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西部新聞

2004年10月1日《西部新聞》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02日 16:55

  今天是國慶55週年華誕,在這麼一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西部紅色之旅。為了共和國的誕生,在西部這片熱土上,無數革命先烈前仆後繼,於是,這片土地有了血染的風采,共和國的旗幟打上了紅色的印記。國慶前夕,我們派出五路外採記者,奔赴五座紅色城市,追尋五段紅色歷程。

  在廣西西北部,有一個地名在壯語中被稱為“洗衣服的好地方”,這個地方還誕生了一支紅色的軍隊,這裡還是一位世紀偉人最初起步的地方之一,這個地方叫做百色,這支軍隊叫做紅七軍,這位偉人叫做鄧小平。我們紅色之旅的第一站就選擇在廣西百色的一座宅院裏。

  紅色之旅:廣西百色

  記者:粵東會館建於清朝康熙五十九年,是當時廣東商人從事上是活動的場所,在百色起義前後,這裡成了紅七軍領導機關和軍事指揮部的所在地。鄧小平和張雲逸同志在這裡度過了領導百色起義、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崢嶸的歲月。

  同期:廣西百色起義紀念館講解員 陳文靜

  記者:小平同志當時在這裡生活戰鬥了多長時間?

  陳文靜:大概兩個月左右。百色起義期間就在這裡住,辦公。

  記者:紅七軍的歷史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陳文靜:紅七軍主要是來源於兩部分軍隊,一部分主要是來自韋拔群的農民自衛軍,另一部分是原來國民黨桂系軍閥李明瑞的隊伍。

  記者:一共有多少人?

  陳文靜:開始有五千人,鼎盛時期有上萬人。當時鄧小平領導起義的時候只有25歲,當時非常年輕,能夠領導這個起義,而且當時和他合作的每一位領導人都比他年紀大。李明瑞當時差不多三十歲了,張雲逸當時都有三十八歲了,張雲逸當時當軍長,都比他大。他能跟這些領導人能夠協調這些關係,而且把這隊伍管理的非常好,和中央又能聯絡好,各個方面都做到了,這一點,觀眾們都非常感興趣。

  陳文靜:這樓下是當年參謀處辦公室,樓上住著韋拔群、李明瑞和雷經天三位領導人。當時鄧小平和張雲逸住前面,在前面的樓上。

  記者:好,我們去看一下。

  記者:這幅照片是小平同志什麼時候的照片?

  陳文靜:這是二十五歲以後照的。

  記者: 也就是百色起義時候比照片還要年輕?

  陳文靜:對,還要年輕一些。

  記者: 很簡單。

  陳文靜:對,每一位觀眾上來的第一感覺都是這裡非常簡單。但是當時兩位領導人選擇粵東會館使所有會館當中最大、最好,可以説是一個豪宅。小平和張雲逸在這裡一起住,但是他們都非常艱苦,樹立了良好的風範。

  記者: 走過這條,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鋪就的紅色之旅,我們最大的感觸就是我們會更加珍惜今天的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如果你也有機會到百色來參觀旅遊,相信也會帶給您這樣的感受。

  粵東會館原來是廣東籍的豪商巨賈為了商事活動而興建的場所。1929年12月11日這個普通的日子使這座宅院“棄商而從政”。南昌、百色、井岡山、瑞金,中國革命如星星之火開始燎原。百色起義五年之後,同樣是在中國西部,在離粵東會館千里之外的貴州北部,一座像粵東會館一樣漂亮的小樓,同樣因為一個日子變得不再平靜。

  紅色之旅:貴州遵義

  同期:遵義會址紀念館 原館長 費如亞

  記者:我現在是在遵義會議會址紀念館的門口,我們現在看到遵義會議會址這幾個字就是毛主席在1964年題寫的,遵義會議在1935年元月15號到17號就是在這裡舉行。當時的天氣也是像現在一樣,下著毛毛的細雨,我身邊的費老師是我們遵義會址紀念館的老館長,在遵義會議會址紀念館工作了將近30多年,對這裡的情況也相當熟悉。官長,當時是不是就是這種天氣?

  費:就是這種天氣,但是比這個冷,因為1月份了,貴州的冬天比較冷的。又下毛毛雨,又落雪,小雪花。而且毛主席題的這個字,是他生前,對於革命舊址題的唯一的一幅。

  記者:費老師我們現在是在會議會址裏面,這是一個天井是吧?

  費:對的,這是會址的天井,這個建築是根據當時陜北比較流行的中西合璧的建築學特點這樣子修的。你看這些排放這些都是中國式的,但是走廊這些都採用西方的建築特點。這個房子原來是國民黨軍閥的一個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紅軍來過後,他全家都跑了,這樣子,紅軍總司令部就在這個地方。遵義會議就在樓上那個地方開的。當時來參加的軍團長和政委,都住在樓上那些房間。

  費:前邊就是遵義會議會議室。

  記者:不大呀,這個會議室。我看也就十五六個平方。

  費:是,當時這個地方是軍閥的小客廳。這是公館的房子的小客廳。

  記者:當時這個擺設就是這樣子嗎?

  費:當時擺設不是這樣的。這個椅子是我們當時最好的兩把椅子,做復原的。當時開會的時候。

  記者:哪兩把椅子是當時的?

  費:有兩把舊的。那兩把舊的。這些都是複製的。

  記者:最後是按照那個樣子做的?

  費:按照那個樣子。當時開會的時候有長凳子,有方凳子。像王稼祥負傷了,坐著躺椅來的。所以我們現在為了陳列的需要,但是這個陳列形式已經向國內外已經公佈了若干年了,大家形成這個概念,就認為沒改變。

  記者:費老,我看這間房像一個作戰室?

  費:是。當時總部有4個局,第一局是管作戰,所以跟總司令部住在一起,這個地方原來這個地圖,這個地圖是敵我態勢圖,藍旗是表示國民黨軍佔領的地方,紅旗表示紅軍的地方。從這個態勢圖看起來,遵義會議期間敵我態勢還是很嚴峻的。

  記者:費老師,這當時就是毛澤東張聞天和王稼祥的住址是吧?

  費:是。

  記者:他們三個為什麼住這邊?

  費:張聞天王稼祥是從“左”傾領導集團分化出來的。為了遵義會議開好,所以説毛澤東和他們兩個人住在一起,好互相商量,經常商量。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記者:當時毛澤東住哪間房間?

  費:住樓上的。那邊上的。

  記者:咱們上去看看?

  費:好的。

  記者:費老師,這間房就是當時毛主席的住所是吧?

  費:對。遵義會議期間毛澤東就住在這個地方,桌子,床,椅子這些都是軍閥家裏面的原物。

  艱苦卓絕的紅軍長征大部分是在中國西部的土地上進行的。歷史學家曾經給這次長征總結出了四個關鍵地點:瑞金是出發點,遵義是轉捩點,會寧是會合點,陜北是落腳點。在選擇會師地點時,毛澤東説,會寧這個地名簡直就是為三大主力紅軍會師而起的,他是這樣理解的,“會寧會寧,紅軍會師,中國安寧”。

  紅色之旅:甘肅會寧

  一、記者出鏡:

  同期:馬進林 甘肅省會寧縣會師紀念館 館長

  這兒就是會師樓,這是明代的建築風格,你看飛檐翹角,這是典型的明代建築,過去的城樓都是這個樣子,與這座摟遙相呼應的也是一座明代建築——會寧文廟,這是當年紅軍三大主力紅軍會寧會師時召開聯歡會的地方,就是那座大殿,這是紅軍會師紀念塔,這是1986年為紀念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在長征勝利五十週年修建的會師紀念塔,塔名是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同志1986年5月13日親筆題寫的,上面寫著“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十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鑲在三塔的正中央,更加重了這座塔的分量。

  記者出鏡:

  二、同期:馬進林 甘肅省會寧縣會師紀念館 館長

  這就是當時開聯歡會的地方,這是會師聯歡會會址文廟大成殿。

  記者:這張桌子就是當時朱德用來演講的那個演講桌吧?

  同期:馬進林 這個桌子現在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和這座大殿同齡,這個不但是一個重要歷史文物,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革命文物,現在這個桌子被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組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為什麼定為一級革命文物呢,就是1936年10月10日召開會師聯歡會的時候,就是這張桌子作為講臺,朱德總司令代表黨中央、中央軍委、中華蘇維埃人民政府在這個桌子面前宣讀了中央發來的賀電,會議上朱德總司令宣讀了賀電後,紅一四方面軍聯名向黨中央發了致敬電,所以這個供桌被當作一個歷史文物保存了下來,非常珍貴。

  1936年到1946年這十年間,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可以説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悲壯的回憶,在西部地區也涌現了重慶、延安這樣的英雄城市。在抗日戰爭之後,中國又迎來了解放戰爭,歷史學家認為,1946年夏天的中原突圍是這場人民解放戰爭的起點,我們“紅色之旅”的一路記者就來到了陜西商南縣的趙川鎮,因為就在這裡,打響了中原突圍的最後一場戰鬥。

  紅色之旅:陜西商南

  記者:趙川鎮是商南縣南部一個山清水秀而又安靜祥和的小鎮,可是在58年前,這裡卻曾經是風起雲涌 當時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的最後一仗就是在這裡打響的。我身後的這座青山就是當年的戰場,大家現在可以看到山上現在是高高地矗立著一座紀念碑。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的原因,當我們再次面對這座青山的時候,它就不僅僅是一座青山,而是一段歷史。當我們再次來到這裡的時候,縣裏還專門為我們請來了一位當時的老幹部,也就是我們商南縣原來的人大主任王明星老先生。老先生您好,王老先生今天還特意穿上了軍裝,胸前還佩帶了專門的獎章。當初的這場戰鬥,戰場的範圍就是在這座山上,還是附近這一帶。

  王明星:主要是在這個地方,這個山,那個窩窩。

  記者:當初,就是在我們看到的這片範圍之內,戰鬥最激烈的地方是哪一塊?

  王明星:戰鬥最激烈的是在這個山坡和這個地方這一個圈子,當時打退了國民黨的十七次進攻,當時我在哪呢,我在家裏,我這個家呢離這裡十五里地,那槍聲響的多,機槍響我們都能聽得見,那時候我們就知道,從槍聲就能判斷是打了十七次。

  記者:當你觸摸到這個紀念碑的時候,和從遠遠的去仰望它感受還是不一樣的。這上面我看到有一些關於這次戰鬥的一些介紹:“趙川前坡嶺戰鬥遺址。它上面是這樣寫的,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九日,李先念、鄭位三等率中原解放軍北路突圍部隊進抵陜西省商南縣趙川地區,遭國民黨整編十五師所部“超前堵擊”。中原軍區二縱十五旅四十五團搶佔趙川鎮前坡嶺一線,激戰十九小時,打退國民黨軍十七次猛攻,斃敵七百餘名。”這就是碑上所刻的東西,我想呢,就是這座紀念碑,它雖然沒有親歷當年慘烈的戰鬥,當年的風起雲涌,它卻見證了這段歷史,它卻銘記了這段歷史。我覺得這塊紀念碑同時也應該是一塊里程碑,因為就是在這次戰鬥結束之後,它標誌著整個中原突圍勝利的結束,這也是改變時局的一次戰鬥。

  當紅色從革命歷史變成一種旅遊資源,表明這個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説起這些年的變化,一個所有中國人都不能忘懷的人就是鄧小平;而説到小平,大家唸唸不忘的就是小平的“三落三起”。我們紅色之旅的另一路記者來到了小平故居所在的村子,老支書給記者講述了這個村子隨著小平“三落三起”而“三易其名”的故事。

  紅色之旅:四川廣安

  解説:

  這個普通的川東小鎮因為與鄧小平結緣,從此變得不再平靜,100年前,鄧小平就出生在這裡的牌坊村。幾十年來,伴隨著鄧小平政治生涯中經歷的“三落三起”,村子的名字也“三易其名”。

  現場採訪: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牌坊村村民 鄧治君

  從58到62年我們這個地方叫牌坊村,由於62年到64年鄧小平和劉少奇提出包産到戶,所以牌坊村又改稱 “偉大” 老百姓看出有一定希望了。但是一直到66年偉大並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很大的富裕,所以一直到文化大革命66年 從文化大革命後一直到76年 叫“反修” 鄧小平第一次(被)打倒以後改為“反修” 一直到現在又改為“牌坊” 所以我們牌坊村和鄧小平三落三起有關係。

  解説:

  鄧治君是牌坊村前任村黨支部書記。據他介紹,近些年來,村裏人利用鄧小平故居辦起了紅色旅遊,日子也變得紅火起來。

  現場採訪: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牌坊村村民 鄧治君

  以前我們走的是稀泥土路,現在走的是水泥路,特別是住得發生的變化更大了,以前多數村民住的是潮濕低矮的土墻房子。現在我們住的都是別墅式的小洋樓,並且達到七通,水、電氣、閉路、寬帶(等) 這些都是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政策帶來的。中國出了個鄧小平,全國人民感到驕傲,我們故鄉人更為此感到自豪和驕傲。

  解説:

  新中國成立之初,鄧小平出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對於他的故居,他向原廣安縣委提出,“按政策辦事,不搞特殊照顧”。1951年,牌坊村的“鄧家老院子”搬進了九戶農民,之後,這裡作過公共食堂、保管室,辦過文化站、幼兒園。

  記者現場:

  這座具有川東民居風格的建築是鄧小平故居陳列館,陳列館坐西向東,三個坡形青瓦屋面喻示著小平同志“三落三起”的傳奇人生,最後形成了一座豐碑。這個陳列館自從3月18號開館以來,遊客可以説是絡繹不絕,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追述著小平同志的一生。

  解説:

  進入展廳,迎面是一幅大型壁畫《峰》,這幅高14.5米,寬接近9米的壁畫,山脈巍峨重疊,海浪闊廣洶湧,小平同志漫步走來。走出廣安,戎馬生涯、艱辛探索、開創偉業,永遠的小平給人們留下了永遠的記憶。

  現場採訪:鄧小平紀念館館長 丁敏京

  我們現在看到陳列室裏的人人頭攢動,從五一以後,每天的人數都在3千、4千左右,隨著小平同志紀念活動的不斷升溫每天達到5千、6千,(周)六(周)日每天達到1萬8千人,最多的一天 8月22號有近百萬人參觀了展覽室。……根植於人們心中的愛終身難忘。

  現場:中學生宣誓

  現場採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中共廣安市委副書記 高屹

  85年前,小平同志從渠江走上了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愈挫愈奮的力量源泉,從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靠鄧小平領導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1929年領導百色起義,小平同志25歲;2004年,小平同志百年誕辰。從1929年到2004年,短短75年在歷史長河中並不算長,但是對中國人來説,這75年卻是一段足以與日月同輝的紅色之旅。從百色到廣安,從遵義到會寧,在短短二十分鐘之內,我們也和大家再次體驗了這段紅色之旅。我們給您的建議只有短短一句話:“去西部,去感受這段歷史,去撫摸這種紅色,並且,珍惜你現在的生活,祝福我們的祖國。”

(編輯:西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