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電話的故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2日 14:49 來源:CCTV.com

  台灣最早的電話要追溯到1897年,日本軍隊率先在澎湖架設了幾條電話線,隨後其他機關也紛紛開通電話。三年後,又陸續在台北、基隆、台中等地設立了電話局,長途電話的功能就此得以發揮。那個時候,從台北西門町打電話到松山,就算是長途了。電話線是架在地上的明線,遇到惡劣天氣線路常常遭到破壞,而且也很容易被鳥咬出一個一個的洞。

  早期的電話是磁石式,用手搖通電,再通過電話局轉接要打的號碼。這種電話有桌上型、手提型和壁挂型,裏面放著兩顆大電池用來供電。後來出現充電式的共電電話,話筒拿起斷電,電話局就知道要轉接。20年代,步進式交換機出現,這時的電話上有撥號盤,號碼撥出去,交換機就會一個訊號一個訊號跳動,不需要人工操作。這種電話只有台北、高雄和嘉義才有。

  台灣公用電話出現在1947年,當時委託商家經營。兩年後,台灣成立電信管理局,第二年開通了到日本、菲律賓、美國等地的國際長途電話。那時台灣的電話平均每百人還不到一個用戶,大多數人一年的收入只有五、六千元,電話的裝機費卻要一萬元。

  50年代台北市的電話號碼只有4位。隨著台灣人口大幅增加,電話線不夠用,電話局開始擴建台北市市內電話。1952年市區的電話號碼升至5位。一些鄉村也終於見到電話,雖然電話裝機費還很貴,但是申請的人卻很多,不得已只能採用抽籤的辦法。

  60年代按鍵電話機出現,它節省撥號時間,而且不像撥盤電話容易弄斷指甲,對愛美的女士來説,是一大福音。查號臺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電話號碼,改用號碼轉盤。到了1980年全台灣實現村村通電話。

  隨著按鍵電話機日益普及,島內電信企業的産品開始外銷,台灣80年代初成為世界電話機的主要生産地,電話機造型也無奇不有,有高跟鞋型、賽車型、卡通人物型,這個煙灰缸造型的話機共賣出200多萬台。

  90年代手機在市場上出現。當時這種手機,機身很重,又都是黑色,所以又被叫做“黑金剛”,價錢要二、三萬元,由於電信局每次放號的數量有限,人們總是排隊等著申請。到1992年,台灣手機用戶有29萬,消費年齡迅速降低到中學生。經過幾年的發展,島內手機用戶已超過2000萬。

責編:王京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