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正逢時 之一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9日 18:24)
自從1949年從上海參軍南下,吳徠就成為了福建人民廣播電臺的第一批播音員。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她為廣播奉獻了一輩子;十三年前,她身患癌症,以自己樂觀、堅強的性格一次次戰勝疾病,幾年前,她又開始為家族做一件事——撰寫家史。
吳徠出身在一個文化名人世家,父親吳瀛(字 景洲)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在畢業後到北京務職,並把家安在了北京。後來吳瀛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當時的政府部門,擔任較高職務。他與妻子共同生育了十五個兒女,早年夭折了四個,一家十三口的生活全靠吳瀛承擔。
好在吳瀛懂外文、識洋務,在政府部門頗受重用,不久便升任警政司第三科科長。後來官越做越大,掙下的薪水竟不但能夠從容養活一家十幾口人,還可以顧及自己收藏古玩的愛好。
吳瀛的長子吳祖光在書中曾這樣描述道,“父親本是個不宜做官的人,他所熱愛的是讀書、作詩、繪畫、刻印,並都有所成就,此外他最有興趣的是鑒賞和收購古玩字畫,一生工資的大部分都送給了古玩店。
在二子吳祖康對父親的回憶中,北京專賣古玩的琉璃廠總是和父親聯絡在一起。那時琉璃廠的商人都稱吳瀛為“吳三爺”,每當店裏來了什麼新鮮的玩意兒,店裏的小二總會一路小跑將東西送到吳三爺堂上來,請吳三爺先過目。也時不時會有相熟的古董商,將字畫送上門來,請吳三爺鑒定。那時買東西可以先記賬,吳祖康記得每年過年時,總有古玩店的人拿了賬本來收賬,母親有時不得已還會拿些東西到當鋪換錢來應付。
最初收藏鑒賞文物只是吳瀛的愛好,但在後來的日子裏卻成就了吳瀛的一番事業,使他成為了中國文博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建立故宮博物院的動議,最早就是起源於吳瀛。溥儀在政權垮臺後,在紫禁城裏又繼續住了十一年。當時,吳瀛擔任民國北洋政府的坐辦,相當於今天政府的秘書長。吳瀛不斷地向當時的執政者一再提議,請走溥儀,仿傚法國等國家,建立一個博物院。在馮玉祥政變之後,成立了一個清善後委員會,這個清善後委員會剛剛成立,黃郛執政倒臺,段祺瑞上臺,段祺瑞手下有一個秘書長,一再地在段祺瑞面前為溥儀説情,要把溥儀重新請回到紫禁城來。在這種情況下,清史善後委員會就面臨著被解散的危險。吳瀛在這個時候,堅決地站到了清史善後委員會的一邊,並且親自寫了手折給段祺瑞,段祺瑞正是看了吳瀛的手折之後才批准恢復成立清史善後委員會,按照計劃籌建故宮。
1924年,在吳瀛的同窗好友,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的動員下,吳瀛辭掉了自己在政府的工作,懷著滿腔熱情踏進故宮。後來他不僅成為接管故宮的五人小組成員之一,還當上了故宮總務處長兼院長秘書。
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故宮,有著大量的文物和寶藏。對於吳瀛來説,這裡比起官場,是他更能施展拳腳的地方。然而,事實並非他所料想的那樣完美。
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東三省後,又步步入侵華北,直逼平津,時局緊張,也危及故宮的大量國寶。對於國寶將何處去,當時故宮內産生了激烈的爭論,一種意見就是反對文物南遷,根本認為故宮文物不能搬遷,這也是當時吳瀛所持的觀點,他認為文物一齣故宮,所有的問題就會來了。所以的爭論;所有的懷疑;所有的是非也會隨之而出。但是易培基卻認為,國家破了都可以復,文物破了就再也沒有了。最後做出統一決議,挑選故宮中最貴重的文物,分批運送到南方。第一位押送文物的,就是吳瀛。
當時的情形十分的危險,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運送成百上千箱的文物,簡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時的運輸文物的工具是火車,沿途都有架著極強的軍警保護,儘管嚴格保守秘密,但是還有各種消息傳來,有人説要炸鐵軌,又要防止土匪半路劫持。火車行走在夜裏,都不幹鳴笛,悄悄地往南京行進。
歷經辛苦,第一批文物終於到達南京。南京當局行政院副院長乘行政院院長宋子文不在南京之際,召開會議,決定要將這批文物運往西安。後來蔣介石又下命令,要留一部分東西留在南京。這批珍貴文物的命運這時已經不是吳瀛所能掌握的,他十分地為難。直到後來宋子文回到南京,事情才得到解決。文物按最初計劃分五批運往上海。後來又發生變化,文物又從上海運往西南地區。
在戰爭年代裏,這批珍貴的文物再也沒有見到天日,它們一直被打包起來,跟隨著政府四處遷徙。最後在蔣介石離開大陸前往台灣之際,被蔣介石全部運到了台灣。台灣故宮裏最珍貴的文物,都源自吳瀛的這次文物搬遷。
在這次故宮文物南遷中,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繼最初力薦的遷移地址未能實現,他便疑心易培基等私分紅利,就借助故宮拍賣宮中物品之際,以無中生有的盜寶罪名,將易培基等告上了法院,吳瀛也受到牽連。最後,張繼打贏了這場官司。1934年,吳瀛被迫離開工作十年的故宮。
後來,吳瀛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在這樣的政府與法律之下是不會有公道的!看來這一場冤獄之得伸,非等到另一個時代不可!”
為了全家10多口人的生計,1934年初秋,在濛濛細雨中,吳瀛帶領著全家,攜帶全部家當,告別了居住20多年的北平,前往湖北武昌。 三年後又在老朋友的邀請下來到南京。
吳瀛帶著家人來到南京沒有多久,七七抗戰就開始了。緊接其後的是八一三上海湘滬戰爭。戰爭的陰雲籠罩了這座城市,就如同南方的梅雨天一樣,綿長而陰晦。大轟炸的時候,吳瀛夫婦把孩子們和他最珍愛的文物都藏到一個大桌子底下,把所有的棉被都壓在上面,以防敵機的轟炸。好像這些文物在,兒女才在。
1937年11月初,日本侵略者沿著京滬線節節推進,此時南京城風聲日緊,有錢人家早已陸續逃離。
此時,吳瀛和大多數人一樣,在戰爭中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吳瀛也決定帶著妻子隨政府逃向重慶。上次舉家離開北京的時候,還是太平年月,吳瀛將自己原來收藏的文物收拾了幾十個箱子隨身帶著。現在即將逃難,他面對自己珍愛的文物,難以挑揀,最後勉為其難地挑出了實在不能拋棄的、近十箱文物準備帶走。在大逃亡中,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都一票難求,在一位朋友的鼎力相助之下,吳瀛為家人買到了最後一批離開南京的輪船票。
吳家七女兒吳葽那時只有七歲,但是離開南京那天在下關碼頭的記憶讓她永生難忘。那天的下關碼頭,説不清擠著多少人。在七歲孩子的眼裏,好像滿世界都是人的大腿,根本看不清楚誰是誰,只是上船的路十分漫長,怎樣也擠不到船上去。輪船看到黑壓壓的人群害怕發生失控的狀況,根本不敢靠岸。這時,父親吳瀛找到朋友,先乘上小火輪,再上輪船。
等一家人好不容易將一半行李和孩子們送上大輪船去,還有一小半的人在小船上,還有一半行李就放在旁邊。結果嗚,船開了,母親急得不得了,連説該怎麼辦,吳瀛倒顯得很鎮靜,在小船上還衝著孩子們招手説:“再見再見”。
正當一家人面臨著離散的危險時,輪船又返回到碼頭。因為乘客沒有全部上船,海關不予以放行。一家人重新團聚在甲板上,感到萬分慶倖。
由於沒有買到艙內的位置,一家人只好找來了破椅子、破箱子,裹著棉被相互依偎著呆在甲板上,為了不使裝古畫的木匣子丟失,吳瀛將它塞進棉被裏,讓並排坐在長椅子上的四個孩子抱著。
1937年12月13日,吳瀛全家離開南京一個月後,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開始了,日軍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在南京進行了長達六周的血腥屠殺,中國軍民被槍殺和活埋者達30萬人。
一家人躲過了南京的大屠殺,卻無法躲過重慶的大轟炸。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三年的五年間,日本侵略軍出動了九千五百多架次飛機,對陪都重慶進行了二百多次轟炸。
為了保住文物,吳瀛將最貴重的幾件安放在一家銀行的倉庫內,雖然沒有遭到轟炸,但卻全部長霉,差點毀掉,後來經過及時地修補,總算保住了這批珍貴的文物。
在重慶,吳瀛受到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張群的邀約,去做了秘書。他的工作主要是辦理文件往來,或者作詩為大官賀壽。那時這種虛職被稱為幕僚。到後來抗戰勝利,又回到南京,被分配到行政院當了參議。
此時,半生坎坷的吳瀛回顧起自己在官場一段,東奔西走,只是為了糊口,沒有任何的作為,他對國民黨政府已經非常失望。身在香港的大兒子吳祖光也動員他離開,並從父親那裏接過了養家糊口的重擔。
1948年,吳瀛帶領著全家從南京遷移到了上海四川北路的余慶坊新宅,在這裡等待解放。
在這段日子裏,吳瀛將自己創辦故宮,後來的遭遇,受的冤枉,受冤屈的過程詳詳細細寫了一本書。待到解放後,他非常興奮,把書寄到北京,通過老朋友董必武轉給了毛澤東主席。待到50年董必武到上海來,親口承諾吳瀛肯定會給這個冤案平反。這正是吳瀛最初所講得,認為這個冤案之得伸,要到另一個時代,那麼另一個時代就到來了。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進入南京市區,南京總統府上的國民黨旗換成了紅色的解放軍軍旗,南京解放了。
新中國成立後,吳瀛接受了當時上海市市長陳毅的邀請,成為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正當他正準備一展抱負之時,卻不幸中風癱瘓,躺在病床上長達9年。
吳祖光的長子吳歡自滿月就送到了祖父身邊。那時候,吳瀛已經開始用左手畫畫。吳歡童年的記憶裏,記得半身不遂的祖父為了重學走路和祖母吵架,自己在院子裏蹣跚學步的樣子,還有祖父學用左手吃飯,吃得滿臉,滿鬍子都是的情景。他記得祖父用左手創作了很多的作品。在吳歡長大後,對自己的記憶進行了考證,《景洲詩草》就是祖父在癱瘓後用左手創作的作品。除此之外,吳歡還發現了祖父大量的藏畫,全部都是祖父在癱瘓後的作品。
等到吳祖光在北京安了家,吳瀛夫婦被長子接到了北京。與他一同接去的還有那在戰亂年代一直跟隨他們的十多箱古董。吳祖光卻為此犯了愁,小家小捨得沒有地方安置這些寶貝不説,最主要的是沒有辦法確保這些寶貝的安全。最後,吳祖光和父親商量,把全部文物捐給國家,病重的吳瀛立即點頭同意。吳祖光找來了專家鄭振鐸等人到家來鑒定文物。他們鑒定後一直嘆息,肯定吳瀛歷經艱難保留下來的全是一級的文物。吳瀛説凡是政府想要的盡可拿去。鄭振鐸與吳祖光商量需要付給吳家多少錢,吳祖光代父親表達心意,説根本沒有考慮到錢的問題。這是無償捐獻。
吳瀛捐獻文物量之大,質之高,實屬建國後第一人。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楊新在《吳景洲捐獻文物圖集》序文中這樣寫道: “景洲先生所捐獻的文物有書法、名畫、青銅、陶瓷、竹木雕刻、石硯、印章等,共計241件,這是他一生的心血……”
“1959年5月14日,父親在偏癱9年後辭世,終年68歲。在他生命的最後歲月,他鍾愛的寶物有了最理想的歸宿之後,他的心境是十分安詳而平靜的。”
——五女 吳徠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