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歲月——走過那座村莊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9日 15:58)
56年前,一位17歲的甘肅少年袁國祥在張掖解放的第3天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他用繳獲的“萊卡”照相機記錄了新疆解放初期的風雲歲月,今天,人們稱他為“將軍攝影家”。
《豆選》這張照片是1952年2月在蔬勒縣一區一鄉,減租反霸即將勝利的時刻拍下的,當時廣大農民鬥地主、分糧食,他們剷除了封建制度和保甲制度,要實現農民當家作主選舉幹部的權力,當時的農民,每人發了一顆苞谷粒,讓他們在這一排候選人後面的帽子裏投玉米,誰被投的多,誰就是村長,那次選出的是中間這一位叫玉素普阿洪,即喀什地區第一位村長。
當年,蔬勒縣的昆那克村是一個貧窮的村莊,就在袁國祥按下快門的時候,昆那克村剛剛被解放的陽光喚醒,正在經歷一場規模宏大的社會變革……
解放前,新疆各少數民族生活在封建農奴制、無償勞動制、高額地租和雇傭勞動制的狀態下,這三種制度把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交織在一起,新疆農民受的苦要遠遠高於內地的農民。
1951年夏天,有13000名地方幹部和4500名解放軍,風塵僕僕的走進了新疆9個專區、58個縣的147個重點鄉村,在有400萬人口的農業區進行減租反霸、民主改革。
在那場新疆歷史上空前的農民大翻身運動中,袁國祥穿行在南疆農村的一個又一個村莊之間,他用照相機凝固了一個又一個的時代面孔。
他在蔬勒縣塔孜洪區6鄉,發現了一個受苦最深的人,他叫沙木沙克,沙木沙克從小給巴依放羊,放了40多年羊,從17隻羊放到1000多只,他的一雙皮靴穿了40年,一件皮大衣穿了25年,有時候吃野草,晚上和羊群睡在一起,他聽説人世間有一種東西叫錢,但他從來沒有見過錢,他聽説有一種熱鬧的地方叫巴扎,但他從來沒有趕過巴扎。
在後來的訴苦大會上,沙木沙克披上他穿了25年的爛皮襖,向解放軍和村民們演示他背著羊群過河的情景。分財産的時候,工作隊按照小説《暴風驟雨》中描寫的方式,讓苦大仇深的人先分。沙木沙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屋、牲畜和糧食,解放軍還給50多歲的沙木沙克做紅娘,幫他成了家。這名老羊倌的故事和新疆農村的苦難與歡樂都被袁國祥定格在了他的底片上。
歷時5個月的減租反霸建立了基層政權,解放了新疆農村的生産力,就在這次運動中,袁國祥的工作隊裏來了一個維吾爾族小夥子,他們在一起走村串戶搞調查,發動農民鬥地主。短短幾個月中,他和這位維族小夥子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51年冬天,當他們分手告別時,兩人的感情已經到了依依不捨的程度。
袁國祥和這位小夥子的第二次見面是在3年以後的1954年,那個時候,部隊給許多村莊贈送了大批的新式農具,新疆農村在軍隊的幫助下辦起了幾百個農業合作社。這個小夥子也成長為色滿鄉的幹部了,就在他感謝軍隊的一瞬間,袁國祥給他的好朋友拍下了唯一的這張照片,從那以後,他們就再也沒有見過面。袁國祥最近萌生了回到南疆軍區尋找老朋友的念頭,他相信憑著這張闔影,一定可以找到50年前的老朋友,
1949年12月1日,袁國祥拍攝了喀什解放的歷史性照片,從那以後,一直到1993年離休,他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45年。這裡的一景一物,對於他來説,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從一個攝影員到副軍職將軍,袁國祥把喀什發生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都留在了照像機裏,在那個消息相對閉塞的時代,袁國祥的照片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一個真實的喀什。在拍完豆選的照片以後,1954年,他拽著牦牛尾巴走了7天,爬到海拔5200米的桑株達坂上拍攝了《駝鈴叮咚越崑崙》。 解放軍報刊登了這張照片,引起了強烈反響,就是這張照片讓全中國看到了新藏公路沒有開通前獨特的運輸景象,而這次拍攝的代價,是袁國祥的兩名戰友犧牲在了暴風雪裏,永遠的留在了崑崙山頭。
張非是袁國祥的戰友,曾經當過15年的喀什市委書記,他精通維語,被稱為“會講古蘭經的漢族阿訇”。他陪伴著袁國祥開始尋找當年的維吾爾族小夥子。
然而袁國祥走遍了蔬勒縣附近的村莊,他要找的那位小夥子的線索已經徹底斷了,這名維吾爾族朋友的身影仿佛已經融化在歲月風塵和鄉村景物之中,歷史留給他的仍然是一個回憶。
袁國祥這次回到喀什,還順便想尋找另外一張照片上的人,這張照片是減租反霸土地改革結束後,他在喀什一中拍攝的,在此之前,喀什的少數民族學生只能到1500公里外的烏魯木齊才能讀中學。50年過去了,教育是否改變了 這些孩子們的命運?袁國祥打算在報社刊登尋人啟事。
尋人啟事登出的第3天,袁國祥就在喀什維吾爾文出版社找到了線索。照片人的14名同學,已經找到10名,袁國祥以後將逐個採訪他們……
帶著深深的遺憾,袁國祥要離開喀什了,他準備路過那座村莊時,再去看一看,沒想到,就在這裡他找到了老朋友的後代,而自己的朋友吐遜買買提已經在十年前離開了人世。
袁國祥去為老朋友上了墓,也終於在這趟懷舊之旅的結尾了卻了自己的心願。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