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回顧

《視界》第八期:《從小説到電影》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24日 14:01

  茫茫書海,有多少故事讓人回味;

  電影改編,如何再現書中的神采;

  記錄導演與作家的對話;

  關注小説與電影的碰撞。

  2004年有眾多值得期待的電影即將面世,影片《茉莉花開》無疑是其中最讓人心動的一部,由於是第五代電影的著名攝影師侯咏執導的第一部作品,又有姜文、陸毅、章子儀等當紅明星的加盟,影片從一開拍就被媒體冠以各種噱頭十足的商業標簽。當然,更讓人關注的還在於,這是作家蘇童的小説第四次被搬上銀幕,從《妻妾成群》到《紅粉》,從《大紅燈籠》到《茉莉花開》,蘇童的小説在電影圈內似乎有著強大的造血能力。

  遙想當年,一部叫《紅高粱》的電影讓作家莫言的名字變得家喻戶曉,而《大紅燈籠高高挂》的成功,又使得蘇童的作品從先鋒小説變為暢銷讀物,電影在大眾文化領域的巨大號召力,讓作者本人也始料未及。

  今天,不管作家承認與否,電影與小説的關係都在變得越來越曖昧。後工業時代的大批量生産,讓電影的攝影機沒法停下來,導演必須依靠文學來提供更新鮮的故事更離奇的情節。

  一部電影的幸運可能也是一部小説的幸運,是一個作家的幸運。當清高已成為往事,當詩歌已成為奢侈,當讀者們在抱怨真正的傑作越來越少時,一些不為人知的小説卻在一夜之間變得洛陽紙貴,一個昨天還默默無聞的作者也可能明天就成為婦孺皆知的明星。

  電影,從工業文明的象徵,變為都市文化的風向標,今天更成為時尚和娛樂的寵兒,想要讓自己的小説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作家就得跟上電影的指揮棒。

  究竟是電影捧紅了小説,還是小説支援了電影,這個問題暫且不作結論。不過,從藝術歷程來説,小説的確曾經為電影提供過最多的靈感和最有力的支持。在早期的、最原始的電影中,我們能看到動作,卻看不到思想,能看到表情,卻看不到故事。 是小説為電影提供了有聲有色的情節和有血有肉的生命。小説讓電影變得更有頭腦。

  演員要出名,電影要賺錢,對於製片商來説,把一部暢銷小説改編成電影要少冒很多風險,只要告訴觀眾,電影比原著還要精彩,票房就有了一半的保證。

  一部根據小説改編的好萊塢大片可能要花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製作出來,其中大部分的時間是用來搞投資、作預算、選布景、挑演員,而不是花在創作上;對於一個作家來説,要産生大部頭的作品,用兩到三年的時間進行創作恐怕還嫌緊張。顯然,小説為電影節省了時間。

  如此説來,無論從藝術還是商業角度來看,小説在電影的發跡史上都功不可沒。下面,就讓我們用一段卡通片來表示對小説作者的尊敬。

(編輯:小文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