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到最美的你——羽泉做客《藝術人生》
從濤貝兒到羽凡
羽凡原來的名字叫陳濤,母親和朋友都管他叫濤貝兒,後來當他決心做音樂之後,為了和《霸王別姬》那首歌的作詞陳濤區分開來,才自作主張改名為羽凡。
在陳濤的家人中,只有小舅一個人支持著他的愛好。所以,他生命中的第一樣樂器——吉他的得來也頗費了一番口舌,用他自己的話説,“我用行動告訴他們我需要一把吉他。”當時,他對音樂的熱愛已經顯現出來,鄰居家有一把吉他,於是他就每天“泡”在那裏,當父母意識到這樣已經打擾了鄰居的正常休息時,才迫不得已為他花30元錢買了一把吉他。初中畢業後,陳濤遵從父母的命令上了一個看似可以終身無憂的地方——糧食學校。然而從開學第一天的經歷開始,似乎就註定了他要離開這裡……從學校離開之後,他又重新拾起了自己的音樂,開始自學一些樂理知識,可是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又該借助一些東西才能繼續提高了,於是他下了很大的決心,請父母為他資助一萬五千塊錢買一個合成器。正如主持人所言,面對著根本不支持自己學音樂的家人,面對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父母,面對著連30元的吉他都是用“行動”爭取來的父母,他怎麼樣能張得開這個口呢?如果他在音樂這條路上沒有走成,他不會背一輩子這種包袱嗎?面對著這一系列的疑問,陳濤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之中。
也許是音樂對這個年輕人真的有了眷顧,羽凡開始成長起來,當羽泉組合沒有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他就在藝術上有了比較大的動作,給一部電視劇寫歌。提起這段經歷,羽凡表現出來的不是自豪與喜悅,而是委屈與無奈。當時,《北京夏天》劇組正需要歌,羽凡在朋友的介紹下背了一把吉他去了那個劇組。然而令他詫異的是,導演根本不談音樂的事,而是直接問,“你演過戲嗎?”原來劇中有一個校園歌手的角色,本來是一個人,後來被拆成四個,劇組正愁找不到演員呢。這個決定極大傷害了羽凡的熱情,轉頭就走。可導演又追了上來再次勸説,最後,雙方達成一個協議,羽凡參加拍戲,劇組用他的歌。所以直到今天,羽凡還在説,“我是被迫演戲。”那麼,他這被迫去演的一把戲,到底演的怎麼樣呢,《藝術人生》為觀眾找來當時的資料,讓大家看到一個特別陌生的羽凡。
不管怎樣,自己的歌總算有人買了,可羽凡的神經仍然緊繃著,因為他知道,自己在理論上虧欠得太多了。於是,他開始問別人,自己需要看什麼樣的書, 一點一點去練習,畫小節線,去算時值,把各個調式的和聲、指法貼在自己的墻上。回憶起那段經歷,羽凡有著他這個年齡的人本不該有的感慨……而當主持人問,如果現在給你一個去音樂學院學習的機會,但是在必須放棄一切前提下,羽凡會怎樣選擇呢?
在做這期節目的時候,《藝術人生》去了羽凡的家裏,見到了他的父母。在採訪中,父母因為自己沒能給孩子太多的支持而表示著一次次的歉疚,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作為父母的那份濃濃的關愛——電視裏只要有羽泉的節目,他們就拿錄像帶錄下來,爸爸天天去買各種各樣的雜誌,一看到有羽泉的東西就剪下來貼到一個本子上,在父親《最美》的歌聲中,我們從大屏幕又回到現場,對於父母,羽凡有自己別樣的感情,“我覺得他們每天讓我一進門就有熱水喝,就有飯吃,就有乾淨的衣服穿。我覺得這就是在我音樂上給我支持。”透過大屏幕,羽凡傾訴著自己一直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