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4日《西部新聞》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7日 11:23
西部各界扶貧助學 貧困學生圓了求學夢
現在正是大學新生報到的日子,面對各種情況的貧困大學生,西部各地採取各種助學措施,保證讓每個學生順利進入大學校門.
出鏡:我身後是西北工業大學專門為貧困新生開闢的綠色通道,來自四川的新生鄧丁元就在這裡順利辦理了緩交學費的手續,直接登記註冊。
同期 我們的學費是4000多,你帶了多少錢?2000多。
在西北工業大學,已經有近三百名貧困生像鄧丁元一樣持當地民政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來報到。學校規定他們交學費的時間可延遲到11月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拿出400萬元用於新生學費的減免,而且97%的新生都可以享受到每年780元的專業獎學金和生活補貼。
哥哥姐姐都在讀大學的廣西考生文炳華今年考上了北京工商管理專修學院,父母靠種田不僅要供三兄妹讀書,還要侍養年老的爺爺奶奶,家境非常困難。廣西慈善總會根據文炳華提交的材料,認為他符合助學金幫助“最困難、最優秀”大學生的原則,免去他大學四年期間的全部學費和住宿費。玉素嬌的父母都是下崗職工,面對西安交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家裏人一直都在為每年5000多元錢的學費發愁。正在茫然無助時,她獲得了 “西部開發助學工程”2萬元的助學金。
同期 玉素嬌 我非常感謝,能獲得“西部開發助學工程”助學資金,這樣一項款子對我的家庭來説無疑是雪中送炭。
在內蒙古,信用社的工作人員把助學貸款直接送到農戶家門口,每個貧困大學生一年可獲得五千元的助學貸款。以往助學貸款只在學校發放,範圍有限,而這次貸款送到了學生家,由家長按照銀行的基準利率償還,既解決了貧困家庭的燃眉之急,又降低了銀行的貸款風險。寧夏回族自治區貧困學生的比例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為幫助這些貧困學生渡過難關,由寧夏扶貧基金會&&,寧夏慈善總會等多家單位聯合開展了寧夏首次“愛心永恒”房産公益拍賣活動。由6家企業和部分市民提供的11套住房最終成功拍賣,籌集資金10萬元,可以資助50位特困大學生完成學業。
陜西災區兩萬多名中小學生告別帳篷進入新校園
新學年開始,陜西華縣、華陰災區的兩萬多名中小學生告別帳篷走進新校園,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
這裡是去年遭受洪災最嚴重的華縣下廟鎮惠家小學,新學期開始這裡的600多名小學生告別了帳篷課堂,進入新落成的教學大樓上課。
同期 學生 我們在帳篷裏上了兩個學期的課,(現在)學校蓋起了教學大樓,我們很激動,(以後)再也不用在帳篷裏上學了。
去年8月的特大洪水使陜西華縣、華陰地區的50所中小學被毀,兩萬多名中小學生失去校園,孩子們不得不進入帳篷學校或寄宿別處就讀。災情發生後,國家先後撥款近4000萬元用於災後重建。經過重新規劃和整合的40個重建項目,在新學年開學之際已全部完工,兩萬多名災區學生從此告別了帳篷。
我國高速公路網佈局完成規劃
我國高速公路建設規劃目前已經全面完成。按照規劃我國的高速公路網將由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向線和18條東西橫向線共同組成,20年內建設總里程將超過8萬公里,逐步形成“首都連接省會、省會彼此相通、連接主要地市、覆蓋重要縣市”的新高速公路網絡。
廣西玉林中藥産業拉動城鄉均衡發展
廣西玉林市通過“扶龍頭、建基地、促流通”,使中藥産業成為帶動當地城鄉統籌發展的龍頭産業。
廣西玉林市素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近年來玉林的中藥材獲得了迅速發展,為了做大做強中藥産業,玉林大力扶持和培育中藥材市場和玉林制廠這兩個農業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玉林中草藥經過多年培育,目前已成為全國第三個大中藥材市場,市場經營的中藥材品種近2000個,年成交額十億多元。中藥材市場的繁榮,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民種植藥材的積極性。目前種植中藥材的農戶達8000多戶,種植的主要品種有麥冬、雞骨草、八角等,每年通過藥材市場售出的當地藥材就有2億多元。中藥産業化的發展為中藥企業提供了藥源保證,也促進了財稅增長和農民增收。
向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局捐贈的越野車隊北京出發
9月4日,一支由北京企業捐贈給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的5輛越野車組成的車隊從北京出發。這支車隊將穿越河南、陜西、甘肅和青海四省,最終抵達“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可可西裏。5輛全新的越野車將用於裝備自然保護區反盜獵隊,以加強對盜獵分子的打擊,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才嘎及7名自然保護區反盜獵隊隊員也來到了首發儀式現場。
歡快鍋莊舞熱康巴藝術節
在最近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康巴藝術節上,來自四川甘孜藏區的“真達鍋莊”吸引了中外遊客的目光。真達鍋莊來自於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真達鄉,是當地藏民在長期生活當中,自編自演的一種舞蹈,其動作彪悍雄偉,粗礦灑脫。鍋莊也就是圓舞曲,最早源於民間祭祀活動,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演變和發展,成為廣大農牧民喜歡的文娛活動。
煙雨迷蒙遊花山
由於連續幾天降雨,廣西花山景區明江沿河一帶雲霧繚繞、景色迷人。從8月30日開始當地連續幾天細雨綿綿,明江水位上漲,河床上空雨汽大量增多,加上氣溫逐漸降低,使沿河一帶出現了少有的雲海奇觀。花山景區一帶,茫茫清霧化作白雲,穿梭于綿綿數百里的群山峻嶺中。從河面的遊船望去,兩岸群山好像分別被兩條長長的白綢包圍,形成一道波瀾壯闊的雲河,自西向東流淌,花山神奇美麗而神秘的面紗若隱若現。
恩施自治州發現土司時期“洞穴圖書館”遺址
最近,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文物工作者,在鶴峰縣峽谷的萬仞絕壁上,發現了一個300年前土司時期的“洞穴圖書館”遺址。這一發現對研究土家族的繁衍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這個“洞穴圖書館”是大西南最為強盛的榮美土司田舜年在平山萬全洞中修建的。洞內建有魏博樓、大士閣、愛日亭等藏書、讀書、著述和吟詩的亭臺樓閣。洞口還建有城墻、石門和炮臺等防護設施,整個建築面積近300平方米。土家族有己語言但沒有自己文字,他們利用漢字記載和傳承本民族的文化。“洞穴圖書館”是他們用漢字記載優秀土家文化的集中體現,是古老“洞穴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重慶:中日探險隊再赴大石圍天坑
由日本立命館大學探險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和廣西紅樹林探險隊組成的中日聯合科考探險隊,最近再次到廣西樂業縣進行科學考察。此次科考為期6天,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弄清大石圍天坑的地下河支流情況。目前,科考隊已對樂業縣龍門村龍矮豎井進行了考察。龍矮豎井位於大石圍天坑西南方向,深度為100米,井口直徑25米,井底直徑50多米。考察中,科考隊在井內發現兩個地下溶洞,其中一個深約60米。當科考隊在考察另一個溶洞時,突降大雨,給科考帶來了困難,無法前進。據科考隊分析,溶洞可能直通大石圍的地下河支流。科考期間,考察隊還將對樂業縣的馬莊、甘田等地一些新發現的溶洞進行考察。
西安一處工地發現唐代墓群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工作人員近日在西安雁塔區一處工地上發現了一個擁有14座墓葬的唐代墓群,專家認為,從墓的規格和陪葬的物品上分析,這些墓葬應該屬於平民墓。
同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第一研究室 王自力:從發現這一處墓群,結合原來的發現成果來看,我們基本上可以認定,長安城在唐代不僅是國際性的大都市,規劃嚴密、建造宏偉,而且對周圍的墓葬區它也很有規劃,也是劃分了區域的。
另外,此次發掘還出土了三件罕見的陪葬鉛俑。這三件鉛俑通體高13厘米左右,出土時顏色呈銀灰色,外形好像褪色的皮影,較為罕見。
貴州印江發現特大娃娃魚
貴州省印江縣洋溪鎮的一位村民最近發現一條長約1米,體重達12公斤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娃娃魚。由於洋溪河是娃娃魚的主要棲息地之一,為了保護娃娃魚的生存環境,洋溪鎮自2000年起就對洋溪河的魚類資源採取了禁網、禁電擊、禁炸、禁毒等嚴格保護措施。目前,洋溪鎮林業站、派出所已經對娃娃魚採取了保護措施,將在適當時候放歸大自然。
西安:古民居亟待保護
古民居是歷史風貌的體現,它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極具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然而近年來,很多城市的古民居損毀嚴重,數量銳減。為此,西安市日前開始採取搶救措施,保護古民居建築。
位於西安北院門114號的高家大院是明崇禎時期的官宅,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屬於兩院四進式磚木結構的四合院。由於搶救保護及時,磚刻、木刻、傢具、房屋結構等具有典型明代建築風格的特徵都被完好的保留下來。宅子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在保護修復這些房屋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歷史參考價值的文物。
同期 北院門114號民居高家大院管理人員 楊霜林 在我們保護的過程中 突然發現這塊石頭是整個院子的鎮宅之寶 是明朝中期的一塊石頭 如果這個大院拆遷的話 可能把這段歷史整個埋沒了。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距離目前已經修復完好的高家大院不到五米的房屋也是明代高家大院的一部分,然而由於規劃、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這些院落一直沒能完成修復保護工作。
記者現場 這是高家大院過去聽戲用的院子 而我們看到隨意搭建的電線和增設的磚頭房屋已經改變了高家大院原有的歷史風貌和格局。
近年來,在西安很多街區有保留價值的古民居數量日益減少。今年83歲的賈大媽住在太湘子廟街已經快三十年,她住的房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經有關專家鑒定具有很大的保留價值,從已經拆剩的房樑和墻壁上,我們仍然能看見精美的雕飾。生長在西安的她,現在一提到古民居就覺得很遺憾。
同期 賈大媽 過去這個街上都是古建築 現在拆完了 就剩這個了
同期 中國文物協會理事 孔正一 在重點地區保留一些古民居來體現一個古都的風貌 不是靠城墻等點狀文物體現 還需要有成片的古街區。
為了搶救保護古民居建築,西安市日前對24處具有保留價值的傳統古民居建築實施保護,逐步對一院多戶的住戶進行搬遷,或將房産收為國有,利用國家專項資金或社會資金對古民居建築進行逐步修復和完善,並對外開放,對仍願意居住的獨立戶主,鼓勵並支持將其古民居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同時對登記在冊的優秀傳統古民居進行建檔管理。有關專家指出,經有關部門鑒定具有歷史保留價值的古民居應該合理規劃、及時修繕保護,對於沒有保留價值的古民居,則應該按照當地政府的統一規劃進行處理。
《新聞觀察》從治水到治貧
解説: 東鄉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是甘肅省的三個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在1950年10月建製成立了東鄉族自治縣,總人口26.69萬人,但農村人口就佔了22.41萬人,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由於交通不便,再加上地勢和自然條件的原因,造成了東鄉縣缺水的狀況,所以水對於東鄉人來説顯的異常珍貴,在乾旱的年月,一噸水甚至賣到60元,比發達地區的水價高出十幾倍。
記者:你以前從哪拉水?
馬虎塞:我從達板洮河拉水
記者:從你家到達板有多少路?
馬虎塞:六十里,來回三十公里。
記者:拉一次水用多少時間?
馬虎塞:一次八九個小時。
解説: 東鄉人為了生存,常常披星戴月翻過陡峭的山巒,去幾十里外的河邊取水,大樹鄉關卜村的馬虎塞在取水的時候就出現了意外,付出了殘疾的代價。
記者:你的腿是怎麼回事?
馬虎塞:腿嗎,我拉著(水車)正上坡,架子車的拉繩斷了,我就摔到路邊去了,我前邊摔下去了,水桶後邊滾了下來,砸在腿上,腿就斷了。
解説: 地理條件的影響使得東鄉成了一個難以與外界溝通的角落,造成這裡文化落後、産業單一,水電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後,解決用水問題是東鄉縣擺脫貧困的首要難題。1983年,東鄉縣政府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和一個區域的生態,在國家近三億元的扶貧資金支持下,先後完成了唐汪黃渠、王家水庫、大垣電灌、三垣電灌等水利骨幹工程,配套大小電力提灌179處,建成兩個萬畝灌區和六個千畝灌區。現在,政府把水送到了大門口,東鄉人用水不再僅僅是一種奢望。
同期:東鄉族老人 有了水,衣服洗的乾乾淨淨,家裏的衛生也乾淨,樹木長的也好,各方面都好。
解説: 東鄉縣政府為了全面改善本地缺水的實際狀況,千方百計的爭取水利項目,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再次投資5.6億元,進行二期水利改擴,“人飲渴望”工程也在1999年開始實施,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解決了80%的村和80%的人口飲水問題。使黃河人喝不上黃河水的狀況徹底得到了解決。
同期: 東鄉族老人:水通了以後,人和大小牲畜吃水富富餘余,現在非常的高興,各家裏都有了自來水。
解説: 現在渠通了,水有了,東鄉人自己動手開展植樹造林,先後建成了東山生態林、努拉坡生態林等,修建梯田20.9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經過東鄉人長期不懈的努力,使曾經幹禿的東大坡經過治理,裸露了上百年的黃土地變成了松柏成林成林,綠樹成蔭,也使農業生産有了較大好轉,糧食産量穩中有增。
解説: 東鄉族自治縣為了加快貧困村莊的整體脫貧進度,積極的在實踐中嘗試新的扶貧方式,自2001年以來,累計爭取整村推進項目資金1617萬元,在14個村開展了以農業、養殖、種植等項目的扶貧開發。龍泉鄉北莊彎村在開展整村推進項目這方面做的尤為突出。
同期:龍泉鄉北莊彎村黨支部書記 趙國俊
經過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實施以來,們2003年的收入提高了140元,40元對於我們乾旱山區來説,確實來之不易。
解説: 在努力改善基本生存條件的同時,東鄉縣致力於硬體環境的改造,確定了"招商引資\工業強縣”的發展目標.東鄉族人努力引進縣外資金1.6億元,開辦企業和發展旅遊業,在短短的4年間,就有35家企業落戶東鄉縣開發區.從而掀開了東鄉人發展家鄉經濟的序幕.同時,在政府有效的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技術支持下,建起了唐汪大接杏,那勒寺早酥梨和大夏河,姚河,劉家峽庫區花椒林果基地.又啟動了"公司+基地+農戶"的市場化羊産業運作模式,大力發展畜牧業,引進了被譽為"小銀行"山東小尾寒羊,成立了良種羊繁育基地,配套實施牧草工程,再加上東鄉人喜歡養羊,善於養羊的傳統習慣,使東鄉羊産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東鄉縣很快成了羊産業大縣。
同期:龍泉鄉北莊彎村黨支部書記 趙國俊
我們(村)2002年人均收入是740元,這也就是靠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和小尾寒羊帶來的。
解説:東鄉人經過幾年的努力,全縣生産總值達到3.0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6倍,財政收入達到1097萬元,比1982年翻了5倍,農民人均收入達到921元,比1982年翻了4倍,在通水、通電、通車、通電話,通廣播電視的基礎上,把絕對貧困人口下降到4.96萬人,低收入人口下降到8.67萬人。使東鄉人看到了希望!
解説:扶貧先扶智,振興在教育。東鄉縣成人文盲率高居56個民族之首,因此,多年來東鄉縣始終把教育作為“長效工程”來抓,頒步實施了《東鄉族自治縣教育條例》,把東鄉族女童兩免費納入財政預算,成立了貧困生救助基金會,先後爭取到了國家紀委教育扶貧工程、“希望工程”等資金三千六百多萬元,社會各界捐助一千多萬元,興建、擴建學校一百四十六所,利用貧困生教育基金對3.55萬名貧困學生進行了救助,目前在校中小學生3.85萬人,失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6%,實現了東鄉縣“普初”目標。
解説:長期以來,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為科技扶貧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農業科技得到了有效推廣和應用,最終讓乾旱山區的群眾脫離了貧困,走上了扶貧開發的新途。
同期:東鄉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縣長 馬維綱 21年來,東鄉縣不斷深化縣情認識,理情發展思路,狠抓關鍵措施落實,扶貧開發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解説: 現在,東鄉族自治縣已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但是解決溫飽的貧困人群還不穩定,一旦遭遇自然災害,東鄉人將會面臨再次返貧的命運,因此,扶貧工作還是東鄉縣的一項艱巨任務。面對並不樂觀的現實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東鄉縣制定了“四步走”戰略。
同期:中共東鄉族自治縣委員會書記 趙維國 第一步,到2005年,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著力抓好縣城擴建、農村人飲和教育、交通項目建設,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20元,現有絕對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第二步,到2008年,形成縣域經濟格局,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710元,現有低收入人口穩定解決溫飽,實現全縣整體穩定解決溫飽的目標;第三步,到2013年,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中南部的9個鄉鎮步入初級小康,北部乾旱山區的13個鄉鞏固穩定解決溫飽成果,消除返貧;第四步,到2020年,全縣整體步入初級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