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東北抗日聯軍 第三集 苦鬥與光榮(探索發現2005-79)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4日 11:34 來源:CCTV.com

  1936年初,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發佈了第七七八號作戰命令,這份命令的內容很少有人知道,但這份命令的一個附件,卻對後來的東北抗日聯軍産生了重大的影響,直接導致了異常活躍的抗聯部隊進入了最艱難困苦的歲月。這個附件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雖然傾盡全力剿滅東北抗日武裝,然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反而越發強大起來。為了徹底撲滅東北大地上的抗日烽火,日本關東軍制定並實施了《滿洲國三年治安肅正計劃》。這個計劃,就是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第七七八號作戰命令的附件。

  在這份“三年治安肅正”計劃中,第一年度重點針對楊靖宇領導的南滿抗聯,進行肅正試點;第二年度在東北全面推行“肅正計劃”;第三年度對東北抗日聯軍的剩餘力量進行“徹底肅清”。《“滿洲國”三年治安肅正計劃》的制訂,表明日本關東軍已經承認“九一八”事變的六年來,他們“討伐”東北抗日力量遭到了失敗,並準備為剿滅東北抗日聯軍付出更大的代價。而對於抗聯將士來説,這一計劃則標誌著一個更加殘酷的鬥爭時期即將來臨。

  這一計劃的出臺與一個叫佐佐木到一的日本軍人有著直接的關係。


抗聯戰士

  日本陸軍少將佐佐木到一,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早年曾在中國的華北和華南地區從事諜報活動。1927年3月在南京出任日本與國民政府的聯絡官。五年後由日本第九師團參謀長升任偽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並一手主持策劃了《“滿洲國”三年治安肅正計劃》。隨著這個計劃的實施,東北抗日聯軍一個最陰險的對手從幕後走到了前臺。

  1936年4月,佐佐木到一從東北全境抽調兩萬七千人的機動部隊,共六個旅加三個團,並親自擔任這次獨立大討伐的總指揮。佐佐木到一與東北抗日聯軍的交手就此拉開了序幕。

  在以往的抗日遊擊戰中,東北抗日聯軍經常採取的戰術就是突襲伏擊,時聚時散,並利用深山密林為依託,能打就打,不能打就隱入山林,一直讓擅長于正規作戰的日本關東軍束手無策。然而,在日軍的這次討伐中,抗聯部隊很快就發現,日軍戰術發生了新的變化。日軍採用的新戰術名叫“蓖梳山林”。蓖,是指女人梳頭用的篦子,篦齒之間縫隙十分嚴密。“蓖梳山林”戰術顧名思義,就是要像用篦子梳頭一樣將討伐地區梳理一遍,從而把活動於深山密林中的抗聯部隊“梳理”出來,一網打盡。

  針對日軍的“蓖梳山林”戰術,東北抗日聯軍在戰鬥中將部隊化整為零,並且迎著日軍拉網的方向穿插。由於日軍兵力所限,不可能做到人挨人肩並肩,小股分隊之間必然留有縫隙,所以,抗聯部隊各戰鬥小組往往能夠從討伐日軍的縫隙中穿插出去。

  雖然日本關東軍制定的新戰術,沒有完全達到預想目的,但還是給抗聯部隊的活動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在軍事上採用新戰術的同時,日本關東軍還在東北全境收繳民間武器,嚴格禁止火藥的生産和流通,並在東北抗日聯軍經常活動的山區修築“戰備道”。

  這是我們今天拍攝到的“戰備道”遺跡,這些在東北山區中蜿蜒交錯的戰備道路,將大片丘陵地帶分割成小塊區域,使抗聯部隊的活動空間進一步縮小。同時,他們還開始沿戰備道鋪設電話線路。

  1936年,日本關東軍《滿洲國三年治安肅正計劃》開始實施,東北抗日聯軍官兵雖然憑著機智和頑強,與日本關東軍的軍事討伐和經濟封鎖進行鬥爭,但他們已越來越明顯地感到,戰鬥空間在大大壓縮,生存處境更加艱難。然而,他們不知道,佐佐木到一又一個更加殘酷、血腥的計劃,此時已經成熟,並即將在東北全境推開。這一計劃的實施將徹底隔斷東北抗日聯軍與東北民眾之間的聯絡,導致抗聯將士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艱難困苦的歲月。

  在今天的東北農村,人們還能看到像這樣佈局方正的村莊,村莊的周圍依稀可見深壕和圍墻的痕跡。60多年前,這種由日本關東軍專門組織建造的村落遍佈東北農村的廣大區域。它當年的名字叫做“集團部落”,老百姓又叫它“大屯”。

  那麼,日軍為什麼要修建“集團部落”呢?它當年的規模又有多大呢?它又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建造起來的呢?

  在吉林省檔案館裏,保存著“偽滿洲國”時期的大批秘密檔案,我們從這裡查到了最早的有關建設“集團部落”的文件。

  1934年12月3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下達的《集團部落建設計劃》的秘密檔案中對修建“集團部落”的目的表述得十分清晰:“為了確立治安,使民匪分離,斷絕其對匪團的糧道和武器彈藥補給途徑,(使匪賊)欲穿無衣,欲食無糧,欲住無屋,絕其活動之根源,使其窮困達于極點,俾陷於自行殲滅之境。”

  這份日本關東軍檔案中提到的“匪賊”、“匪團”,都是專指東北抗日聯軍。那麼,這份檔案究竟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呢?

  當時的東北由於地廣人稀,三三兩兩的農戶和獵戶遍佈田野山川,而他們往往成為抗聯部隊活動和生存的支點。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全境實行“集團部落”政策,就是要把這些農民和獵戶全部集中到一個特別建造的“大屯子”裏,對東北抗日聯軍實行堅壁清野。

  那麼,這樣的“大屯子”究竟是怎樣建造的呢?它又有什麼樣的標準和規模呢?


抗聯最初的武器

  從當年日本關東軍在空中拍攝的“集團部落”照片上可以看到,集團部落實際上就是一個縮小的城堡。它長200米,寬200米,外有土墻、壕溝和鐵絲網,四角有炮樓,城內十字形道路把居住的人口分成四個區域共100戶,屯子中央設有警察所和警備隊。

  對於東北老百姓來説,修建“集團部落”卻是一個極端殘酷的政策。日本關東軍強迫他們離開自己世代居住和生活的家園,就等於斷了他們的生路。

  黑龍江省湯原縣的太平川,原來是一個有著500戶人家的大鎮子,它也是抗聯第三軍和第六軍的活動基地。日本關東軍為了在這裡強行修建“集團部落”,先是把鎮子西邊300余戶人家的民房全部燒燬,然後又把鎮子東邊的民房全部扒掉,僅留中間的十余戶,作為“集團部落”的修建點。同時,日軍還將附近的12個自然屯約140多戶人家,強迫併入太平川“集團部落”。對反抗者,日軍一律實行集體抓捕和槍殺。

  這就是日軍在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下建立起來的“集團部落”,這種“集團部落”遍佈東北全境。

  那麼,在“集團部落”內部,為了防止老百姓援助抗聯部隊,日軍在“集團部落”內部實行極其嚴格的保甲制度和十家連坐法,即一家援助抗聯,十家同時論罪。除此之外,他們還制定了專門防止老百姓支援抗聯部隊的具體規定,比如,外出或來客必須到警察所報告,經批准後才能外出或留宿客人;“集團部落”中12歲以上的住戶必須隨身攜帶身份證明書,出入都要嚴格檢查;為了防止老百姓給抗聯部隊送糧,“集團部落”不僅實行嚴格的糧食定量,平時外出下地幹活也只準帶一頓飯的乾糧.

  到1939年時,全東北共建成“集團部落”12565個,有500萬以上的農村人口被強行遷入了實行殘暴統治的大屯子裏。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此時的佐佐木到一認為,縱然老百姓有援助抗聯之心,也難伸出援助之手了。

  佐佐木到一根本沒有想到,就在如此嚴密的封鎖下,老百姓仍然冒著生命危險千方百計地為抗聯官兵送衣送糧。

  而老百姓拼著性命送出的糧食畢竟有限,艱難歲月中的東北抗日聯軍只能依靠秘密營地的儲備來堅持鬥爭。儘管在頻繁轉戰中,兵員得不到補充,部隊人數銳減;儘管有的秘密營地在長期得不到補給後已經彈盡糧絕。但是饑寒交迫的抗聯將士依然表現出了驚人的樂觀和對勝利的信心。

  1938年下半年,一直活動在吉東深山密林中的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在日記中記述了一個極其困難的秋冬之際,他在9月20、21日這兩天的日記中寫到:“是晚之時在小溪谷露營,乘馬餓斃者十余匹;昨今兩日無食,凍餓交加。”

  11月16日他又在日記中記述:“戰鬥員足鞋破爛,衣褲單薄,不但不足以禦冬寒,甚至不能步履;封鎖嚴厲,群眾隔絕,補充之困難不能無所焦急也。”


滿洲省委三任軍委書記

  在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的苦鬥中,幾乎每天都有人倒下。為了生存下去,為了繼續戰鬥,在日本關東軍實施軍事討伐與經濟封鎖並舉的三年裏,東北抗聯的三路大軍在不同的時間採取過同一個戰略動作:向西突圍,跳出包圍圈去尋求新的轉機。

  這就是東北抗日聯軍具有戰略意義的西征,它同時也掀開了東北抗聯歷史上最為慘烈、最為悲壯的一頁。

  從當年抗聯三路大軍西征的戰略構想上,我們可以看出:楊靖宇的第一路軍派出了最強的兩個主力師;周保中的第二路軍派出的是所屬四個軍中最能徵善戰的四軍和五軍;趙尚志、李兆麟的第三路軍也派出了自己的主力第三軍和第六軍。他們將分別從南滿、吉東和北滿抗日根據地出發,奔赴千里之外的遼河、大興安嶺和松嫩平原。

  那麼,東北抗聯的三路大軍為什麼要捨棄已經建立的抗日根據地,不約而同的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西征呢?在這次跨越四年、蜿蜒數千里的西征途中,這些抗聯的精銳部隊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呢?

  遼寧本溪的和尚帽子山,是東北抗日聯軍西征最早的出發地。1936年6月,抗聯第一軍在這裡召開了動員大會,拉開了整個抗聯部隊西征的序幕。而此時最早謀劃第一路軍西征的總司令楊靖宇,對此次西征還有更深一層的戰略預想。

  此時東征抗日的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已經到達長城以北的熱河,而熱河距離南滿並不遙遠,楊靖宇認為,從戰略發展態勢上看,如果抗聯第一路軍的西征能夠打到熱河與中央紅軍會師,那麼,不僅可以改變眼前孤立無援的艱難局面,甚至可能造成東北抗日聯軍協同中央紅軍對日本關東軍構成戰略上的兩面夾擊。

  正是為了在尋求轉機的同時打開新的抗日局面,楊靖宇在第一路軍的西征中,毅然決然地投入了最強的兩個主力師!楊靖宇十分清楚這樣的抉擇意味著什麼……。

  摩天嶺戰鬥是抗聯第一路軍西征途中打的第一仗。摩天嶺,位於本溪、海城、岫岩之間,1936年7月15日,西征部隊參謀長李敏煥率領保衛連與日軍守備隊在這裡遭遇。李敏煥先敵進入伏擊陣地,乘敵不備突然發起攻擊,日軍大尉今田當即被擊斃,其餘四十八人全部被殲。

  西征部隊雖然首戰告捷,但由於東北平原十分有利於機械化部隊機動,聞訊趕來堵截的日本關東軍越來越多,仗也越打越艱難,西征行動的突然性完全喪失,為避免西征部隊被日軍合圍,抗聯的指揮員決定停止第一次西征。

  第一次西征的失利,並沒有使楊靖宇喪失西進的信心,他隨即組織了第二次西征。針對平原地區日軍行動快的特點,楊靖宇決定集中抗聯第一路軍全部戰馬,把第二次西征部隊改為騎兵,加快行動速度。同時,他還重新選擇了一條新的西征路線:避開日軍重兵屯集地區,跨過遼河,挺進熱河。1936年11月底,第一路軍第二次西征的騎兵部隊踏上了征戰之路。然而,當他們出其不意的越過南滿鐵路,順利到達遼河岸邊時,西征將士們卻大吃一驚。

  寒冬季節,往年早已結冰的遼河竟然沒有封凍,幾百名西征將士只能眼望遼西,對河興嘆。此時日本關東軍追兵已到,在遼河邊抗聯西征部隊又開始了一次殊死搏殺……

  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的兩次西征雖然先後失利,但卻從戰略上動搖了日本關東軍對南滿根據地的大討伐,並在西征途中打擊了日軍,擴大了東北抗聯的聲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東北抗聯三路大軍先後發動的西征,不論勝敗與否,都蘊藏著戰略上的主動,蘊藏著苦鬥中的光榮。

  1938年6月,周保中領導的抗聯第二路軍,從吉東根據地開始西征。他們西征的目的地是黑龍江省五常縣的九十五頂子山。與楊靖宇第一路軍西征不同的是,那裏已經有抗聯第十軍在堅持戰鬥,只要到達九十五頂子山,與第十軍匯合,抗聯第二路軍的西征就能取得成功。但日軍已經在他們西征的必經之路上佈下重兵,等待著第二路軍西征將士的將是一場接一場的惡戰。

  8月15日,英勇善戰的抗聯第四軍連續突破日軍二十多道封鎖線,殺到了黑龍江省五常縣的拉林河畔,此時的第四軍已是傷亡慘重,彈盡糧絕,部隊從出發時的一千二百人銳減到一百餘人。這時,只要他們渡過河流,就能到達西征的目的地九十五頂子山。然而,等待著他們的是由日軍精銳部隊組成的又一道死亡封鎖線。第四軍將士沒有半點的猶豫,于當天午夜發起了突破最後一道封鎖線的衝鋒。因為缺少子彈,許多戰士用刺刀與日軍拼死搏殺。當軍長李延平、副軍長王光宇率先衝到拉林河邊時,身邊只剩下十幾名殺紅了眼的戰士,其餘近百名官兵在不足幾十米的衝鋒中倒在了血泊裏。軍長李延平帶領剩下的十幾名戰士,與四處搜捕他們的日軍在拉林河畔週旋,仍然準備尋機渡河,完成西征的最後使命。但在幾天后的一次遭遇戰中,軍長李延平不幸中彈,血灑拉林河畔。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1938年冬天,當副軍長王光宇帶領西征第四軍最後的四名戰士,終於渡河到達九十五頂子山時,卻再次與日軍突然遭遇,在短暫而激烈的一場戰鬥後,第四軍僅存的五名勇士全部英勇犧牲。

  拉林河畔的槍聲停息下來,第四軍1200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下抗聯西征歷史上最為壯烈的一筆。

  正當抗聯第四軍在拉林河畔浴血苦戰的同時,1938年8月,抗聯第三路軍從北滿根據地又開始了以黑龍江省松嫩平原為目的地的西征。這一次西征選擇的是穿越小興安嶺人跡罕見的原始森林。抗聯部隊在高山密林中戰鬥和生存的能力雖然要比日本關東軍強,但是,抗聯第三路軍西征的艱難不僅僅來自於與日軍的作戰,他們從踏上西征之路的第一天起,就始終面對另一種艱難。

  此時的西征將士已經不但為消滅日軍而戰,還要為生存而戰。為了生存,他們吃過草根,吃過樹皮,吃過身邊一切可以吃的東西。因為只有先生存下來,才能完成西征的光榮使命,才能更好的打擊日軍。

  然而,和饑餓相比,小興安嶺冬天零下40多度的寒冷,對於缺衣少穿的抗聯第三路軍西征部隊來説是最致命的困難。

  在這種饑寒交迫的情況下,餓了可以吃草吞雪充饑,但寒冷卻不同,就是凍僵了也絕不能烤火——因為一有煙火,就可能被敵人的觀察哨或飛機發現,導致部隊行蹤暴露,甚至陷入重圍。

  1938年10月初,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率領最後一支西征部隊,乘著夜色突破日軍松花江封鎖線,踏上了征戰之路。在經歷了兩個多月艱苦卓絕的跋涉之後,他們終於穿過小興安嶺的千里林海,與抗聯第三路軍先前到達的兩支西征部隊勝利會師。就在這次西征途中,一首“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的激昂軍歌在露營的篝火旁誕生了,這就是東北抗日聯軍歷史上著名的《露營之歌》。

  儘管抗聯第一、二、三路軍的西征,只有第三路軍800多人最終到達了西征目的地,但是,三路大軍昂然西進的苦戰和血戰,最終粉碎了日本關東軍集中十幾萬重兵一舉剿滅抗聯部隊的罪惡企圖。

  1938年12月,天空飄下了東北入冬以來最大的一場雪,東北抗日聯軍在經歷了西征的艱難歲月之後,部隊由3萬多人銳減到了2000多人。在漫天大雪的深山密林中,等待抗聯戰士的將是又一個寒冷而漫長的冬季。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陳玥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