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東北抗日聯軍 第二集 不畏強虜(探索發現2005-78)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4日 11:31 來源:CCTV.com

  在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文獻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幅宣傳畫,它反映的是1935年10月4日,抗聯第一軍與第二軍勝利會師的盛況。就在這次會師大會上,兩支部隊有這樣一個抗日競賽公約,其中第一條這樣寫到:改善裝備,為全部換成“三八”式步槍而鬥爭。

  “三八式”步槍,又被稱作“三八大蓋槍”。與現在的單兵作戰武器相比,它的外觀和性能已引不起人們太多的興趣。然而在上個世紀初期,它卻是世界上比較先進的作戰武器,也是日軍的裝備用槍。這種槍一次裝彈五發。槍身全長1.275米,口徑6.5毫米,最大射程1000米。

  這就是東北抗日聯軍最初的戰鬥武器,但即使是這樣簡陋的武器,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武器的落後,往往導致一些有利於抗聯的戰鬥也因為缺槍少彈而被迫放棄。

  為了更好地武裝自己、更多地消滅敵人,從日本關東軍的手中奪槍,就成了東北抗日聯軍改善部隊裝備的主要途徑。並且依靠這種方法很快就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

  照片上抗聯戰士手中端著的機槍,就是俗稱“歪把子”輕機槍,它的學名叫大正十一式,因定型于日本大正十一年,也就是1922年而得名。


抗聯的死敵之一日軍少將佐佐木到一

  不僅僅是步槍和輕機槍,東北抗日聯軍在作戰中還大量繳獲日軍討伐隊的重機槍和迫擊炮,為此在抗聯部隊的編制中出現了機槍連和迫擊炮大隊。通過不斷地奪取日軍武器來裝備自己,從單兵作戰武器來衡量,東北抗聯後來竟然與日本關東軍毫不遜色。但是,在大口徑火炮等重武器方面,東北抗聯在十四年的戰鬥中始終沒有擁有過。

  一個齊裝滿員的日軍甲種師團,兵力往往達到兩萬四千人,並配備49門大口徑火炮和遂行空軍支援,是一個具有多兵種協同的強力作戰實體。

  單純從實際人數上比較,日本關東軍的一個兩萬四千人的甲種師團,就幾乎接近東北抗日聯軍三萬多人的總兵力。然而,在東北抗聯主動出擊與日軍交手的一系列戰鬥中,抗聯部隊的參戰兵力卻總是超過日軍兵力,這樣的一種戰場形勢,給東北抗日聯軍的指揮員們提供了靈活運用遊擊戰術的廣闊空間。他們避實就虛,出其不意,一次又一次在具體的戰鬥中奇跡般地相對集中兵力,改變了一個點上的強弱對比。

  1935年5月開始,日本關東軍陸續抽調駐守遼南的日偽軍,準備對楊靖宇率領的抗聯部隊進行秋季大討伐。時至八月,從各地抽調的一萬多日偽軍已經把一千人的抗聯部隊壓縮在今天通化市以西的河裏地區,日軍討伐指揮部認定這一次對楊靖宇的圍剿已勝券在握,就在這時,楊靖宇卻突然從日軍的視線中消失了。

  這年的11月下旬,神秘失蹤兩個多月的楊靖宇卻在千里之外的日軍後方突然出現,並率領一支精銳部隊直逼兵力相對空虛的日偽心臟城市瀋陽。就在討伐日軍急忙回兵解圍之時,楊靖宇又再次出其不意地奔襲一百多華里,並於當晚向日軍另一個兵力空虛的重要據點本溪發起進攻。至此,首尾難顧的日偽軍只好放棄原定的討伐計劃。就這樣,楊靖宇以一千人的部隊在四個月中轉戰兩千多裏,在日軍兵力空虛的後方造成以多打少的戰鬥局面,不僅粉碎了一萬多日偽軍的秋季大討伐,而且創造了東北抗日遊擊戰爭史上極為輝煌的一頁。

  在東北抗日聯軍抗擊日本關東軍的十四年中,他們除了在武器、兵力方面始終處於劣勢外,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那就是部隊幾乎沒有後勤保障。這支三萬多人的抗日武裝只得靠最簡陋的條件在冰天雪地中生存和戰鬥。

  在今天東北的深山密林間,我們還可以尋覓到六十多年前抗聯部隊留下的秘密營地。

  在秘密營地裏,抗聯部隊將作戰中繳獲的物資、糧食、武器彈藥儲備起來,還建立自己的醫院、兵工修理廠、被服廠和營房,甚至還創建了培養幹部的學校。

  這些秘密營地雖然簡陋,但卻能有效地保障抗聯部隊的一時之需。特別是到了1938年冬季以後,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全境推行“集團部落”的政策,隔斷了東北抗日聯軍與廣大民眾的聯絡,抗聯的後勤保障就只有依靠自己建立的秘密營地了,有時常常忍饑挨餓。

  那麼,屯集在東北的幾十萬日本關東軍,其後勤保障與東北抗日聯軍又有哪些不同呢?

  為了確保部隊外出作戰的後勤保障,日本關東軍在編制序列中還設立了專門負責後勤運輸的輜重部隊,以保證作戰中的兵員運送和野戰物資的供應。

  無論在裝備、人員還是後勤保障上都與日軍相差極其懸殊的東北抗日聯軍,卻在東北淪陷的十四年中,不僅讓日本關東軍如鯁在喉,芒刺在背,而且還牽制了十幾萬日軍精銳不能南下入關,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

  在這一時期的日偽檔案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異常情況:駐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在1937年7月“七七事變”之前,有四個師團加兩個混成旅團共16萬人,而到第二年底,日軍總兵力已猛增到近40萬人。然而,新增加的四個師團卻一兵一卒也未能入關作戰,全部留在了東北。究其原因,正如日偽檔案中所述:“東北匪患猖獗,非傾全力而不得剿之。”

  這是位於黑龍江省綏棱縣以北40公里的一處無名高地,也是被抗聯老戰士稱為冰趟子大捷的舊戰場,60多年前,就在這個地方,東北抗聯第三軍軍長趙尚志演繹了一段以弱勝強的戰場傳奇。那麼,這段傳奇産生的背景又是什麼呢?

  1937年初,松花江中下游地區已經聚集了近萬人的東北抗聯大軍,抗日鬥爭異常活躍。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非常緊張,把這一地區視作北部戰線上的“心腹之患”,決定集中兵力進行“討伐”。

  這一年3月7日,趙尚志帶領三百多人的抗聯部隊把一支日軍討伐隊引到了黑龍江省通北縣深山中。為了誘敵深入,趙尚志一路上不斷地設下小規模的伏擊戰,每次都打死打傷日軍數十人,終於激怒了日軍討伐隊。日軍不但緊追不捨,決心報復,而且頻頻召集各路討伐隊陸續加入追擊行列,使追擊的日軍總人數迅速增加到一千多人。

  一路邊打邊走的趙尚志,終於把敵人引到了他預先設計的伏擊戰場。這裡有一條順坡而下的山泉水,每到冬天,整條山溝都會被凍成一片溜滑難走的冰面,當地人稱這裡叫“冰趟子”。

  就在這塊高地上有四座伐木工人住的木屋和用石頭構築的防野獸的圍墻,地勢易守難攻,日軍追兵只有越過這片“冰趟子”,才能接近抗聯部隊堅守的無名高地。


抗聯秘營遺址

  黃昏時分,日軍追到這裡,立即遭到抗聯部隊六挺機槍和兩百多支步槍的迎頭痛擊。由於冰面溜滑,又毫無隱蔽物,日軍只能趴在冰面上還擊。激戰持續到了深夜,氣溫也在不知不覺中降到了零下40多度。

  此時,趙尚志把部隊一分為二,一部分堅守陣地,另一部分撤到伐木小屋裏烤火,輪番替換。而日軍討伐隊不僅人被凍傷凍死,而且由於氣溫極其寒冷,連槍支也被凍得無法射擊。

  這場在零下40多度的嚴寒中進行的伏擊戰,整整打了一夜,最終以日軍的慘敗而告終。討伐隊被打死、凍死的超過300人,而參戰的300多名抗聯戰士僅犧牲七人,無一人凍傷。這就是東北抗聯第三軍歷史上最傳奇的“冰趟子大捷”,也是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打擊日軍的經典戰例。

  在缺乏天時地利的條件下,抗聯部隊又是如何出奇制勝的呢?

  在當年的東北抗日戰場,裝備精良的日本關東軍控制了全部的城鎮和交通線,而抗聯部隊則活躍在農村和山區的廣大區域。為了造成軍事行動上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東北抗日聯軍開展的遊擊戰中,有一種常用的戰術就是長途奔襲。抗聯戰士常常一夜之間急行軍一二百里,穿插到日軍後方突然發起攻擊。在抗聯部隊留下的眾多戰例中,第六軍政治部主任李兆麟指揮的老錢櫃戰鬥,就是一個長途奔襲的典型戰例。

  老錢櫃是北滿地區的一個地名,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湯原縣北部山區。日本關東軍佔領湯原縣以後,隨即推行“以華治華”、“以戰養戰”的方針,用重金收買了當地一夥土匪,並給他們派來七個日軍指導官,組成了偽湯原縣森林警察大隊。他們不僅守衛日本人的伐木場,還伺機偷襲抗日隊伍,給北滿抗日根據地造成很大的威脅。因此,北滿抗聯總司令部命令第六軍拔掉這顆釘子。

  老錢櫃距離抗聯第六軍駐地有200多裏,不僅山高路遠,而且途中還有日偽軍的幾道關卡,守備森嚴。為了防止抗聯部隊偷襲,日軍還利用大雪封山的自然條件,派出許多密探監視抗聯部隊的動向。一旦發現有抗聯部隊的蹤跡,日軍收買的100多名慣匪很快就能做好戰鬥準備。這時李兆麟身邊只有軍部警衛連和青年遊擊連共100多人,而且武器陳舊,戰鬥經驗不足,有的戰士還是剛剛拿起槍的農民,這和日軍及100多名慣匪比較起來,戰鬥力相差很大。

  1936年3月19日,經過一晝夜急行軍已經接近目標的李兆麟,做了精心的戰鬥部署。他先以突襲的方式攻下了通往老錢櫃的外圍哨卡,緊接著又巧扮日軍佔領了內線哨卡,最後通過被俘的偽軍帶路乘著夜色悄悄接近老錢櫃。睡夢中的偽森林警察大隊做夢也沒有想到兩百里之外的第六軍會突然打到了家門口,一下亂了陣腳,抗聯部隊沒動幾槍、沒傷一人就順利拿下了老錢櫃。

  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東北抗日戰場,儘管抗聯部隊在遊擊戰中經常出奇制勝,但從整個戰略態勢上看,東北抗日聯軍不可能組織戰略進攻,也談不上戰略反攻。從戰役和戰鬥上講,東北抗聯則始終處於反討伐和反圍剿之中。在這樣一種險惡的戰鬥環境中,抗聯部隊陷入日偽軍的包圍是常有的事。每到這樣的危急關頭,身處險境的抗聯指揮員又是如何應對呢?

  岔溝,位於吉林省臨江山區。1938年秋天,在這條不起眼的山溝裏曾上演過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突圍戰。

  這年10月,楊靖宇率領抗聯第一路軍400多人在轉移途中,被1500多名日偽軍層層包圍在岔溝。楊靖宇的此次遇險,與一個叛徒告密有直接關係,他就是楊靖宇的部下,原抗聯第一軍一師師長程斌。

  在第一天的戰鬥中,抗聯幾次以佯攻作掩護的突圍,都遭到日偽軍迎頭堵截。楊靖宇隨即意識到,程斌的叛變,使日偽軍對自己的聲東擊西戰術早有防備。

  第二天,當激烈的戰鬥持續到黃昏的時候,抗聯部隊仍然沒能突出重圍。而增援的日偽軍卻逐漸增多。這時楊靖宇已經清楚的知道,如果當晚不能乘日偽軍兵力有限和夜色掩護成功突圍,等到日軍後續援兵趕來,突圍就難有生機。


抗聯在蘇聯的野營地

  天黑時分,楊靖宇命令部隊停止行動。山下的日偽軍也停止了進攻,等候援兵的到來。他們用機槍部署了幾道嚴密的封鎖線,並燃起了篝火,將山上山下照得通明。

  午夜,楊靖宇借著日軍篝火的照明,仔細察看了四週地形,發現地勢最險要的西北方向,恰恰日偽軍佈下的篝火最多,於是楊靖宇做出了大膽判斷,認為那裏也許正是日偽軍兵力部署最薄弱的地方。

  楊靖宇果斷地決定選擇西北方向作為突破口,並且改變自己慣用的聲東擊西的戰術,變佯攻為主攻,直接向篝火最多的地方發起突然攻擊。

  果然,這裡正是日偽軍合圍的結合部,日偽軍一時難以判別楊靖宇的此次攻擊到底是佯攻還是突圍,正在猶豫不決之時,楊靖宇已率部突破日偽軍封鎖線,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在東北抗日聯軍和日本關東軍長達十四年的浴血征戰中,靈活機動的遊擊戰始終是抗聯將士作戰的一個原則,也是處於弱勢的一方最適宜採用的戰術手段。但是,為了打亂日本關東軍的討伐步驟,為了不斷擴大抗日根據地,東北抗日聯軍也敢於抓住戰機,主動出擊,攻城奪地,圍城打援。

  黑龍江省依蘭縣城是松花江下游的一座著名古城,日偽統治時期,這裡成為日本關東軍在下江地區的軍事物資集散地。

  1937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為打開這一地區的南北聯絡通道,為擴大抗日根據地創造條件,決定發動依蘭戰鬥。而此時的日軍絕沒有想到,依蘭縣城會成為抗聯部隊攻擊的目標。依蘭縣城不僅城高墻厚,易守難攻,而且距縣城百餘裏的雙河鎮還駐守著一支400多人的日軍。如果戰役部署稍有不慎,攻城的抗聯部隊勢必腹背受敵。

  難道抗聯部隊真的就不怕攻城不下,反遭內外夾擊嗎?依蘭戰役總指揮周保中心裏究竟有著怎樣的打算呢?

  1937年3月20日午夜,攻擊依蘭縣城的戰鬥正式打響。周保中將惟一的一門迫擊炮配給了攻城先頭部隊,集中火力攻擊縣城東門,正當其他日軍被炮火吸引紛紛向東門增援時,抗聯主力部隊卻突然向西門發起攻擊,並在已經秘密投誠的守城偽軍的配合下,順利攻入西門。

  因此周保中只留下少數部隊繼續造成攻城聲勢,主力部隊馬上轉移到城外埋伏,等候前來增援的雙河鎮日軍。

  日軍沒有料到,周保中這一次是以攻城為幌子,重在“圍城打援”,增援日軍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受重創。這次伏擊戰共擊斃日軍220人,繳獲迫擊炮3門,輕機槍7挺,步槍154支,還有大量的彈藥。

  在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的征戰史中,類似的戰鬥還有很多。他們和東北大地上其他抗日武裝一起,讓日本關東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據日本陸軍省公佈的數字統計,僅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的6年間,日本關東軍死傷者共計178200人,相當於近八個日軍甲種師團的總兵力。另據偽滿治安部出版的《滿洲國警察史》統計,從1932年至1940年,包括東北抗日聯軍、抗日義勇軍、工農義勇軍、人民革命軍在內的東北抗日武裝共出擊154761次,平均一天打擊日軍52次。

  然而,在東北抗聯1938年到1940年間留下的史料中,我們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驍勇善戰的東北抗聯各路大軍在這三年中人數突然開始銳減,那麼這三年中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陳玥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