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東北抗日聯軍 第四集 英烈韆鞦(探索發現2005-80)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4日 11:36 來源:CCTV.com

  “松花江水流不停,

  不滅日寇氣不平,

  長白山上英雄多,

  數著那楊靖宇,

  楊司令。”

  當這首民謠在東北的老百姓中間開始傳唱的時候,楊靖宇已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的總司令。當年的抗聯戰士總能在人群中一眼就認出他們的總司令。楊靖宇身高一米九三,光頭,身材碩壯,他的魁偉體態即使在戰場上的瞬間,也給日本關東軍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關東軍少佐岸谷隆一郎曾這樣描述過楊靖宇:他奔跑時速度極快,兩隻手能擺到頭頂之上,像一隻駝鳥在飛奔。他能使雙槍而且槍法極準,我們根本無法靠近楊靖宇。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出生於河南確山縣。1932年,楊靖宇受中共滿洲省委派遣來到南滿遊擊隊後,隨即運用靈活機動的遊擊戰術,打得日偽軍心驚膽戰,使整個南滿的抗日鬥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日軍討伐隊

  也就是從那時起,日本關東軍不斷調集重兵對楊靖宇領導的南滿抗聯部隊開始了殘酷的大討伐。從1933年到1939年的七年間,楊靖宇曾經同日本關東軍四任司令官鬥智鬥勇,每一次他總能率領抗聯第一路軍巧妙地避開日軍鋒芒,不但生存下來,還尋找一切戰機打擊日軍,令對手困頓不堪。

  1939年夏天,日本關東軍新任司令梅津美治郎到任後發佈的第一號命令中,就把楊靖宇列為偽“滿洲國”第一號“心腹大患”,懸賞兩萬元收買他的人頭。與此同時,梅津美治郎痛下決心,計劃調集偽“滿洲國”所有能動用的機動兵力,對楊靖宇和抗聯第一路軍進行一次徹底的大討伐。

  這是2000年在吉林市發現的日軍為這次討伐立下的紀念碑,為這塊碑文題詞的日軍第二獨立守備隊少將司令野副昌德,就是這次討伐行動的總指揮。為了徹底絞殺楊靖宇和第一路軍,“野副大討伐”從計劃到部署都與過去有所不同。

  日本關東軍處心積慮發動的“野副大討伐”,首要目標就是楊靖宇,為此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還把特別熟悉抗聯情況的偽三江省特務頭目北部邦雄調到南滿,擔任這次大討伐的參謀長,直接指揮4支專門對付楊靖宇的“挺進隊”。當楊靖宇身邊只剩下60多人的小分隊時,這4 支“挺進隊”先是利用飛機進行偵察,一旦發現楊靖宇小分隊的蹤跡,馬上撲上去死死叮住,窮追不捨,同時用無線電聯絡各路日軍討伐隊四面合圍。

  1940年2月15日,身邊只剩下兩名警衛員的楊靖宇,又一次被日偽軍“挺進隊”發現。為了確保在這一次追捕中抓住勢單力薄的楊靖宇,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立即命令手下的三支“挺進隊”共六百餘人傾巢出動,分三路合圍楊靖宇。

  根據記載,這年冬天連降大雪,漫山遍野已是齊腰深的積雪。此時的楊靖宇為快速甩掉日偽軍,利用自己身高1米93的優勢,走在前面為兩名戰士趟雪。這時楊靖宇穿的烏拉鞋已經爛成一團,僅僅靠一根繩子綁在腳上。

  雖然已是斷糧多日,但楊靖宇的行動速度仍然很快,逐漸拉開了與日軍的距離。為了防止楊靖宇逃脫,日軍專門調來飛機在空中跟蹤,向討伐隊指示楊靖宇的行走路線。

  當天下午三時,600多名討伐隊在一處無名高地又發現了楊靖宇。


瀋陽中共滿洲省委舊址

  偽《通化省警務廳關於討伐楊靖宇情況的報告》中,記述了這次戰鬥經過:“2月15日,我警察隊主力對楊靖宇進行了猛烈攻擊,出現了崔大隊長、伊藤警尉等許多死傷者——估計楊靖宇已受傷,雪地上有點點滴滴的血跡。”

  此時的楊靖宇已經左臂中彈,但還是乘著夜色衝進了密林。

  第二天淩晨,日偽軍討伐隊已經被楊靖宇拖的疲憊不堪。在日本滿鐵《協合》雜誌1940年第263期中,參與討伐的日軍岸谷隆一郎回憶説:“楊靖宇身邊只剩下兩名部下,他無疑比以前更加饑腸轆轆。但是他卻跑得飛快,兩隻手擺動到了頭頂上,大步跑去的樣子,活像一隻駝鳥在飛奔。連滿洲軍跑得最快的大個子班長老崔都追不上他。終於,他在一個密林裏把我們甩掉了。我們六百人的討伐隊因為死傷、凍傷和疲憊掉隊,這時只剩下五十人了”。

  雖然暫時擺脫了日偽軍討伐隊的追擊,但楊靖宇卻無法擺脫零下40多度的嚴寒和饑餓。1940年2月18日,楊靖宇派出找糧的兩名警衛員被日偽軍發現,不幸犧牲。這時的楊靖宇,身邊再無一人。

  日偽討伐隊根據楊靖宇犧牲警衛員遺留的物品判斷,他們連續幾個月絞殺的目標就在附近,於是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調集重兵封鎖了濛江縣所有的交通要道。此時的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穿著被樹枝劃破的棉衣和一雙早已損壞的棉鞋,艱難輾轉于濛江的山林中。

  1940年2月22日晚上,天氣晴朗,一輪圓月高挂天空。這天是中國農曆的正月十五,是家家團圓的元宵節。已經連續4天粒米未進的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孤身一人來到了濛江河邊的三道崴子,在山中的這個小窩棚裏,他渡過了人生最後一個夜晚。

  1940年2月23日,已經第五天沒有找到楊靖宇蹤跡的日偽軍討伐隊終於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直接參與討伐的日軍益子理雄這樣回憶到:“在三道崴子附近,有一人要求四個砍柴的農民幫助購買麵粉和棉鞋,同時約定了交東西地點。根據報告,討伐隊立即開始了行動。”

  益子理雄説到的這個人,正是楊靖宇。

  這就是第一批到達指定現場的日偽討伐隊成員,在三道崴子的密林中,他們首先發現了楊靖宇。

  此時,連續幾天以草根、棉絮充饑的楊靖宇身體已經極度虛弱,由於傷口化膿,身體還發著高燒。發現日偽軍討伐隊到來,楊靖宇便在密林的掩護下一邊撤退。一邊雙手持槍,不斷向來敵射擊。

  由於大批援軍不斷趕到,逼近的日軍由最初的300米逼近到200米,100米,50米,但楊靖宇依託大樹掩護,仍然向討伐隊射擊。

  在距離20米處,楊靖宇與日偽軍討伐隊進行了最後的戰鬥。

  1940年2月23日下午四時三十分,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身中數彈,壯烈殉國。

  十幾天后,抗聯的廣大指戰員得到了楊靖宇犧牲的消息。第一路軍6師政治部主任伊俊山寫下了這樣的悼詞:“——冰雪覆蓋著濛江大地,我們焦急的心情等待您的來臨。然而那雪花帶來了極大的不幸,雪花傳來了噩耗——敵人把您被割斷的頭顱照片印成傳單,散佈在每個森林、山谷和村莊。——從此,我失去了一位最敬愛的領導者和親密的戰友;全軍失去了一位堅毅忠勇、明智的抗日指揮者;中華民族失去了一位卓越的人民英雄、優秀的兒子;黨失去了一個忠心耿耿的,為黨的事業艱苦奮鬥的模範共産黨員。——我們沒有被悲痛所征服,而是化悲痛為力量,繼續英勇地戰鬥著。

  2004年,一條驚人的消息從吉林省長春市傳出:抗日名將趙尚志失蹤了63年的頭顱,終於有了下落。

  抗日名將趙尚志,當年在東北與楊靖宇齊名並稱為“南楊北趙”。1908年,趙尚志出生於遼寧朝陽縣,中共黨員,黃埔軍校第四期學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趙尚志在哈東地區創建抗日遊擊隊,後來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

  1942年,這位年僅34歲的抗日名將在戰鬥中受傷被捕,後來因流血過多壯烈殉國。趙尚志犧牲後,日本關東軍殘忍地割下他的頭顱運往長春,後來,趙尚志的頭顱神秘失蹤——

  60多年過去了,縈繞人們心頭多年的這個歷史謎團始終沒有解開。那麼,2004年人們發現的頭骨到底是不是趙尚志?他又是一位怎樣的抗日英雄呢?

  軍校出身的趙尚志身高1米62,作戰異常勇猛。在一次攻城戰鬥中,左眼被流彈打瞎,但仍然指揮部隊攻下東興縣城。由於常年在密林中奔波,已經身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的趙尚志仍習慣不修邊幅。

  平時宿營,趙尚志經常和衣而臥,手握駁殼槍,懷抱三八大蓋槍,一副隨時準備起身戰鬥的架勢。當戰士們問趙尚志為什麼不理髮洗臉時,趙尚志説:“沒有國哪有臉”,發誓不趕走日本侵略者不結婚不洗臉。在趙尚志指揮的眾多傳奇戰鬥中,最能體現趙尚志軍事作風的,就是著名的“木炮打賓縣”。

  賓縣是日偽軍的一個重要據點,盤踞在城裏的日偽軍平時無惡不作。為了給百姓報仇,壯大抗聯聲威,趙尚志開始籌劃攻城戰鬥。然而,攻打如此堅固的縣城,在當時要冒很大的風險。

  面對如此堅固的城防,作戰向來敢字當頭,勇猛當先的趙尚志決定啃下這塊硬骨頭。

  1934年5月9日,趙尚志在攻打賓縣的當天,先給賓縣城裏的偽縣長李春魁打了個電話,問他是投降還是要打。對方並沒有把遊擊隊放在眼裏,回答説:“任你來打”。當天下午,趙尚志動員了各路義勇軍共1000多人,加上400多助戰的老百姓,在他的帶領下,分三路向賓縣縣城進發……

  遊擊隊到城墻附近,先是向守城的日偽軍喊話。守城日偽軍很是緊張,向城外胡亂射擊。趙尚志下令暫不攻城,守城日偽軍看遊擊隊一直喊話到了晚上,仍然沒有進攻的意思,警惕性慢慢鬆懈下來。

  夜裏1點多鐘,趙尚志見城裏的日偽軍徹底放鬆了警惕,才下令搬出了他的攻城秘密武器——木炮。

  趙尚志指揮戰士向炮膛內裝進了約20多斤火藥,15斤碎鏵鐵。隨著一聲巨響,賓縣縣城堅固的城墻被轟開了一個大口子,遊擊隊戰士冒著濃煙迅速衝進城內,賓縣縣城被趙尚志一舉攻克,木炮打賓縣的趙尚志從此聲震北滿。

  就在趙尚志在北滿打開抗戰局面的同時,一個被日軍誤認為是趙尚志妹妹的傳奇女性,開始不斷的出現在日偽的新聞報刊上。在當時的這份《大同報》上,就有“紅衣女匪趙一曼,雙槍白馬猖獗于哈東地區”的報道。

  這是趙一曼為我們留下的惟一一張單人照片。即使在今天看來,她也是一個漂亮端莊的東方女性形象,但就是這樣一位看似柔弱的美麗女性,卻讓日偽軍聞風喪膽。

  走向烽火連天的東北,就是置身於抗日戰爭最前線。騎著白馬手持雙槍的抗聯第三軍二團政委趙一曼率領戰士不斷打擊日偽軍,很快成為日軍眼中的危險人物。由於趙一曼和趙尚志同在北滿活動,因此被日軍誤認為是趙尚志的妹妹,把她和趙尚志一起列為重點清剿對象。

  1935年秋天,是日本關東軍對珠河抗日根據地“討伐”最殘酷的歲月。趙一曼在完成一次掩護任務撤出後,被日偽軍發現,並在激戰中負傷被俘。

  在獄中,日本憲兵對趙一曼用盡了酷刑,始終無法讓這位堅強的共産黨員屈服。

  1936年8月1日,窮兇極惡的日軍把趙一曼押上了開往珠河的火車,準備在她經常進行抗日活動的珠河縣執行槍決。在這段生命的最後旅途中,趙一曼向日軍要來紙筆,給兒子寫下了這封遺書。


楊靖宇

  寧兒:

  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

  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

  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遠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際來教育你。

  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親趙一曼于車中

  1936年8月2日,中華民族的抗日女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治委員趙一曼,在珠河縣小北門就義,年僅31歲。

  與此同時,被日軍列為北滿地區第一號清剿對象的趙尚志又在哪呢?

  就在1936年8月2日趙一曼犧牲的前一天,趙尚志領導的抗日部隊被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趙尚志任軍長。改編後的第三軍在趙尚志的率領下不斷壯大,連續對北滿的日偽軍實施沉重打擊。

  1938年,由於日軍不斷調集重兵對北滿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討伐,趙尚志所在的抗聯第三路軍為避其鋒芒主動向北滿外線轉移。

  之後,趙尚志根據工作需要,兩次進入蘇聯境內。

  1941年初冬,在東北抗日聯軍形勢最為嚴峻的緊要關頭,趙尚志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決定率領一支小分隊回國,來到湯原縣北部山區準備繼續發展抗日武裝,開闢抗日遊擊區。

  就在趙尚志進山不久,鶴立縣興山鎮日偽警察署署長田井久二郎和特務主任東城政雄,就從一個密探那裏得到了有關趙尚志行蹤的確切情報。

  這兩個老牌日本特務立即著手制定謀殺趙尚志的“梧桐河計劃”。

  根據計劃,幾天后,一個叫劉德山的特務化裝成收山貨的“老客”,打進了趙尚志新組建的抗日遊擊隊。之後,經劉德山介紹,另一名化名張青玉的特務也很快打入這支部隊。這個“張青玉”還假裝為抗日遊擊隊“提供給養和傳遞情報”,很快就騙取了趙尚志的信任。

  1942年2月初,接連幾天的大雪,封住了通往興山鎮的道路,給趙尚志的部隊給養供應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急於打開抗日局面的趙尚志,這時輕信了“張青玉”提供的假情報,決定趁大雪封山之機,率小分隊夜襲梧桐河警務所奪取給養。

  1942年2月12日淩晨,趙尚志帶領一支小分隊秘密潛入了梧桐河。在這支小分隊中,就有特務劉德山和張青玉。

  就在趙尚志率領小分隊接近偽梧桐河警務所時,特務劉德山放慢腳步,走到了趙尚志後面。趙尚志剛剛走出幾步遠,劉德山突然開槍向趙尚志的後背射擊。趙尚志這才知道中了圈套,就在負傷倒地的瞬間,連開兩槍擊斃了劉德山。但此時,接到報信的日偽軍已經從四面撲了上來。受傷昏迷的趙尚志不幸被俘。

  在日偽《關於謀殺趙尚志向治安部的報告》中,有這樣的記載:“用爬犁將趙尚志拉到梧桐河警察分駐所後不久,他從昏迷中甦醒了過來。他説:只想死在千軍萬馬中,沒想到死在了劉的手裏。此時趙尚志傷勢嚴重,子彈從他右後腰部打進,從小腹與胯間穿出。”

  1942年2月12日上午9時左右,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趙尚志含恨而死,年僅34歲。他犧牲時,距離這一年的除夕夜還有兩天。

  趙尚志犧牲後,殘忍的日軍割下他的頭顱送往長春,遺體被拋入了松花江。一代抗日名將趙尚志生於這片黑土地,戰鬥在白山黑水。現在,他的軀體和他抗日的心願又隨著滔滔松江水,流過了北滿,流過了他親手在這裡開創的抗日根據地。

  東北光復後,中共東北局曾多次派人找尋抗日民族英雄趙尚志的頭顱,但始終下落不明。從此,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半個世紀揮之不去的歷史謎團,留下了一個長久的掛念。

  1989年,在沉默48年之後,當年參與謀殺趙尚志的日軍特務東城政雄在日本終於向世人吐露了一個歷史真相。人們這才知道,1942年,正當日本關東軍準備將趙尚志頭顱焚燒滅跡的時候,德高望重的長春般若寺主持炎虛長老親自出面,請求將抗日英雄的頭顱掩埋在般若寺裏。然而,當人們在1989年得知這個消息時,炎虛長老已過世多年,趙尚志將軍的頭顱埋藏點仍然成了一個沒有解開的謎團。

  2004年,長春般若寺進行整修施工時,人們在炎虛長老的靈塔一側,意外的發現了一個頭骨。後來,經過專家的反復鑒定,最終證實,這就是人們苦苦尋找了60多年的抗日名將趙尚志的頭骨。

  60多年的掛念,60多年的尋找,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趙尚志以他不朽的抗日故事,一直活在人們的記憶中。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陳玥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