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改變吉林人”——專訪吉林省長(下)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2日 14:06
編導:陶琳 出鏡:陶琳
播出日期:2003年12月23日23:30 CCTV-12首播
導視:
同期聲:振興東北舉國關注,東北在全國的地位究竟如何?
嘉賓洪:我不大贊成用什麼長子這樣的説法。
同期聲:在振興東北的國策當中,吉林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吉林省長接受《新聞夜話》專訪。
主持人:在溫總理的提議當中,又會説到把東北和西部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輪子。根據您的了解,現在東北的三個省,也就是這個輪子的組成部分,它們的速度是一致的嗎?
嘉賓洪:不一致。
導語:
歡迎您收看我們的節目。説起吉林您會想起什麼呢?長白山、松花江、東風汽車,還有玉米和大豆。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想起那些下崗失業的工人,還有因為糧食賣不出去而發愁的農民。今年的八月份溫家寶總理在視察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時候,提出來要振興東北,要把東北和西部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輪子。吉林省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反復的論證和起草,在今年的11月20號提出了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的實施綱要。東北這個昔日的老大哥,如今為什麼會步履艱難呢? 在振興東北的國策當中,吉林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這裡是吉林省人民政府的駐京辦事處,在這裡我們專訪了吉林省的省長洪虎,首先來看一下,上期節目的一些片斷。
主持人:在吉林省的居民當中,每一個萬人當中的大學生的比例和科學家、工程師的比例,在全國都是處在前列的。但是我們還有一個數據,就是在吉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確是處在比較靠後的位置上的。這看來似乎是一個比較矛盾的現象,在吉林似乎知識並沒有改變命運?
嘉賓洪:過去有一句話,叫做“知識就是力量”,我覺得準確地説,應該是能力就是力量。知識只是表明一種受教育的程度,就是知識本身積累的一個程度。但是什麼樣的知識能夠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能力呢?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備這種條件。從整個社會發展有些專業它是需要的,但是你集中在一個地區,這個專業的比例很大,那麼它培養出來的這種人才,在你這個地區他很難一下子直接就和經濟發展聯絡起來。所以這是一個專業結構、教育結構的問題。你比如説它人文科學的比重大,比如説搞基礎研究的這個專業多,設置得多。而這樣的一些畢業的,往往很難一下子就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能力;第二個就是我們的轉化能力問題。那麼這樣的一些人才,有的他在吉林就覺得沒有用武之地,所以他就要到全國其他地方去尋找能夠發揮他才能的單位。就是説有一些我們沒把他當成寶,但是人家拿去了就是寶貝。這個説到底,是我們一個傳統觀念。將來吉林要加快振興,還得在這個方面,就説轉變觀念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對人才作用的認識和人才作用的發揮。
主持人:就是我昨天拿到的一個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的規劃綱要,我們知道是在11月20號的時候剛剛通過的。那麼在這個規劃當中提到,説現在在吉林已經有二百萬的農村剩餘的勞動力,那麼按照您的計劃,到2010年,農業在吉林經濟當中的比重還要繼續地下降。那麼有人會問,這些多出來的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他們要去哪呢?
嘉賓洪:這就是吉林在振興中面臨的要解決的困難問題之一。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農民來講,就是多餘的農民,可能要脫離第一産業,有一部分要轉入到城市去,有一部分在農村,或者小城鎮發展二、三産業。那麼這樣做,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想富裕農民,只有減少農民的人數。
主持人:同時在吉林還有這樣的一個現象,有很多的人,好幾代可能都是在同一個企業裏面工作,那麼現在假如説這個企業的效益不好,對這整個家庭來説,都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但是有很多的下崗工人,他們寧可等著這個企業,或者是等著這個政府來給他幫助,他們也不願意去做一些看起來似乎會丟面子的工作比方説家政,或者是這樣的一些工作。這種傳統的觀念,您認為如果説您來改變他們,需要用多長時間?
嘉賓洪:這個恐怕一個是時間的度量不好説,最主要是什麼?就這種觀念改變的這個程度用什麼衡量?這個東西很難有一個準確的一個標準,這個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主要是由於吉林省國有經濟的比重過高,所有制比較單一,所有制的結構比較單一;另外就是非公有制經濟沒有充分地發展,所以大家就業的途徑很窄,只有往國有企業這裡去,這些人實際上跟企業共興衰,那麼他們就很不願意和企業解除勞動關係,也很不願意脫離企業自謀生路,完全依賴在企業身上。這種觀念來講,和我們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解決這個問題也是吉林的一大難題。像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像國有産權的轉讓,實際上都涉及這樣一些問題。像在吉林,大家對這個國有企業職工的固定身份,就特別看重,他不是對這個工作崗位特別看重,他是對這種身份特別看重。為什麼呢?有了這種身份,就可以依靠政府、依靠國家。實際上東北人大部分都是關內闖關東去的,應該説他們的基因裏頭,這種走南闖北,克服困難,應該説本能上應該有這種基因。但是東北這個地方,條件太優越了,到了這,謀生很容易,結果這種基因在遺傳中就變異了,現在是不大願意出去闖,這個也是我們現在觀念轉變著力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小富既安,溫飽既安,夠花就得這樣一種思想。
主持人:在國企改制之後,按照市場規律,東北需要大量的外來的資金來注入,來承擔國有資産留下的這個空間,可是我看到有一些外來的資本,比方説一些外資企業,他們有過這樣的一些看法,就會覺得東北人似乎不是那麼好打交道,比方説外地人會形容東北人用“東北虎”這個詞,但是我們知道,“虎”這個字事實上在東北的俗語裏面,它是一個稍微帶一點兒貶義的這樣一個詞,就是形容一個人很冒失、很魯莽。我想問的是,作為吉林這個省的省長,您會怎麼樣來改變東北人,或者説怎麼樣來改變吉林在人們心目當中的這種印象呢?
嘉賓洪:不是有首歌説《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嗎?所以我覺得對東北人還得要客觀地看。你比如説直爽、豪放、講義氣、認老鄉這些,東北地區因為它又是糧倉,所以農民來講,就農民只管種糧,是不管糧食的銷售,因為國家統購統銷,在這種情況下也養成了一些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容的一些,或者叫做觀念,或者叫做習俗。
主持人:這是不是也是東北到現在為止引進外資的比重在全國還是處在比較末位的這樣一個情況的其中的一個原因?
嘉賓洪:應該説有影響,但是具體對原因分析的話,我想還可以做其他方面的分析。東北來講,感覺打交道一個就是誠信程度不太夠,開始商務談判的時候,願意輕率地做出許諾,什麼事情一拍胸脯都包下來,“這沒錯”、“那好辦”、“就交給我了”。但是在落實的時候往往兌現的程度不高,這就使得有一些外來的投資者就感到,跟東北人打交道誠信不夠,説了不兌現,這也是我們一個投資環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開始他吃了一次虧,以後他就會覺得投資非常謹慎,這也是我們著力營造投資環境需要解決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主持人:人的觀念和人的這種習俗,以及人的這種性格,是政府能夠解決的嗎?
嘉賓洪:這個東西那就是要,你比如説它是一種廣義地講也是一種文化,你比如説過去吉林來講,很少有農民冬季外出打工的,基本上是一年只有半年的農活,半年就是農閒,在家裏貓冬。現在像今年,我們吉林省農民外出勞務已經達到二百萬,(可能)在別的省認為説,這個數字並不值得好像誇耀。但是在吉林省它標誌著農民思想觀念一個巨大的轉變。當然我們做得很不夠,因為這些勞務出去了,大部分還是到省內的城市,跨省的這個還比較少。
主持人:應該走得更遠。
嘉賓洪:應該走得更遠點。但是我相信今後的發展趨勢會是這樣的。
主持人:吉林現在是農村信用社改革的試點,那我曾經聽到銀監會的副主席在談到吉林的農信社改革的時候,他用了兩個字,叫做“憂心”。我想知道您作為吉林的省長,您會怎麼來看待他的這種憂心呢?您覺得他的憂心是有道理的嗎?
嘉賓洪:他的憂心是有道理的,我們也憂心,但是還是積極地爭取進行試點。因為我們覺得不試點沒有出路,試點會找到解決存在問題的辦法和途徑的。所以我們積極的要求試點,這也是銀監會後來批准我們試點的他的一個考慮。
主持人:您剛才也提到了困難是很多的,我們知道吉林農信社的壞賬率在全國來講,都是比較高的。那麼現在管理權已經下放到了省政府,我想知道的是,這麼高的壞賬率會不會給您的工作帶來很多的困難?或者説是增加很多的負擔?
嘉賓洪:是的,那肯定是。這種如果説不試點,不著手去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把矛盾掩蓋起來,把問題拖下去。那麼現在要想試點,這些矛盾和問題就必然要暴露出來,暴露出來要加以解決,你就得要花精力,就得要投入人力,就得投入財力。
主持人:您的辦法是什麼?
嘉賓洪:我們是就是説在銀監會的指導下,積極地運用試點的政策,加強對信用社它的改制,然後還是要運用市場機制,發動基層,使用農民他的這種監督作用,來改善當前信用社的資金狀況。
主持人:您這一次到北京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會見各個媒體。您馬不停蹄地接受了很多媒體的專訪。可是我知道在以前,您並不算是一個十分高調的人,那麼這一次您是希望這些媒體,能夠為您做些什麼?
嘉賓洪:我覺得和公眾的交流是必要的,就是這種對話、交流,它是屬於政府和公眾之間聯絡的一種渠道,那麼也使得公眾了解政府,了解政府的官員,官員也能夠通過這種媒體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看法和公眾進行一些交流。
主持人:您會不會認為在過去,吉林相對於其他的省份來説,在公眾面前的這種形象要少一些?
嘉賓洪:是,這個方面也可能説明我們的不足。當然需要加強這個方面的工作,但是還是得要從我們吉林的實際情況出發,因為你加強了也不一定就能夠做到別的省的那個樣子。
主持人:謝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
結束語:在採訪結束之後,洪虎省長告訴我們説,振興東北是東北的第二次創業,對於他們來説,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作為省長他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感謝您收看我們今天的節目,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