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回顧

  丁兆林:對呀。

  知縣日常辦公和處理民事案件一般在二堂,所以無論是堂前的對聯還是堂裏的佈置較大堂來説要親和的多。二堂名為“思補堂”,取“退思補過”之意。知縣在這裡基本上會給當事人講一些三綱五常之類的道理,一般不用刑。而且在對面宅門上懸挂 “天理國法人情”的匾額,隨時提醒自己斷案時要合理、合法、合情。

  主持人:一個特熱的字眼啊,就是錢。那古代縣太爺的工資是多少錢。


  孫英春:一般,這麼説吧:就是清朝一個縣官按規定七品縣令收入是年俸是45兩銀子,外加20擔俸米。如果全算成米的話,大概我看不到七八千斤米吧。但是你説這45兩銀子要是用幹別的就不行,當時還相對來言這個米的價格是比較低的。他一身官服就得五六十兩銀子。

  主持人:你説這個45兩是年薪還是什麼?

  丁兆林:年薪。這是只是我們講的叫做帳面上的工資,工資條上寫的45兩銀子。

  主持人:如果説是年薪的話,那這45兩其實平均到每個月就很少了,總的來説感覺是不夠呀,我覺得。

  丁兆林:顯然不夠,而且缺口極大。

  孫英春:所以好多知縣確實是很窮啊,兩袖清風。

  丁兆林:所以你説清朝,他也想辦法,他想一個什麼招兒呢,叫養廉銀。他的養廉銀能夠到七品的時候大概能有個四百到兩千兩銀子。就是説一年給你補貼,400到2000兩銀子。你想,這是你正式工資的10到20倍 30倍這個樣子。

  主持人:那我其實疑惑的是二位,從你們掌握的這個史實的情況這養廉銀養廉了嗎?

  丁兆林:這個,人是怎麼講呢,慾望是無止境的。有一句話怎麼講呢,叫“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你這400兩銀子算什麼2000兩銀子也不夠呀。

  孫英春:不過清官還是有的,清官我想還是大多數的,因為他畢竟讀過書他有一種責任,他有一種使命,你比如説我們都知道那個鄭板橋。

  丁兆林:好像鄭板橋還賣過字畫。

  孫英春:對,所以做這個官員也不容易,不好過。

  丁兆林:一般來講他還有一個期限呀,他不是説無限期的。你到這兒一個縣令做了以後,就全都是你了。三年,實際上我們過去所説的“三年清知府 十萬雪花銀”。那個三年實際上它是只講的他的任期,就是合法的任期他只有三年。

  主持人:那他們的家庭生活呢,咱們説一説。除了事業之外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是不是也讓人羨慕,或者也這麼忙呢?

  丁兆林:通過一些典籍你就可能知道,其實縣官的生活其實還是比較清苦的。

  孫英春:他很單調,很乏味。因為你想他那麼多事情,他要從早忙到晚,各種各樣的公文,除了審案子,各種各樣的事情他都要管。

  如果在縣衙裏找一個地方當做知縣的家,那一定是三堂了。明清時期規定知縣上任不能帶家眷,也不許家眷來看望;更不能出入戲院等場所,甚至在明朝初期知縣都不能隨意出縣城,否則會以擾民在論處。所以知縣的生活並不象我們想象中的自由。除去日常的工作外,知縣可能更多的是在這裡看看書寫寫信而已。

  丁兆林: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過去的這些官員大部分是兩地分居,而且必須是兩地分居。

  孫英春:因為當時有一個規定就是明清的時候有個規定,任何一個地方官員不得在離家500里以內的這個地區為官,就要離家鄉很遠,而且好多官員要是南方出身的官員他要到北方來做官。北方的要到南方,比如你要當了縣官就可能讓你到青海去了。

  丁兆林:所以他不能帶家屬,家屬也不能來看他。

  主持人:這都是規定?

  丁兆林:嚴格的規定。除非是過年,就是臘月20到正月20這一段時間,大概一個月時間。他可以封印,縣這個大印封了。誰也不做了,也不審(案)了。我們要回家探親了。但是你想,那個時候如果是你是廣東人,到黑龍江去做縣官。那你得走多遠呀。還沒到呢,就回來了。

  主持人:我以前看過一個數據,就説從北京到蘇州如果是騎馬的話,要走,説要兩個月。按古代那種行進的方式那等於是要走一半就得回來了。

  丁兆林:你想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誰有事沒事跑那麼大老遠。大部分也就是這些知縣啦、官員啦,他迫不得已,他必須得要到外地去,而且如果家裏面有什麼親戚什麼之類的還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做官。所以是舉目無親啊,這可能是縣太爺真正的寫照。

  主持人:我覺得咱們這説的是縣官的一個生活。正常情況下的生活狀態。當然也有非正常的。咱們就不談了。咱們還是看一個小片子,我更關心下面更具體的事情。

  中國古代建築按級別不同有嚴格的規定,皇家是九進院落,到省一級是七進,而到縣就只有五進了。但是平遙縣衙博物館卻是六進院落,這多出的這一進就是大仙樓。它也是平遙縣衙修建最早的建築,建於公元1346年,由於修建早,歷代重修縣衙將前五進修好後都沒有動過這兒,所以得以保存至今,它也有別於前五進的平房式結構,而是磚砌窯洞。大仙樓上供奉著守印大仙,保證縣太爺仕途平安。但它最重要的用途卻是樓下知縣的廚房和餐廳。

  主持人:看完這個小片,它可能有一定的特性,因為以前的衙門可能就是三堂了,或者食堂了。它叫大仙樓,但是不管是特性,還是共性也好。我們很關心在平遙縣衙裏頭,當時的縣官他都吃什麼?

  孫英春:我們看到那個資料裏頭説這個平遙縣衙博物館當時的縣令吃的是“二五眼”。就是平時吃飯,這個“二五眼”很有意思,你不知道它怎麼來的。它實際上就是兩道熱菜,兩道涼菜,再加一壺酒。

  丁兆林:這是早上吃的。早上和晚上。

  孫英春:早上和晚上,對,對,對。中午的那個叫“肥四盤”。

  主持人:哦,早上晚上叫“二五眼”,中午還叫“肥四盤”。

  丁兆林:中午來點豐盛的,來點葷的。

  主持人:就是“二五眼”是素菜?

  孫英春:也有點肉,比如説熏肉呀,熏雞這些。

  丁兆林:肉不會太多啦,所以他要中午要添點肥的,所以叫“肥四盤”。

  孫英春:他那個肉也沒什麼,我看菜譜上就是什麼豬頭肉、羊頭肉,都不是純的那種。

  主持人:説到吃的是什麼菜我就更感興趣了。咱們來説説像古代這些縣官,要接待外面的來人是不是也有一個標準呀?

  丁兆林:這上面來人的級別不同,吃的東西還不一樣。你首先京官來了,朝廷來人了,你怎麼招待?那個時候是擺開宴席,平遙當時的吃法是叫做“中八八”。什麼意思呢?就是八個菜流水席, 我這從早上吃到晚上,不停的上,吃完了就換,但是一定要保證有八個菜。這是京官來了,這個不能慢待的,要從早吃到晚上。

  主持人:京官之後呢?

  孫英春:那就是省裏的官了,省裏的官吃的是叫做“九碗九碟”。九碗九碟就是九道熱菜,九道涼菜,他這個菜其實沒有什麼意思。我看了一下他那個菜譜就是蒸肉、熏肉、炒肉,熘肉片、煮肉片、蒸豆腐、炒豆腐、煮豆腐。

  主持人:但是我怎麼感覺主料單一,式樣比較複雜一些,其實就是豆腐和肉嘛。

  丁兆林:那個時候的生活跟現在沒法比,你用現在的標準去衡量那個那肯定不行。你想吃大蝦,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孫英春:平遙我估計吃得好,那個地方有錢。

  丁兆林:平遙是個富縣,因為晉商嘛,所以他當地的那些縣民都比較富。他能有一些什麼酒樓什麼的。

  主持人:其實一個地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雖然説在這個縣令的吏治方面他有一些明確的規定內容,也通過我們今天的這個五日談博物館,讓大家了解到了在平遙這一所博物館裏頭的,一個縣令,他的生活。讓我們今天的人給再現了一下,確實是知道了他的一個順序,知道了曾經過往的一個東西。我覺得 不管是什麼樣的一個存在形式,都是無限豐富了我們這個博物館的內容。當然了,這種豐富還得益於我們各界對我們這個節目的參與。所以也得感謝兩位也非常感謝我們的孫老師和丁老師。也歡迎你們下次在聚博物館。謝謝!

<<上一頁
第2頁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