特且頗具幽默感,常香玉對這個才華橫溢的青年有了好感。但是,此時的陳憲章已經有了家室,相見只能恨晚。但是,常香玉並不介意陳憲章的身份,陳憲章也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歡,於是兩人開始了戀愛。常老羞澀地講述兩人第一次親密接觸的情景,他以給她剪指甲為由牽了她的手,誰知道這一牽就是一生。
兩人的婚姻受到了常香玉父母以及各方面的阻礙,但是常香玉卻堅持自己的選擇。婚前,常香玉與陳憲章約法三章,一是她不嫁當官的人,二是不給別人當小老婆,三是不能因為她是個唱戲的就看不起她。陳憲章一一答應,與前妻離婚,並且解甲歸田,專心為常香玉的事業奔波,甚至包攬了整個家務。同時,他開始教妻子識字讀書,為妻子寫作劇本,《花木蘭》為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幾年前,陳老去世。子女們回憶父親重病住院的日子説,那是他們見過的世間最動人的愛情。那段時間,常老每天都要去醫院陪伴老伴,每每離別他們總是用深深的吻來表白內心的憐愛與不捨。老伴去世許久她還常常會念叨:“你爸那麼聰明的一個人,他怎麼就不發明一種藥,讓我們倆同時一天死?”陳老先生在彌留之際也交待子女要照顧好母親,那是他走後最大的擔憂。
子承母業艱難與遺憾
常老在節目中感嘆自己此生有兩大遺憾,一是沒能夠盡所能照顧家庭,照顧孩子和丈夫,女兒也在節目中説母親讓他們感覺陌生;其二是子女沒能夠將常派豫劇傳承下去,而眼看著自己就要面對生命的盡頭和藝術的盡頭。小女兒在母親看來是天生唱戲的料,但是她偏偏不喜歡,於是採用了逃避的戰術,逃避到了國外。為此,母女産生很多矛盾和不解。如今,女兒歸來,已經為人母的小女感悟到:“母親從九歲開始做的事情是她的生命,繼承她的事業比為她端茶倒水更能夠讓她溫暖。”金髮碧眼的小孫女在現場唱了一齣《花木蘭》,頗有姥姥的強調和神采。女兒用實際行動來解除母親的遺憾和擔憂,但是無人能夠完整地傳承常派唱腔依舊是她的遺憾。
先天下之憂而憂
每每到國家危難的時候常香玉總是能夠挺身而出,捐錢捐物。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華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鬥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稱。如今,這一事跡已被小學課本收錄,文章的名稱為《“香玉劇社”號飛機》。去年非典時期,她又拿出幾萬積蓄捐給醫務工作者,表達她的“急國家之所急”的熱情。但是,身邊熟悉的人都知道,常老一生以清苦的生活為伴,沒有享受過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她的衣服都是補了又補,縫了又縫的舊衣服。她的學生也説,老師家裏至今都是石灰墻,刷的綠漆,水泥地面。冬天的時候,就吃白菜、蘿蔔。即便是已經仙逝,也告誡子女身後事從簡,不要驚動更多的人。
與最愛的人團圓
老人一生“戲比天大”,致力於豫劇事業,留下了諸多經典:《花木蘭》、《拷紅》、《白蛇傳》、《斷橋》、《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和現代戲《漳河灣》、《母親》、《人歡馬叫》、《紅燈記》、《杜鵑山》、《柳河灣》。戲幕合上,老人悄悄離開,悲傷之餘我們默默地為她祝福,因為那將是她與戀戀不捨的愛人的重逢……文/周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