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形成及發展
河南曲藝曲種。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穎歌柳"兩種曲藝形式。從清代末葉開始,兩個曲種的藝人逐漸合流,在音樂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別是穎歌柳的伴奏樂器小鼓三弦被改製成墜胡以後,改彈撥樂器為弓弦樂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變化,促成唱腔音樂的重大變革,"溜腔"(俗稀"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現。新的唱腔和音樂結構的出現,是河南墜子形成的標誌,其時約在l900年左右。
河南墜子在形成過程中,以新鮮活潑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書和山東大鼓藝人參加到改革創造的行列中來,使河南墜子增加了大量曲目,豐富了演唱技巧,促使這一新興曲種日益成熟,並迅速流傳到鄰近的山東、安徽。民國初年傳入北京,20年代傳入天津、上海、瀋陽,30年代傳入蘭州、西安,40年代傳入武漢、重慶,香港等地,成為中國流行最廣的曲藝形式之一。1913年,河南墜子出現了第一個女演員張三妞,隨後又出現了喬清秀、程玉蘭、童桂枝3位名家。女演員的出現,促使河南墜子擴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豐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1930年以後,河南墜子進入興盛時期,在天津形成了喬、程、董3大唱腔流派。喬派以節奏流暢、吐字清脆、唱腔悠揚婉轉見長,稱為"小口"或"巧口",程派以曲調樸實明朗、唱腔圓潤見長,稱為"大口",董派以板眼規整、唱腔含蓄深沉見長,稱為"老口"。
唱腔 音樂
| |
河南墜子的唱腔音樂可歸納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4部分,在主體唱腔進行中,根據唱詞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韻、巧十字、拙十字、寒韻、滾口白等唱法,産生節奏和旋律上的變異,表現不同的感情。
伴奏樂器墜胡獨具特色,早期開場時都有即興演奏的"鬧臺曲",熱烈火爆,以吸引聽眾。鬧臺以後向起腔過渡的樂曲,是速度和力度的緩衝,稱為"過板",現代都改為前奏曲。伴奏的主要部分是"托腔",是唱腔進行中的模倣性過門,包括樂句中間的對應性過門、樂匯中間的填補性過門、寒韻(悲腔)中間的吟哦性過門。擊節樂器有伴奏員使用的腳梆和演員使用的簡板、鉸子、矮腳書鼓、醒木等。由道情改唱墜子的多用簡板,由三弦書改唱墜子的多用鉸子,由大鼓改唱墜子的多用矮腳書鼓,醒木多在説唱長篇書目時使用。演唱方式有單口、雙口(或對口)、三口(或群口)3種,並各有適宜的書目。
書目
河南墜子從醞釀到形成,_直在民間流傳,保持著樸素的鄉土風味和濃厚的生活氣息。長期以來從道情、三弦書、山東大鼓、琴書等曲種移植、繼承了大量優秀書目,以後又創編、積累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書目,有長篇、中篇、短篇200余種,保存了不少流傳悠久的藝術精品,如《借??》、《偷石榴》、《王慶賣藝》、《梁祝下山》等。五四運動以後,以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都編唱了不少具有進步思想內容和鼓舞群眾鬥爭意志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整理傳統優秀節目、編寫反映現實生活的新作,改革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記者 于皓瑾)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