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帶著最新力作《霍元甲》的宣傳片,帶著對武術和生命意義的深刻領悟,“功夫皇帝”李連杰上週六做客《藝術人生》,在長達近四個小時的暢談中,為觀眾朋友們講述了他不惑之年的人生境界。
《霍元甲》旨在“止戈”
| |
從八十年代初的《少林寺》,到九十年代的《黃飛鴻》、《方世玉》、《東方不敗》,再到近年的《狼犬丹尼》,李連杰的名字註定已經和功夫、武術、動作聯絡在了一起。人們願意用“皇帝”來尊稱他們心目中的高手,而李連杰也由此註定不能做一個“凡人”。
《霍元甲》被李連杰稱作是自己武術片的終結,也是他對自己四十二年武術生涯的一個了斷。在這樣的“高手”面前,人們不禁好奇于他絕唱的內容,也不禁為這樣突然的了結而疑惑和惋惜。炫酷的片花背後,李連杰在對“武”字的解構中,回應了大家所有的疑惑和不解。他説:“從武術的‘武’字來看,它是由‘止’和‘戈’組成的。所以説,我們的祖先一開始就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制止格鬥的方法,制止戰爭的方法。它不應只是我們以往在電影中看到的體能、技術層面上的東西,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講,也就是武術的最高境界,即‘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這是我最近經常在説的,也是我希望通過《霍元甲》這部影片向觀眾表達的一種我對武術的理解。那就是我常常跟外國朋友們提到的,武術很酷,但比武術更酷的是愛,一種大愛、博愛。”
| |
“風雨一肩挑”
幼年喪父的李連杰從小就非常懂事,四歲時的“三輪車事件”讓他真正意識到了家庭的貧寒和母親的辛勞,從此便立志要做一個讓媽媽放心的好孩子。節目中,無論是兄弟姐妹、老師還是教練,他們無一不對這個從小品學兼優的弟弟、學生、徒弟豎起大拇指,盛讚他兒時的種種“豐功偉績”。
| |
無論是上學還是習武,李連杰都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優。年僅11歲時,他就已經開始用自己學武掙到的5塊錢貼補家用了,甚至到他享受到教授級的88元工資待遇時,他都從來沒有打開過裝工資的信封。因為所有的收入都是原封不動的直接交給了母親。
直到今天,李連杰仍舊是家裏不可缺少的頂梁柱,家庭的重擔成了李連杰義不容辭的責任。2000年母親去世的前夕,李連杰站在母親的床邊説:“你放心走吧,你擔心姐姐哥哥們的生活問題,我能夠保證。我不可能保證他們每個人都變成百萬富翁,但是他們每一個人的吃、住,他們下一代的學費,各方面的東西,我一定管定,你就放心吧。”
這是一個鏗鏘有力的誓言,它從幼小的心靈萌發,並堅定的成為了現實。
誓做英雄的“逃兵”
| |
跟李連杰聊天,可以説不談到武術似乎就沒有進入正題。正是這項已經與他水乳交融的運動讓他擺脫了單親家庭的軟弱,認識了什麼是堅強和勇氣,也正是武術讓他開啟了與眾不同的人生。
然而,説起與武術的結緣,今年已經42歲的李連杰仍然會用“噩夢”來形容那段艱苦的歲月。對於體校那種近似“非人”般的訓練方式,他甚至曾經借助自己的小聰明做過“逃兵”,不過,教練的一句“孩子,你做什麼都會成功,但是記住做人要做英雄別做狗熊”,讓要強的李連杰重新回到了武術的戰場,並且一打就是幾十年。節目中,李連杰的師傅??北京武術隊的總“教頭”吳彬也親自來到了節目的錄製現場,師徒二人共憶過去,為您帶來一段段精彩的“江湖”往事。
| |
智者的迷茫
聰明刻苦的李連杰迅速成為了武術界的佼佼者,七十年代中後期,年紀輕輕的他幾乎囊括了國內外所有比賽的獎牌,並多次代表中國出訪世界各地。這樣的成績和經歷讓李連杰的少年時代更多了別人所沒有的成熟和開闊,他開始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如此的獨立和思考讓他擁有了與眾不同的視野和作為。1974年,11歲的李連杰從美國回到香港,看到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部武俠電影??李小龍的《精武門》,六年後,他的處女作《少林寺》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巨大的成功是李連杰不曾料想到的,它使這位“武術神童”的不凡走向了一個極點。
| |
然而,極點的背後總有一段虛無縹緲的迷茫,在人生不得志的幾年中,李連杰嘗試過突破,也經歷過放棄,甚至還觸碰過死亡。24歲時的他,似乎已經領教過了所有常人都望塵莫及的成功與苦痛。迷失,成了他那段時間最難以步出的陰影。但是,冥冥之中,智慧和追求仍然傾慕了這位少年,並最終引領他屠殺了困頓和不解。
寂寞高手
| |
1987年,24歲的李連杰隻身來到美國,重新開始了他事業的第二個創作高峰期。整個九十年代,他和“大俠”徐克的強強聯合為我們打造了諸如《黃飛鴻》系列,《東方不敗》系列和《方世玉》等多部武俠電影的經典之作,兩位寂寞高手的才華橫溢,讓90年代的香港電影在世界的一角掀起了不小的一波。與此同時,李連杰還開始了在世界範圍內的大動作。好萊塢的闖蕩讓李連杰再一次陷入了“寂寞”高手的境地。對於他的全新表現,有的人接受,有的人鄙夷,但執著的他對於如此褒貶不一的輿論仍舊保持了高手的冷靜與果敢。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表現傳承武術的精義,讓更多的人認識武術,了解武術。他也希望多年以後當我們再次與外國朋友接觸時,他們不只是知道中國功夫的炫目與美輪美奐,更能品味出些許孕育其中的中國文化和內旨。
節目中,徐克導演將現場連線《藝術人生》,與李連杰一同回憶他們合作中的往事種種,而李連杰也會現場為您講述徐導當初是如何帶著他從動物身上揣摸武打動作和決鬥心理的合作故事,以及他孤身奮戰好萊塢的人生感悟。
愛情雙解
對於“孤膽英雄”的個人問題,眾多媒體都曾有過種種猜測和編撰。而一向低調的李連杰也總是將這兩份情感保護得很好。本期《藝術人生》,李連杰首次袒露了自己對生命中兩個女人的情感歷程,坦蕩的心胸足以向世人告解。
| |
黃秋燕曾經是和李連杰青梅竹馬的“發小兒”。在學校訓練的時候,比李連杰大兩歲的她常常會有意無意的關照這個可愛的“弟弟”,彼此之間也就産生了相互依賴的情感。然而,隨著《少林寺》的一舉成名,朦朧的喜歡似乎不知不覺中變質成了一種責任。在還沒有弄清楚情為何物的時候,愛情已經幻化為了一種不離不棄的忠貞,這樣的忠貞成就了短暫的婚姻,卻也帶來了三年的不公、悔恨和苦痛,同時也煎熬著另一份不悔的承諾。這承諾是屬於李連杰和現任妻子利智的,這承諾一定就是十年。
如今,十年的約定已經以美滿的婚姻作了見證,李連杰和利智在“彼此的尊重、扶持和愛”之間找到了幸福的終點。同時,他們也高興的看到了黃秋燕又一次快樂的起點。2005年6月21日,夫婦倆以孩子的名義為黃秋燕的婚禮送上了一份厚禮和祝福。也許這並不能抹去李連杰深埋的愧疚,但至少表達了他作為一個朋友的誠心。而十幾年來,對和前妻的兩個孩子的不懈培養和撫育,也更顯示了李連杰作為一個男人和父親的摯誠與責任感。所有這些,相信都會使那些所謂的指責不攻而破,而這對於李連杰來説,卻已不是他努力要求證的結果了。
2004年對於李連杰來説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的年末,他再次闖過了生死關頭,在馬爾代夫的海嘯中與死神擦肩而過。這樣的經歷,讓李連杰對生命的意義有了嶄新的認識和理解。一年多來,他不再顧及輿論的壓力,更加高調的出現在各種慈善事業的前沿。用他自己的話説,“我已經出離了那個‘小我’,我認為,自己應該在今天這個位置上,把全世界給我的這種愛,慢慢地回饋給大家,回饋給整個世界,這就是我現在和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要做的事情。”
文/鄭佳佳,攝影/李少林
責編: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