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博物館首頁

親近博物館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26日 08:40

  無論前人們曾有過的文明是多麼的輝煌,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的創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一個永恒的法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一、

  2004年北京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于5月17、18日分別在中國紫檀博物館和中國農業博物館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博物館協會的官員以及來自全國200多家主要博物館的館長出席了論壇。這是一個令世界文博界矚目的盛會!這次以“新遺産概念與現代博物館”為主題的論壇能在北京舉行,已經説明中國的博物館事業正在積極地融入到國際社會當中,並開始擔當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博物館正在為世界所關注!


  插入訪談——雅克佩羅特、阿爾瑪加拉談中國博物館印象

  五千年文明滋養的中國博物館,足以讓世人為之傾倒。但是中國的博物館的歷史並不久遠。1912年6月,中華民國教育部總長蔡元培提出籌建國立歷史博物館,這個美好而有多少有些理想化的想法能有誰來實施呢?它的目光落在了一個叫周樹人的年輕人身上,今天我們熟悉的一代文豪,九十年前只是這張中華民國教育部全體人員照片上的一個看不清頭臉的教育司科長。

  魯迅接受了這個任務,開始了在北京城的尋找。為博物館選址,可能是他在任期間最大的政績。當時他絕對想不到,這個工作竟是中國最大博物館的發端。25號,魯迅終於選定了元、明、清三朝的大學院的舊址——國子監。

  7月9號,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院籌備處正式成立,接受了國學舊有的禮器、書版、石刻共57127件,中國第一座國立博物館也宣告成立。但此後歷時四年,籌建工作無進展,直到1917年段琪瑞政府上臺,籌建工作才繼續進行。教育部認為,國子監地處偏僻、房舍狹窄,決意將故宮端門至午門一帶設為新址。1918年7月,博物館遷入新址,總計館舍150間,文物57375件,比1912年之增加了248件。博物館搬到過去皇宮的正門,足以説明政府對博物館的重視。這事博物館的館藏已經有21萬餘件。太平天國玉璽、明朝針灸銅人,都是在這一時期被窩歷博收藏的。歷博在經歷了長達14年的籌備之後,終於準備開館了!開館日期定在1926年10月10號中華民國國慶日,這一天,盛況空前。1926年10月12日的世界日報報道,參觀人數在7萬人以上,自天安門至午門,絡繹不絕。隨後的幾天報紙上都有關於歷博的報道,這張歷史照片記下了當時的盛況。中國百姓對中國這第一座博物館表現出空前的熱情,有多少腳印印在了午門的石階上。博物館也成了國民政府對外形象的一個窗口

  (字幕:截至2004年,全國已建成各類博物館4200多個)

  插入訪談——內容:對中國的博物館在設施建設、運行管理等方面有何特色?國外的博物館在運行管理方面跟中國有何不同?

  插入片花

  法國被人們公認為是世界上博物館文化最為發達的國家,在節假日裏去博物館,是法國人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生活,眾多不同風格的博物館,還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參觀博物館往往被遊客們列為重要的旅遊項目。而這些博物館之所以能吸引大量的參觀者,除了有精美的展品,更為重要的是博物館所採取的那些非常靈活,同時又極富人性化的運轉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


  法國大部分博物館收取一定費用,目的是為了維護保養文物。比如,世界聞名的盧浮宮,收費大約四五十法郎(1法郎約合人民幣1.5元)。由於法國公民的平均月薪在1萬法郎左右,所以這種價位的門票對法國老百姓來説是相當低廉的。他們還千方百計地開動腦筋,為觀眾著想。盧浮宮每月第一個星期天免費參觀。每天下午3點一過,門票還會減半。因此,下午參觀者總是明顯地多起來,時常排起長隊。法國政府鼓勵年輕人到博物館參觀學習。各個博物館都有規定,25歲或30歲以下的人可以購買到打折的門票。比如羅丹博物館,25歲以下的參觀者可以購買半價票參觀。很多博物館還有專門的日子對年輕人免費開放。

  法國對記者十分關照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絕大部分都是免費向所有記者開放的。如果你作為記者到法國訪問或是旅遊,只要帶上記者證,便走遍法國都不怕了。

  人性化的運行機制,得到公眾的支持,這些解説員都是志願者,他們用自己廣博的文化歷史和科學知識,在博物館與公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儘管這樣會佔用他們大量的時間,但他們依然樂此不疲。

  插入訪談——法國國博物館印象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文化傳承的國家,因此,中國的博物館往往都有豐富的收藏,其藏品的歷史、文化價值極高。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不言而喻,但是當地人卻很少光顧。目前,兵馬俑博物館門票最高價為90元人民幣,法國盧浮宮的最高門票價格約折合60元人民幣,而法國人的平均月收入是中國人均的20倍。

  插入訪談——我們國家也有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實行“免票” 制度。

  西方其他國家的博物館文化一點也不遜色于法國。西方發達國家都有著完善的社會捐贈機制,捐贈機制也體現在博物館文化當中。如果你去參觀某些博物館,在你買票的時候你會發現,票額並不一樣,你可以自由選擇門票的的面額。因為在很多西方人看來,進博物館買票,就是對博物館的捐助。實際上,西方許多博物館的正常運轉往往依賴於企業和個人的捐贈。

  插入訪談——談國外的捐贈機制

  這是一戶普通的美國家庭,家裏的男主人曾經是一名外交官,由於他的職業經歷,他曾經到過世界很多地方,帶回了各種各樣古老的藝術品。 這個花瓶已經在他們家保存了好幾代,並且巧妙地改裝成了燈座,燈座裏塞滿了從他們家後花園挖來的夾雜著狗糞的泥沙。幾十年過去了,連家裏的男主人奧格登裏德也不知道,手中的這件瓷瓶價值到底有多少。

  2003年5月,這只瓷瓶出現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現場氣氛異常激烈,瓷瓶的價格也一路飚升,隨著拍賣師手起錘落,這只瓷瓶最終以4150萬港幣的價格被香港實業家張永珍女士買下。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張永珍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將這只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無償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2004年2月14日,張永珍來到了上海。

  這一天,對上海博物館來説,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隨著瓷瓶回歸特殊鑒賞周活動序幕的拉開,這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珍品,將結束它的飄零生活,擁有一個更大的家。

  這個清代瓷瓶是上海博物館成立以來接受的最大一筆捐贈。

  上海博物館在50年代成立的時候,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館藏出土文物非常少,在這種情況下,上海博物館主要的文物就來自於購買和接受個人捐贈。

  上海博物館的藏品由建館之初的9000件,增加到近100萬件。這其中有近十分之一的館藏是接受的個人捐贈。

  巴金、夏衍,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我們很容易在這面墻上就能找得到。這是上海博物館館專門為捐贈者開闢的。用不了多久,張永珍的名字也會和其他人一樣,刻在這面墻上。

  插入訪談——“中國博物館的的捐助”

  插入片花

  二、

  新中國建立以來,各種面向年輕一代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在各地紛紛出現。他們向公眾展示新的科技成果,傳播自然科學知識,成為獨立於文博類博物館之外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中國科技館、天津科技館)目前全國共有自然科學類博物館2200個,,他們肩負著向下一代傳播知識、普及科學的神聖使命。在這裡,人們暢遊在知識的海洋,沉醉於體驗與想象之中,一切奧妙與神奇,都變得如此具體和簡單。科學,在這裡發揮出最大的魅力。


  插入採訪——李象益、王汝鋒談自然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是國內最大的專業性農業博物館,同時它又是一個自然科學博物館,這次它作為2004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的主要承辦單位之一,不僅為國際國內博物館之間的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它自身在國內外的影響。但是,同其他博物館一樣,它面臨的同樣是生存與發展的問題。

  (插入王汝鋒、李象益採訪——談資人類博物館發展理念)

  插入片花

  三、

  中國紫檀博物館是2004年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的另一個承辦者,這個博物館的主人就是著名女企業家陳麗華。在論壇期間,陳麗華出人意料的宣佈,她將把一座直徑六米、重達十一噸、由純紫檀木製作的天壇祈年殿模型,贈送給法國盧浮宮。在次日舉行的贈送儀式上,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雅克佩羅特先生欣喜萬分,他代表盧浮宮接受了這一極為珍貴的禮物。

  插入陳麗華採訪——談贈送

  這座位於北京市城東的宏偉建築,就是陳麗華投資近三億元興建的中國第一家紫檀博物館。

  紫檀是一種極為名貴的硬木,用它製作的傢具和藝術品價值極高。10年前,在美國曾經拍賣過一隻中國明代紫檀木桌,售價高達3500萬美元,而陳麗華的博物館裏,藏有上千件紫檀傢具器物,件件都是稀世之寶。

  這些用紫檀製作的傢具器物不需漆油,但表面卻如綢緞般滑潤,泛溢著尊貴的光芒。紫檀內在品質優良,一件傳統工藝製作的紫檀製品,可保存千年以上。

  除了倣故宮傢具外,中國紫檀博物館的藏品中,最令人們驚嘆的是這些巨型工藝品,這些以中國傳統建築為藍本的巨大紫檀模型,不僅以“大”取勝,而且精巧別致、細緻入微,其型制、結構與真品完全一致,已全面超越了明清兩代紫檀製作藝術的形式和風格,使中國傳統的紫檀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被故宮博物院的專家譽為“東方藝術瑰寶”。

  如今,陳麗華將這件由幾十名工匠、花費了兩年時間精心製作的心愛之物,無償贈送給盧浮宮,已足見出陳麗華的豪氣和魄力!

  插入陳麗華訪談——有關“贈送”的話題。

  近幾年來,一些企業家和收藏家滿懷熱情地創辦自己的博物館,但是,熱情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期望的結果,在經過了短暫的“輝煌”之後,很多私人博物館正面臨著如何生存下去的問題,即使象陳麗華這樣有實力企業家,也已開始探索博物館今後持續發展的問題。

  插入陳麗華、等人關於私人博物館生存與發展的話題

  插入片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博物館事業有了極大地發展,按照國際博協對博物館的最新定義,目前我國已有文博類和自然科學類博物館4000多個。但是我們擁有13億人口,平均33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幾萬人就可以分享一個博物館。更為困擾人們的是,目前中國的大部分博物館都存在著資金不足、發展遲緩的尷尬。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博物館界的有識之士已開始正視這些問題,並在積極的探索,為中國博物館的生存與發展,尋求出一條光明坦途。實際上,我們已經看到,各地一些有作為的博物館,正在進行一系列的探索,他們的探索,將對中國博物館世界博事業的發展方向産生深刻影響。

  插入採訪——關於博物館生存與發展的觀點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