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節"遊客將得到什麼?(6月5日)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7日 17:30
|
|
|
李 剛 |
編導:魏鴻 主持人:荊慕瑤
播出時間:2004年6月5日23:30分 cctv-12首播
嘉賓:李遠國 教授 四川省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
李 剛 教授 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導語:
歡迎收看我們的節目。這裡是四川省成都市的青城山,它也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6月5號中國首屆道教文化節在成都舉行。主會場就設在青城山,那麼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道教文化,會在現代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這樣的文化節給成都怎樣的影響,又會給來這旅遊的遊客帶來什麼呢?今天我們要專訪的就是四川省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的李遠國副所長和四川大學的李剛教授。
訪談1:
主持人:今天我們是在這個充滿了道教氣氛的茶室裏做這個採訪,但是我聽説,這個茶室包括剛剛進行的這種道家茶道的這種文化的表演,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趕制出來的,這會給人一種非常功利的,為了這個文化節趕制的感覺,而因此缺少了很多真正傳統的文化底蘊在裏邊?
李剛:其實就好像時間比較短。但是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為什麼做出這樣的規模來呢,就是本來它就有很深厚的底蘊在那兒,整個在四川這個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
主持人:他們做這個節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嗎?
李剛:那肯定不是。這個節的目的本來就是説,我們是要把這個成都道教文化的這個底蘊這個歷史底蘊要把它發掘出來,進一步地開發我們成都的旅遊文化,促進我們旅遊經濟的發展。
主持人:這個文化節為什麼選擇在成都,是成都選擇了這個節,還是節選擇了成都?
|
|
|
李遠國 |
李遠國:這個也是個歷史的必然性。因為成都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從東漢時代到現在,將近兩千年的歷史,道教的文化,道教的傳承,道教的精髓,基本上在成都地區給保存下來了。
主持人:現在國內許多城市都在搞這種“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活動,成都現在把古老的道文化發掘出來,開發旅遊産業,拉動文化産業,但是這麼做,更多地給人這是一種非常功利的色彩在裏邊?
李遠國:這次道教文化節,它的功利色彩非常的淡,它既沒有招商引資,也沒有……
李剛:主要都是文化活動。
李遠國:都是展示道教文化。讓老百姓來體驗道教文化,讓他過一天道教的道家的生活。它的目的主要還是這個目的。
李剛:只是文化自己在那做表演。
主持人:這次文化節的主題是“自然,生命,和諧,發展”。實際上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強調一個“和”的思想,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體現在宗教方面呢,是道家的“無為”思想,儒家的“仁義”,佛家的“慈悲”精神等等,就是在這個方面,道家的文化跟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區別嗎?
李遠國:儒家的文化它更注重於對社會倫理方面的關注。道家的文化呢,它是注重於人和自然的關係的。佛家的文化呢,它重視自我精神方面的修為,這樣一種關係。當我們如果把佛家和道家文化,做一個簡單的一個比較。道家文化它最大一個特徵是廣博。中國文化所有的基本要素,在道家文化裏面都能找得到。所以它包容性是所有的文化中間最強的。它的包容性強。它和老百姓的生活,和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的藝術,文學,音樂,各種各樣,科學技術,它的聯絡是其它的文化沒有辦法相比較的。
李剛:道就在生活當中。
主持人:道就是規則。
李剛:道就是規則,美德。然後這個道就在你的整個的生活當中。道教和道教本身就講,道遍佈于萬物之中,道是任何地方都存在的。
李遠國:道家文化,它有各種各樣的載體,通過藝術,建築,音樂,那麼把道家文化的一些精神,以及本質性的東西,展示給人們。其中古琴就是道家音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種樂器。
主持人:古琴已經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
李遠國:從自古以來,道家通過古琴來抒發它對自然的這種感悟,對人生的一種領悟,那麼到了清代的時候,二王廟的一個老道長,他就是一個古琴方面的大師。他創作了一首古琴曲《流水》,這個是被送上了太空。
李剛:作為一個人類到太空,到外太空去尋求知音的一個代表作。
展示古琴曲 《流水》
導視2:
(文化搭臺,旅遊唱戲,普通遊客將得到什麼?)
主持人:可能遊客更加關心的就是,要把道教的這種精神,道的這種文化,通俗的告訴給遊客,有多少導遊能夠做到?
李遠國:這些都是他們的最鮮明的文化標誌,文化符號,以前是沒有展示過的。
訪談2:
主持人:作為一個普通的旅遊者,在這個文化節期間,如果來到了青城山,他會看到什麼更多更新的東西嗎?
李遠國:道教文化的很多鮮明的文化標誌。
主持人:太極的標誌?
李遠國:太極的標誌。還有道旗。還有他們的幡,他們的燈,這些都是他們最鮮明的符號,文化符號。以前是沒有展示過的。青城山它是人文、自然兩者資源結合的一個最佳的一個旅遊勝地。在這個地方,他既能夠觀賞到非常優美秀麗的青城山水,最重要的他能感受到非常豐富的道家文化的底蘊。比如説我們看到的,就在這個天師洞,有幾處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觀“龍橋仙蹤”,有一個匾“龍橋仙蹤”就是當年道書裏面記載軒轅皇帝在這個地方修道時候,他拜訪的老師叫寧封子,他跟寧封子學龍橋飛身之術,成了神仙以後,那麼他就封寧封子做了五嶽丈人,總管五嶽。五嶽的所有的神仙都要來青城山來朝拜。這個就是重要的文化景觀。還有我們看到的三打石,三打石又叫降魔石,傳説是當年張天師就用這個劍法和五步鬼帥,當時青城山是個鬼城,他就把鬼用一刀一劍把一個岩石辟成三塊,鬼魔他就降服了。最重要的是鬼王,就是現在的財神趙公明。
導視3:
(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扮演什麼角色?)
李剛:中國人的心裏面都藏著一個小秘密,這個小秘密就是要希望長生不死。
李遠國:要想修仙道,首先要修人道。如果你連做人都不會,你怎麼能成仙。
主持人:你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能夠把這種傳統文化的精華繼承下去嗎?
訪談3:
主持人: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很自然的會想到儒家的思想,想到佛教,想到道教,想到孔孟老莊,為什麼呢?
李遠國: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由三個主要的思想流派和文化傳統來構成的儒家的文化、佛教的文化、道教的文化,這三者之間,一提道家文化,當然自然而然就想到其他兩家的文化。這三家的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所以它們互相之間要交融,互相之間要借鑒。最重要的經典,第一句話就講的,“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度人”就是要關心社會,幫助別人。“禍福無門,為人自招”,你所做的所有的所作所為,將決定你的成就或者説産生不好的後果。所以它非常強調“忠孝之道”是修道的基礎,所以説,你要想修仙道,首先要修人道。如果你連做人都不會,你怎麼能成仙?這個就是儒家的倫理道德。
李剛:這個忠孝,就是説,這個倫理觀念,用到現在來説,你們可以把它的內涵改變為比如説忠於國家,還是要孝敬父母,我們講孝道的話,我想在現在來説,還是應該講,只是説,我們以前是忠於君王,現在轉變成忠於國家,至少忠於國家,忠於你的事業,這些應該還是可以説的。
主持人:那什麼是道家獨有的東西呢,有道家獨有的東西嗎,其他的文化裏邊沒有的?
李剛:道家當然從古代追求一種長生不死,追求成仙,那是對人的一個終極關懷。它追求的是神仙不死,是長生不死,這一點是它非常獨特的一個地方,這個世界上其它宗教都沒有像它這樣。
李遠國:除了對人以外,它也重視其他生命體的存在價值。它認為,所有的。
主持人:人和動物和諧相處。
李遠國:對,人和動物,人和山川,人和樹木,人和河流。每一個生命物都有它自身的價值和它自身的尊嚴。人應該尊重它們的這種價值和尊嚴。在尊重的基礎上,互相的共存共與,這個是它一個最適合現代潮流的,最有價值的一個自然觀。
主持人:幾千年前的文化就提到了要保護環境?
李剛:這些裏面戒律的形式,就是它戒條你違反這個戒律要受到懲罰。
主持人:它是怎麼樣讓大家保護環境呢?
李剛:就是用戒條來要求你應該怎麼做怎麼做。
李遠國:從唐代開始,青城山,還有其他的道教的洞天名山大川,老百姓在方圓幾百里之內禁止砍伐樹木,並且是朝廷立了碑的。如果砍掉一棵樹,你得補十棵樹,所以在山裏面的動物不能去殺逐。樹木你不能砍伐,如果説是倒塌的樹木一定要補上,這是政府的法令和對老百姓的行為的規範,是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這樣一種對名山大川,對動物植物的保護,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唐代就已經有這個規定了,有詔書。
李剛:而且你看我們中國的文化,不管是佛教的名山,還是道教的名山,整個環境,到現在來看都是最好的,應該説到現在都是最好的,為什麼能夠保存到現在都是最好的,就是因為他們本身有很多這樣的規定,佛教道教都有很多這些保護環境的規定。而且他們自身的話,對這個環境的營造也是很講究的。他要營造一個仙境,人間的仙境要營造出來,當然了,他對這些方面就有很多的要求。所以去年我們在到土耳其去參加世界的一個宗教大會,還有後來緊接著開了世界哲學家大會,他們反正現在西方的那些人,討論的生態環境等等這些的時候,他們引用中國文化,自然而然就要引用到道家的文化,就要同道家對生態環境的那種和諧,那種天人合一的那種理念,他們就要引用到那個地方。
主持人:我看到一個説法,説是跟老百姓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比如説很多的傳統節日?
李剛:很多的傳統節日,很多的風俗習慣。
李遠國:最鮮明的一個例子,每年春節的每一家人,基本都要挂著對聯。這個就是起源於道家文化的。原來是叫“總把新桃換舊符”,所謂的桃符,就是道家文化裏面,最重要的一個文化標誌。
李剛:説起來與打鬼有關係。
李遠國:老百姓通過這樣一種文化的載體,表達了一種祈福這樣一種,希望一年生活比一年好的這一個美好的願望。
李剛:包括剛才我們提到的灶神這樣的一種習慣,就是為什麼到天上去就説老百姓請他們吃糖呢,封住他們的嘴,讓他們説好話,説甜蜜的語言上天去報告,其實都是從道教的這種信念,它的一種信仰裏面,慢慢流傳到民間以後,然後形成一個民俗的。
李遠國:你像端午節,還有中秋,還有重陽節。很多很多的節,都和道家文化有著非常深的關係。
李剛:這些節日在港臺目前都還保留,如果要談這個問題,在港臺比較有現實。你比如説中元節,7月15的鬼節,佛教的鬼節,盂蘭盆節,那個節的話,道教裏面必須要為祖先超度亡靈,做很多的科儀,在道教來説,不僅就是你父母在世的時候你要孝敬父母,父母去了以後,你還做各種的儀式,科儀來超度他們,超度他們成為神仙,包括你七代,九代以上的祖先,通過這些做科儀的話,使他們成為天上的神仙,從地獄裏面,或者他們曾經犯過錯誤,犯過罪,有罪,把他們的罪給他們解脫,解除了他們的罪過,然後從地獄的鬼做到天上的神仙去,這個也是他孝的一個行為。
主持人:英國有一位專門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李約瑟,他説中國人的性格當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是來自於道家的思想,關於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現在大家比較認同的是老實溫厚,遇事忍耐,消極避讓,知足常樂,説這些東西都是對中國人性格的一種總結,這些性格裏邊,有哪些是道家的思想。
李剛:知足常樂就是道家的思想,《道德經》裏面講的“有容乃大”,有容,有包容才能稱其大,就像大海一樣,大海的話,它處在江河的下游,但是它特別宏大,就是因為它有一種包容的精神。所有的江河的水都流到那裏去,它雖然處在下游,但是它能夠,也就是説,知足守持,知足常樂,剛才你提到知足常樂,這都是《道德經》裏面的觀念。這個觀念其實成都人的生活當中,我發覺他們完全就是這樣。就是他能夠有多少他就去追求多少,比如説我們看成都的私家車,在全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就是他能夠買奧拓車的,他有這個水平我就要買這個,各種檔次的都能夠有,反正首先要享受起來。
主持人:傳統文化當中有很多精華是需要我們繼承的,但是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不知道二位有沒有印象,他們可能是吃著麥當勞,看著美國大片,説著夾雜著一些英文單詞的那些口語,你們認為他們還能接受多少這樣的道家的這種傳統文化?
李剛:現在年輕人很可能就是現在他比較的追求西方的東西,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許不是很注意,也許有看不起的地方,但是可能就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增長,那麼可能就是他們會轉過來,因為現在我們看我們《公民道德建設守則》裏面,對公民道德的要求很多其實就是我們傳統的美德的一種繼承。
主持人:你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能夠把這種傳統文化的精華繼承下去嗎?
李剛:我覺得可以,因為在年輕的時候,我們看五四時代的一些思想家,他們年輕的時候是學西方,談西方的東西,一旦中年以後,到中老年以後,基本上都轉向搞中國文化。等於就是説,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可能對西方的那一套,或者是怎麼,但是最後他們會發現,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必然離不開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看我們的學校裏邊,他們搞西方哲學研究的那些年輕人,他們一搞西方哲學,看到西方後現代觀念,怎麼和我們道家老莊的東西都是很接近的。他們要尋找一種比較追求那種崇尚自然的,又恢復到一種比較古代的那種傳統的那種生活樣態,所以,我覺得他們就是這個道家和西方的後現代的一些觀念,可能在這個方面有點不謀而合,所以特別在學術界裏面,一搞老子研究的,和搞海德格爾研究的有一段時間,把老子和海德格爾做對比,特別對比他們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