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頻道 > 黃河入海流 > 正文

黃河入海流 (第四集)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4日 16:24)

  從塔爾寺到熱貢吾屯佛教藝術之鄉同仁縣拜訪那裏的民間藝人,領略精湛的佛教藝術品,從同仁出發繼續我們的行程,沿著黃河的軌跡,我們告別了青海進入甘肅。


  長江三峽名氣很大,但是黃河上也有三峽,這是當地人的叫法,叫它黃河三峽。指的是劉家峽、炳靈峽,還有鹽鍋峽,是一個大的風景區,現在我在劉家峽,劉家峽水電站就在這,現在我想從這個碼頭上船,觀賞一下庫光山色。

  此處劉家峽水庫最寬闊的位置有7公里寬,奔騰的黃河水到這裡成了浩瀚的湖面,視野很好,往下看,水特別的清澈,剛才船老大告訴我們,這個水拿出來就可以喝了,它達到了飲用水的標準,雖然清澈,但不能見底,也沒法見底,為什麼呢?太深了,有80米深。為什麼這麼清呢?沉澱作用。黃河水流過來,本身不是這樣,也是翻滾著黃色的波濤,但是一靜止,麻煩了,塵沙都下降了,今天有一些霧氣,不過這也是好事情,有一種煙波浩渺的感覺,來看看黃河水的另一面。

  劉家峽有黃河明珠的美譽,暢遊在庫區,的確風光迷人,在護面上走過,大約40米的航程,兩旁的地貌開始變化,一片單峽地質的石林,出現在我的視線中。


  下船看景,炳靈石林無,眼前從那面延續到這面這排是有説法的,名字叫做萬戶朝天,戶是象牙戶,確實名字起的很到位,一個勢必就像戶板一樣,插在水面上。

  沒有想到西北還能看到這樣的景觀,有一種南方的俊秀和險要,你看下面看到的水就是流淌,流動的,從這個線路注入到劉家峽,所以明顯水面呢,有一個更渾濁一些。

  穿過千姿百態炳靈石林,步行大約10分鐘,就可以來到隱藏在深山裏的炳靈寺,而這裡保存完整的石窟,馬上映入了我的眼簾,行走其間,歷經千年的炳靈寺石窟,讓我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這一片岩壁上的造像損害的就比較嚴重了。就是因為天長日久,風雨侵蝕。它所在的位置不太理想,山上下雨的時候,雨水順著岩壁慢慢滲透下來,流下來的,它的位置正好雨水像刷子一樣常年去摩擦它,所以一些細節,面部的細節,衣服的細節都看不到了,很可惜的。


  你看,這窟呢就保存的比較好,因為炳靈寺石窟,它是磨牙造刻,以前是一整塊岩壁,它這樣雕刻進去。它凹陷進去又很深,所以上面的水,即使下來的話,也是沿著邊沿流下來,對塑像本身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你看雕塑的這個面部,起碼這一窟是唐代的,面部很豐滿,我特別驚嘆于它的這著色,我剛才跟人打聽過,我本來以為是後來的人著色,其實這就是唐代的顏色,上面的紅色還有一些艷麗呢,菩提樹葉子也是發綠色,很厲害。最神奇的就是僧人身上的袈裟,文路、條理還很清晰。

  炳靈寺石窟藝術的巨大成就,就在於它簡練而精湛的雕刻。塑造出眾多動人的人物形象,而在眾多的石窟造像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還數開鑿于唐代的摩崖大佛。最大的一尊高27米,相傳是文成公主進藏的時候,隨行的工匠所修建的,但是炳靈寺石窟的歷史卻要比這個久遠好多,開鑿于兩晉時期,各朝各代不斷地修葺,擴建,才有了現在的規模,1700多年曆史,飽經滄桑啊,我們還是拿大佛舉例説明。


  大佛的鼻尖本來是用三塊木料造成的。因為什麼,因為當時石料不夠,它是摩崖造像,嵌進去才發現,筆尖嵌入一塊,所以三塊木料堆積上去很完美的結合,但是一場大火的浩劫,不光燒燬了大佛本身,身體周圍以前有閣樓,全部燒燬,還把大佛的筆尖也燒掉了,木頭,所以現在看大佛的面部,覺得不是很完美了。

  炳靈寺石窟是典型摩崖造像石窟群,歷經兩晉,兩秦、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的修建,是目前國內保存下來的石窟中延續時間最長的石窟群之一。由於身處劉家峽庫區內的深山老林之中,不僅很好地保護了石窟,歷經千年未遭破壞,而且這裡遊客也相當稀少,給人一種空靈的美。

  空蕩,來此處玩感覺特別舒服,空蕩,空靈,心如止水。

  但曾經這裡,熱鬧,喧囂,繁華。


  因為黃河就從身邊流過,過去絲綢之路,唐波古道,這裡都是重要的關卡,山谷雲集,所以也才有了眼前的石窟,過去的善男信女們,看這些石窟是需要仰望的,但我們今天多半平視就好了。倒不是其他原因,只不過地平線相對以前抬高了20多米,因為修了水庫,滄海桑田,滄海桑田多半是自然造飾,但也有一部分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結果,如果把石窟看做是曾經的上層建築的話,那麼曾經的經濟基礎的一些事物我們現在看不到了,好在這裡有空曠的感覺,能夠讓你發揮想象,想象石窟背後的東西,做一次深幽也不錯。

  從劉家峽我們驅車趕往甘肅省會蘭州,黃河穿成而過。古老的渡河工具,現代化的大都市兼容並舉。據蘭州100公里的景泰縣,有一座明代古城鮮為人知,探尋黃河沿岸的風情歷史,請您下集繼續收看黃河入海流。

責編:趙文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