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劇凋零,電影院門可羅雀,文化站名存實亡。近日記者在河南、安徽、山西等省農村採訪時看到的這些現象,令人痛心。
而記者見到的另外一些現象則給人啟迪:農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農民。
電影院沒了,文化站散了
鄉鎮電影院不放電影,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記者所見之處,鄉鎮電影放映隊解體,放映員紛紛改行,機器設備閒置生銹,電影院變成了遊戲廳或商品市場。
據安徽省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有關人士介紹,上世紀90年代以前,縣鄉電影院每年從省電影公司購買拷貝保持在3000部左右,農村每年放映電影20多萬場。而2003年至2004年,兩年購買拷貝僅200部左右,放映場次也下降到現在的約5000場。這位人士説:“農村電影發行放映網絡已經癱瘓。”
山西省音樂舞蹈研究所副所長韓軍痛惜地説,在山西各地,過去是“城鎮有戲館,寺廟有戲樓,村村有戲臺”,老百姓“寧賣二畝地,也要鬧‘家戲’”。如今,藝人少了,戲臺毀了,許多戲劇也漸漸地被歷史塵封。從1984年至今,山西省平均四五年就有一個小劇種消亡,三分之二的劇種和曲種在藝術舞臺上消失。
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江蘇省,農村文化建設也令人十分擔憂。江都市周西鎮退休幹部老田説:“十多年前,江都市農村鄉鄉有文化站,村村都有文藝宣傳隊,吹拉彈唱全是農民,一到農閒或春節期間就免費為農民演出當地傳統戲劇,深受農民喜愛。”而説到現在,老田則頗感無奈。他帶記者來到他所在的樓莊村,能容納上千人的大禮堂空空噹噹,啥也沒有,飛來飛去的麻雀成了“主人”。老田説,十多年沒有演出了,大禮堂也失去了作用。
在晉、豫、皖農村,記者看到不少露天演出場所,在那兒表演的是拼湊起來的草臺班子,靠低級趣味甚至黃色、淫穢表演來吸引觀眾。在一些地方,農民在農閒時靠打麻將消磨時光,以至賭博成風。“民間文藝的潛在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如果健康的東西佔領不了市場,不健康的娛樂活動自然就會來佔領。”山西省呂梁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局長杜旭華説。
是農村真的沒有演藝市場了?安徽省歌舞劇院歌舞團團長王耀武見解正好相反。他對記者説,有一年元旦,他們在安徽與河南交界的臨泉縣紅河鄉演出,開著拖拉機,頂風冒雪來觀看演出的農民,竟有十萬之眾!所有的演職人員都被這個宏大的場景感動了。鄉鎮裏沒有接待50位演職人員用餐的飯店,鄉親們就把他們請到家中做客。這讓他終生難忘!十多年來,歌舞團的足跡遍及安徽的山山水水,王耀武説:“每到一處,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農民對我們的歡迎,對文化的渴望。”
“咱農民自編自演的戲最好看”
在河南省蘭考縣,記者看到的現象令人鼓舞。
深受農民歡迎的賀村合作社,除擁有養豬協會、養雞協會、種植棉花協會等五六個農民互助組織外,還有一支文藝宣傳隊。合作社負責人王德顯告訴記者,當初為了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我們試著搞農民自己的文藝宣傳隊,沒想到一下子就吸引了50多名有表演天賦的農民參加。
村裏有什麼喜事,宣傳隊馬上就組織節目,義務演出。有唱戲的,有打腰鼓的,有扭秧歌的,非常熱鬧。宣傳隊隊長侯玉敏興奮地告訴記者,他原來有頭疼的毛病,晚上睡不著覺,現在白天文娛活動多了,一到晚上就能睡好覺,頭也不疼了。
村支部書記張樹利説,宣傳隊還能幫助村兩委解決一些實際工作的問題。比如村裏發動村民搞沼氣建設,起初群眾不了解也不配合,很難推動,合作社就讓宣傳隊自編了一個小品《獎沼氣》。演員們自編、自演,就連服裝、道具都自己花錢買。節目一演出,不用村裏再做工作,農民就紛紛建起沼氣池。目前全村707戶人家已建起了100多個沼氣池。
2005年春節,在賀村文藝宣傳隊的幫助下,村裏評選出10個好媳婦,召開了精神文明表彰會。張樹利説:“宣傳隊給村裏的工作幫了大忙,現在村裏家庭和睦了,幹群矛盾少了,各項工作都能順利開展。”
蘭考縣委宣傳部長李繼平説,每年春節前夕縣裏都要為農民送“文化大餐”,過去的做法是草草組建一個臨時班子,抽調一批文藝骨幹,開上“大篷車”送文藝下鄉。而縣裏送去的“文化大餐”卻往往不合農民的口味,農民並不很領情。後來,縣裏換了一種思路:第一,取消領導致辭;第二,節目以“平民文化”為主,貼近鄉土農村生活;第三,大量吸收本鄉本土的農民演員,讓農民自娛自樂,還舞臺給農民,減少甚至不要專業演員。結果大大出人意料,農民積極參與,十里八村的鄉親們一大早就趕來看演出,場面十分火爆。
李繼平説,雖然許多農民都是第一次上舞臺,唱的水準自然比不上專業演員,可是這畢竟是農民自己的文藝,更重要的是農民在這種參與中找到了體面和自尊,許多人激動得流淚。因為不管飯,交通費用也是自理,每場演出後,縣裏就給每位農民演員發20元的生活補助,可他們堅決不要。他説,每年的文藝下鄉活動只有一次,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
現在,蘭考縣不少村子建起了自己的文藝隊。李繼平説:“這是一支永遠不會走的文藝隊。當我再次走進這些村子的時候驚奇地發現,村民的精神面貌變了,家庭和睦了,村子也有人理事了。”
發展農村演藝市場需改變思路
王耀武説,農村的傳統文化、鄉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現代文化的基。但農村文化是脆弱的,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呂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靳佩榮認為,發展農村演藝市場需要改變思路,對一些公益文化事業,如挽救瀕危民間藝術,應主要由政府出資;政府還應在中小學開展普及性的民間藝術教育課,如民間剪紙,可以在美術課上給學生傳授。而農村文藝的發展則重在引導,不能由政府包辦,需要走向市場。
山西河曲縣劇團的“二人臺”一直是“政府出錢辦、群眾圍著看”,結果是越包辦套路越單調,路子越來越窄。縣委宣傳部長李挨恒説,“二人臺”是原汁原味的地方民間劇,政府把培養演員和演出都包辦起來,缺乏民間基礎,結果創作源泉枯竭,失去競爭力。後來,河曲縣把“二人臺”當作産業來開發,由縣政府規劃,宣傳部門出點子,群眾出資唱主角。目前這個縣以家庭為單位組成的“二人臺”劇團發展到了20多個,從業人員達500多人,在短時間內就激活了創作和演出。由於這些家庭劇團演出費用實惠,所以在河曲縣以及周邊省區的普通家庭婚禮上、商場開業典禮上,都充滿了“二人臺”悠長高亢的山曲和風趣幽默的對白。這些家庭劇團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唱戲,每年演出5000多場次,人均收入3000多元,成為當地農民一項致富産業。(完)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