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網友評論

從新版“讀書時間”談節目的合理編排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9日 17:58

  作者:薛寶海

  從2月9日起,央視10套科教頻道推出了《五日談》,老實説,剛聽名字,我還以為是周播類節目,總結5天之內某一方面問題的節目,不料卻是5個同一時段(晚八點)、不同內容節目的總稱,週一就是新版的《讀書時間》,其他還有《舞臺》、《博物館》等等。

  這裡我先談一下新版《讀書時間》在整體結構編排上的一個令我産生疑問的地方:第二環節與第三環節在編排順序上有些顛倒。這個失誤表明了前期策劃的疏忽。

  目前的《讀書時間》大致分三個板塊:書籍排行榜、作家訪談、書籍推薦。30分鐘。這種安排粗看很合理,但看完一期節目就發現問題了。比如2月16日訪劉震雲的那一期。

  先是上周的書籍排行榜介紹,女主持人劉暢口播加點評,還可以。節目進行了10分鐘左右,然後女主持人把話題引向了正在流行的劉震雲小説新作《手機》,説是已經賣了30萬本(奇怪,這麼暢銷的小説,可是在剛剛介紹的上周暢銷書排行榜中卻沒入選?!看來那十本書銷量會更大,只可惜沒有統計數字)。然後是訪談劉震雲,這都沒問題,更有新意的是接下來劉震雲與主持人“反串”,劉震雲提問給主持人(其實是應該問他的問題):身為作家,出席那麼多社會活動,四處吆喝自己的作品,好麼?

  主持人回答的挺好:因為作品很吸引人,因此對作家的言行就會寬容一些,另外現代社會也講究營銷。更精彩的是劉震雲又問:你在打手機的時候,説過謊麼?劉暢説:説過了,挺好笑的……

  喂,讀者朋友,注意了,上面的這個省略號不是我特意要加上的(以省略後面的對話),而是那個節目中真的就不説了、沒有了!這一段結束了!!準確地説是“處理成音量漸弱”,無總結、交談中拉全景結尾,仿佛竇文濤的《鏘鏘三人行》一樣,在結尾處,主持人不做總結,説著説著,音樂聲起來,拉成全景,上字幕了。

  你會説,這不挺好麼,學的挺時髦啊。錯了,老兄,學錯了!人家無總結、自然收尾是在節目的最後,然後就換成另一個節目了。可是新版的《讀書時間》卻不是,它還有一個小板塊(書籍推薦)呢,當然也就沒有上字幕了,這樣看著非常彆扭,有一種強行割斷節目的感覺。接下來主持人又是在介紹書籍了,這種安排太糟糕了。你想象一下,兩個人聊得正精彩,沒了也就沒了,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沒辦法,時間到了,可是明明是時間還有!這後面還有大約10分鐘呢!這種情況下,就為了安排播放已經做好的板塊,硬性減去了正在進行的談話,也不總結,太機械了!

  還是以剛才沒説完的那段話為例,女主持人講她打手機説謊的故事(這跟電影《手機》的主題吻合了),多吸引人啊,看的時候,我還覺得這回《讀書時間》挺有新意的(由提前的嘉賓反串採訪開始,就覺得很精彩),沒想到冒出這麼個結果,讓人哭笑不得。

  更糟糕的是接下來的“書籍推薦”做的很“水”,更讓人懷念剛才——女主持人打電話撒什麼謊了?

  這就是一個安排次序的問題。同樣是這期節目的所有內容,如果把第二個訪談環節,與最後書籍推薦顛倒過來,就沒有問題了,只會覺得意猶未盡,因為最後沒時間了,但現在卻不是,明明你的節目還有10分鐘,卻硬性砍斷,塞進不精彩的內容,哎!

  剛才説的顛倒順序是一種比較正常的處理方法,但我理解編導堅持把訪談放在中間的原因:增加節奏感,以及形式上的富於變化。因為第一環節(書籍排行榜)與第三環節(書籍推薦),在節目形式上比較類似,都是一個人的播報,如果連在一起,感覺會缺少變化。其實單純從這個角度考慮,就應該在訪談環節嚴格控制時間,並且説結束語,這樣就很完整了,也不會留什麼遺憾。

  其實就算兩個播報板塊連在一起,只要做些處理,也會從視覺上感覺有變化。比如主持人的背景有比較大的變化,主持人的服裝也有變化,甚至是換了一個不同的場地。我們來看同屬於資訊播報加採訪的鳳凰衛視梁冬主持的《娛樂串串SHOU 》,不同的環節,主持人有不同的裝扮,在《聲色犬馬》環節(純新聞播報),梁冬換上了長袍馬褂,戴上了眼鏡。這樣在視覺上,當然就感覺有變化了。

  一般來説,資訊播報加採訪的節目,通常是把採訪放後面,這是一種很適合觀眾心理節奏的安排,因為訪談節目會更有懸念一些,作為押軸是合適的。而且,如果是無總結、交談中結尾,效果會更好。我看鳳凰臺的很多訪談節目,都是無總結、交談中自然結尾,但肯定是在最後結尾,絕不可能象新版《讀書時間》這樣在中間弄這種結尾——本來就沒説完,又加新內容,這不畫蛇添足麼?!

  上面説的是整體安排上的失誤,而在具體內容的編排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第一個環節的《書籍排行榜》。介紹了十本在上周暢銷的書籍,問題是這十本書屬於不同門類的,比如第十位是《我們仨》,第四位是《新華字典》,第二位是《禽流感的防治》,把這些書放在一起比較,會不會有些滑稽?為什麼不分分類?為什麼就那麼簡單省事兒的根據書店的銷售量排行來介紹?我更擔心的是,書籍的銷售通常比音樂光盤的熱銷時間要長一些,那麼如果連續幾週,排行榜變化不大,節目怎麼辦?

  普通觀眾看電視節目,往往會很寬容,不會介意欄目在編排方面的失誤,觀眾只會在乎內容是否精彩、好看,是否對自己的胃口。舉個例子,一台晚會上如果有11首歌曲和5個相聲(或小品),通常的安排就是兩個歌曲之後演一個相聲或小品,最後一首聯唱歌曲,絕對不會安排成唱了6首歌曲,再連續演三個小品,儘管這樣安排會博得一部分觀眾的喜歡。電視節目是藝術的一種,是要講究節奏、講究科學編排的。一個晚會的節目安排,即使有失誤,影響也並不大,畢竟它是非常態的。而針對於一個播出時間相對固定的欄目,它的合理安排尤為重要,因為這就等於形成了一個流水線,工業化生産,倘若安排有誤,就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也會影響觀眾的忠誠度。也許有人會説:不就是小疏忽麼,沒關係的,湊乎看吧。有句話叫:細節就是深刻!為什麼鳳凰臺的節目讓人那麼欣賞?看看人家在節目整體編排上的張弛有度,看看人家在每個細節上的精心打磨,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節目的合理安排,其實都是基本功,仿佛足球隊員的停球、運球,真正要比的還是節目內容(防守與進球),那麼新版《讀書時間》的內容呢?

  除去結構安排方面的疑問不説,再除去節目包裝與主持人的變化(年輕的女記者型),在內容方面,我沒看出跟過去的節目有多大變化,這麼説,是不是等於新版《讀書時間》改版失敗了?

  又錯了!《讀書時間》過去就沒失敗過!它一直就是品質很不錯的節目,定位也沒錯過——包括現在的新版節目,品質也是很好的。如果説有問題,那是決策層出了問題!

  回想去年圍繞老版《讀書時間》的停播——因為收視率低,因為有質疑,我在想,到底誰錯了?每次安排在大約晚11點多播出(時間經常還被往後擠,甚至在午夜時間),那麼收視率低不是很正常麼?一個高端文化類的節目,怎麼能跟《幸運52》比收視率?這種比較的本身是不是就不科學?現在放晚8點了,收視率肯定高了,製片人就會壓力輕一些,然而單純的比收視率絕對是不公平的!

  唯一高興的是,喜歡讀書的人,可以早一些看到《讀書時間》了,這倒是很實惠的事情。記得以前我經常翻《中國電視報》,看這期《讀書時間》又談什麼書或者請來哪位作家,然而總是因為播出時間太晚、影響休息而作罷。至於説《讀書時間》辦得不好,那要看調查誰了,真喜歡書的人,關心的是內容,關心請誰來談,至於形式上是否熱鬧、時尚,根本不重要——有時候倒起反作用力。

  還記得多年前曾看過一期訪談周國平,最後有個精彩的問答。女主持人問:你寫了《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這本書,可是對每個人而言,女兒三歲就患病死了,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你為何還能把所記載的那些“日記”編成書呢?這都是你的(痛苦的)隱私啊?

  周國平的回答讓我一生難忘,他想了一下,微笑著説:“你把我問住了”。

  第二天,我就去書店買了那本《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轉自《福視週刊》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