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萬里情——“歌俠”胡松華做客《藝術人生》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1日 14:39
他出生在北京,卻能用各民族的語言唱歌;他歌唱,卻又有書畫的專長;他邊走邊唱,遊歷祖國邊疆;他年過古稀卻依舊高歌,歌聲響亮而悠揚。他説,這輩子愛上了兩個姑娘,一是夫人,還有就是邊疆藝術……他就是素有“歌俠”美稱的民族歌唱家——胡松華。
民族大聯歡
這是一次別樣的聚會,因為胡松華老師的到來,現場匯聚了各民族的朋友。他們身著民族盛裝,色彩斑斕,把演播室裝扮的分外漂亮。聚會以別開生面的對歌拉開了序幕,這些歌中既有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又有朝鮮族的《阿裏郎》,還有我們不曾熟悉的納西族的民歌,最後是京劇,我們見識了老人的唱功。
“書畫家”胡松華
精彩的對歌之前,朱軍為我們展示了兩副書畫,一副為字跡帥氣的書法,一副是形象逼真的駿馬圖。朱軍以此書畫介紹本期的嘉賓人物——“書畫家”胡松華。這樣的介紹對於我們來説顯然有些陌生,稱“歌唱家”為“書畫家”這也是主持人刻意製造的包袱。這樣的包袱讓我們了解了胡松華筆紙之間的魅力和藝術。
“歌唱家”胡松華
其實,在我們的印象中,胡松華老師最確切的稱呼是“歌唱家”,提起他也就讓我們想到了他的《讚歌》。這首擁有濃郁蒙古長調風格的歌曲,在整部影片中顯得清麗獨特,廣為傳唱了40年之久。殊不知那僅僅是胡松華老師一個晚上趕出來的緊急任務。他説是一種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給了自己一夜之間的靈感。
家世背景
一般人都知道胡松華是滿族人,卻少有人知道他是正宗的八旗子弟,有著貴族的血統。唱歌的最初階段胡松華一直瞞著父親不讓他知曉,因為父親是書畫家兼中醫,他一再教導兒子“吃張口飯沒出息”,希望孩子能專心學畫,將來成名成家。可是,父親的熱情並沒有得到兒子的積極響應,他還是喜歡唱歌,並且最終依靠了這個“張口飯”過活成家。
“旅行家”的地圖故事
和一般的歌唱家不同,胡松華老師為了歌唱而到處旅行。不是為了觀光,而是採擷民族歌曲中的精華予以發揚傳承。為了更清晰地體現胡松華老師的歌唱歷程和歌唱行蹤,我們特意找來了一張地圖,將胡松華到過的地方用小旗標明。
最難得的是,60歲的時候,胡松華和老伴開始了又一次長途旅行,他們變賣祖屋,傾其家當拍攝12集的大型藝術片《長歌萬里情》。老伴是製片主任,胡松華是導演、表演加演唱,歷時三年的行程,已經數不清去過多少地方,深入多少個民族。在地圖的旁邊,朱軍事先畫好了一組圖畫,每個圖畫都是旅行歷程中動人故事的生動表述。“囊”的故事,“自行車”當軌道的故事,“紅十字”的故事等,我們將在節目中一一為您講述。
丘比特的箭
丘比特的箭,那是胡松華和夫人張曼如愛情的象徵。那時,他們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張曼如是中國第一代舞蹈留學生,在國外讀書,胡松華在國內采風、唱歌和演出。相隔兩地,只能依靠魚雁傳情。胡松華每每總是特意選擇藍色信封、藍色信紙。張曼如總是在期盼中收到藍色的關愛和祝福。長達七年的馬拉松式的愛情就這樣進行。他曾給她寄過思念的紙船,希望能夠漂到對岸的異國;也曾為了投其所好,給愛人寄過橙子和榨菜。有了愛情的結晶,還曾經受到總理的關心,大女兒得以順利出生。
如此依戀相愛,張曼如説是民族文藝事業讓他們深深地凝聚難得分開。節目中,胡松華多年未見的老戰友驚喜出場,回憶共度的歲月,回顧當年照片的故事,並用照片重新記下50年後團聚的情景。胡松華的少數民族學生也暢談了師生情,並展示了他們獨特的歌喉。
更多的期待就在《藝術人生》胡松華專輯中。文:周敏 趙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