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五千年以前的文明 > 正文

《五千年以前的文明》第六集《文明曙光》(探索發現2004-245)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4日 10:58)

  紅山文化引起了世界的關注,2004年7月24日,《中國北方古代文化第三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赤峰市隆重召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膚色、操著不同語言的人們,來到紅山文化的命名地,共同探討5000年以前中華文明的起源之謎。


牛河梁傍晚

  5000年以前,中國、印度、埃及、兩河流域以及地中海的克裏特島幾乎同時進入文明社會。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可是,在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以前,人們知道的,只有夏商周以來近四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華文明的源頭在哪呢?

  1986年7月24日,新華社發出電訊:遼寧西部山區,發現了距今大約五千多年的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址,考古學家根據已出土的大批文物初步推斷,五千年前,這裡曾經存在過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傳説,找到了實物依據,對中國上古時代社會發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的研究,將産生重大影響。

  那麼,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帶給人們哪些思索和啟示呢?

  在中國人傳統觀念中,一直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故鄉。過去,人們普遍這樣認為:中華文明從黃河的搖籃裏孕育出來,然後,再傳播到華夏各地。這種觀念,似乎已經成了天經地義的定論。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中國史前的歷史。

  蘇秉琦先生曾經説過,在中華文明起源和中華民族形成這個重大問題上,以往過分誇大中原的作用,忽視了北方的古文化。他指出,過去把黃河流域,稱作中華民族的搖籃並不確切,而應該把它看做是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起到最重要凝聚作用的熔爐。

  以往,人們把城市的形成、文字的出現和金屬銅的發明,這三大要素作為文明起源的標誌。而紅山文化,則賦予了文明起源以新的內涵,它使人們注意到,禮制的出現,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一個重要標誌和特點。

  專家和學者們認為,從紅山文化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的結構、佈局以及玉葬之禮反映出,禮制,在5000年以前的紅山文化時期,已經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這種壇、廟、冢三合一的佈局,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太廟和明十三陵,而這兩者的吻合説明,中華文明起源的過程,也是中華文化傳統形成的過程。

  過去,人們把中國古代史看做是長城以南的事情,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先生突然醒悟:兩千年來,中國的歷史學家們,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這就是,秦始皇修建的長城遮住了人們的視野。歷史上,中國人列祖列宗的活動範圍並不是以長城作為界限。

  李濟呼籲:我們以研究古史學為職業的人們,應該有一句新的口號,即打倒以長城自封的中國文化觀;用我們的眼睛,用我們的腿,到長城以北去尋找中國古代史的資料。那裏有我們更老的老家。


牛河梁第十六地點全景

  紅山文化的重大考古發現,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不是一個中心而是多個中心,西遼河流域、燕山南北、長城地帶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嚴文明先生是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他認為,紅山文化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它除了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以外,還繼承了興隆洼文化和趙寶溝文化的優良傳統,此外,就是大膽地吸收外來文化的營養。

  嚴文明:“紅山文化處的這個地方啊,它在西南,跟仰韶文化是接壤的,在東南,是跟山東的大汶口文化接壤的。然後它北面呢,又跟這個,其他的新石器,以這個採集或者是狩獵,以這個為主要經濟的文化,它又有相當的交流,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呢,它就是整個中國的東北的,一個新石器文化的核心。

  距今五六千年間,發源於關中盆地、仰韶文化的一個支系,與發源於河西走廊遍及燕山以北,西遼河和大淩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的一個支系,他們在河北省的西北部相遇了。

  蘇秉琦先生認為:紅山文化壇、廟、冢就是他們相遇之後,迸發出的“火花”所導致的社會文化飛躍發展的跡象。

  考古證明,紅山文化時期,農業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

  伴隨著中原發達的農耕生産技術的傳入,使紅山的農業如虎添翼,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學者們認為,人口的顯著增長,也為紅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資源。

  當時紅山文化區域到底有多少人口,至今仍然是個未解之謎。不過,考古學家們還是從敖漢旗20世紀80年代的普查資料中,為我們了解紅山文化規模之間的比較,聚落分佈的密集程度,以及從紅山文化聚落看當時的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實證。

  從規模看,小型的紅山聚落面積一般是4000到5000平方米,中型的約三萬到十萬平方米左右,大型的紅山聚落約為二至三平方公里。由此,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時期,不僅僅是積石冢有了不同的等級,紅山人的居住點也有著大中小之分,這反映出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分層和進化的現象。

  崇龍尚玉、建造了大型祭壇、積石冢和女神廟的紅山人,在5000年前有沒有創造出文字呢?這個問題,讓考古工作者踏破鐵鞋,苦苦尋覓,而沒有蹤跡。 直到2001的夏天,才在赤峰市敖漢旗的紅山文化草帽山遺址,發掘出了刻著文字符號的陶片。


牛河梁第十六地點中心大墓

  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這樣一支跨進了文明之門的人群,在距今5000年左右,忽然衰落和湮沒無聲。紅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南溝村的石棚山上,考古工作者在一處屬於後紅山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群中,發現了一個周身刻有七個原始文字符號的陶罐。

  有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符號,從字面上可以解釋為,天降隕石、爆發山洪、雪崩或者是樣子奇特的怪鳥兒突然飛臨大地。有人根據這些符號推測,紅山文化晚期,這裡的氣候變得異常惡劣。

  王巍認為,造成紅山文化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因為在距離今天5000年左右,正是大理冰期之後的一個寒冷期。而寒冷期到來之時,受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農牧交接的地帶,也就是紅山人所在的地區。

  王巍:“因為我們知道,距今五千五到五千,五千二三百年到五千年左右吧,在全世界相當廣闊的範圍內,有一個這個氣候的變化,比較大的變化。這個學術界管它叫降溫事件。實際上不是一個事件,是一個時期,降溫的時期,這個時期呢,這個溫度降低,就可能是不是對當地的這種,農業啊,産生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大家都知道,農業,當時尤其是史前的農業,是靠天吃飯的,如果氣候的這種,比較大的變化,可能對當時的農業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有的學者,從紅山人崇拜龍的習俗分析,在紅山文化晚期,這裡的氣候除了變冷以外,還受到了嚴重的旱災的威脅。

  對此,邵國田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在紅山文化晚期發生的崇拜危機,才真正導致了紅山文化的衰落。

  邵國田:“2001的時候,我們在清理,這個草帽山,這個積石冢和祭壇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現在在博物館呢,已經,當時清理的四個這個,四個這個女神的頭像,但是每一件女神像都打碎了,尤其像現在我們戴冠的那個女神像吧,她是(被)打碎以後,把這個個冠,扔到一邊,把這個臉部呢,又埋在一塊,好像當時人埋進去的,這就説明在,這個給我們提示一個這樣的現象,就是説,在紅山文化的晚期,恐怕有一次,好像信任危機似的,就是説崇拜危機。”

  邵國田推測,在紅山文化的晚期,祭祀是一項很重要的活動,然而,當災難降臨的時候,他們的保護神卻無能為力,於是,紅山人在極度失望情緒的支使之下,親手打碎了他們曾經膜拜的偶像。

  也有人説是戰爭造成了紅山文化的衰落,他們認為,如果把紅山文化晚期出現的部落聯盟看成初級國家,那麼,組成這個初級國家裏的許多個部落,為了財産和利益,難免會産生矛盾和糾紛,就有發生武力爭鬥的可能。

  5000年以前,這裡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墓裏的主人,為什麼只剩下一個頭顱和一隻手臂?根據這種現象,有的專家推測,在遙遠的紅山時期,曾經發生過殘酷的廝殺。

  當戰爭到來的時候,作為敵人的一方,往往會毀壞另一方的精神信仰,於是,女神頭像就成了被破壞的目標。


紅山文化出土的玉鳳

  當氣溫下降、寒冷與乾旱、伴隨著戰爭襲來之際,紅山人會不會被迫離開他們生存的家園而大舉南下呢?

  田廣林:“這種可能是完全有的,從歷史時期,這個人口的大部分流動來看,幾乎每次,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的發生,總是和這個環境氣候的波動,密切相關,在大範圍內呢,氣候變冷了,那麼北方民族呢,就要向南,向比較溫暖的地區流動,那環境氣候呢,比方發生向暖的方向波動時候,這人就回來了,又回到北方,這樣導致這個,中國古代的人口呢,一南一北這樣移動呢。這個挪動,就是中國啊,農耕區和遊牧區這個界限的,南北擺動一個最基本的原因。”

  那麼,紅山人又是到那裏去了呢?

  據專家研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記的活動中心,只有紅山文化可以與之對應。於是,有人把考古發現與傳説故事結合起來推測,紅山人,是應黃帝的邀請而南下。

  史書記載,黃帝平定蚩尤之亂,曾經得到女魃的幫助,有人認為:古史所説的女魃,正是“紅山王國”的大軍。

  這支進入中原的先民,在戰爭結束後並沒有回到北方,而是在中原一帶流動,大概在堯的時代遷至商丘,為商朝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這種説法似乎得到了印證,1976年的冬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安陽市郊的商代後期都城遺址中,發掘了商王朝第22位君王武丁的妻子“婦好”的墓葬。

  婦好墓中出土的器物眾多,但是引起人們興趣的,還是隨葬的商代玉雕龍。考古界普遍認為,商代的玉雕龍,具有紅山文化玉雕龍的特性,據此,有的學者認為,紅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祖先。

  在中國史前時代,對玉的崇拜,除了紅山文化以外,還有生活在距今5300—4200年前良渚文化的先民們,良渚人生活的地域在江浙一帶。雖然與紅山人生活的區域相隔千里,但在玉器上卻有著共性。

  有人推測,正是紅山人向中原的遷徙,才造成了長江下游地區文化面貌的急劇變化,並融入了紅山文化崇玉的傳統和習俗,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良渚文化。

  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認為,紅山文化不僅對中華文明的形成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在5000年以前就傳播到了海外,並影響了東北亞地區。

  然而,由於沒有文字記載,當今天的人們面對5000年以前紅山文化的時候,仍然有許多困惑和未解之謎。

  據專家推測:紅山文化晚期,紅山人的人口應該有數萬之眾,但是,到現在為止,所發現的只是在積石冢裏少數顯赫人物的墓地。


紅山文化首次出現的玉人

  那些眾多的普通紅山人的墓葬卻淼無蹤跡,他們死後埋在那裏呢?

  紅山玉器是紅山文化最突出的標誌和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東北地區玉器的典範,然而,它所蘊藏的內涵和奧秘,至今人們還無法完全破譯和解讀。

  創造了積石冢、女神廟、大型祭壇的紅山人,為什麼在進入文明的門檻以後突然衰落?造成紅山文化走向低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這個問題仍然是籠罩在紅山文化上的神秘面紗。對此,嚴文明先生持這樣的觀點:

  嚴文明:“我説它(紅山文化)沒有消亡,我最多可以講,它走向低谷。這個文化它有時候有高潮,有低潮,它是一起一伏的,在這個後頭呢,可能稍微(出現低潮),就在這個周圍地區啊,它走向低谷,但中原地區起來了。那麼為什麼説,那些文化沒有消亡呢,我們只要以後,我們再往後面看一看,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紅山文化的地方是燕國,這個良渚文化的地方是吳越,這個湖北這個地方是楚,都是大國啊 ,它這大國也不是隨便就起來的,它是有基礎的,這個基礎就在這個時候。所以我説這些文化,它沒有消滅,它只是稍微走向低谷了,以後它又起來了,成為整個中國華夏文明的一個廣泛的基礎。”

  2004年,紅山文化命名將近半個世紀,這一年的春天,牛河梁遺址16地點發掘項目,成功入選了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6地點的中心大墓是迄今為止,在牛河梁發掘的規模最大的墓葬之一,同時,它也是營造最為費工的一座墓葬。大墓鑿山體而建,石穴長39米,寬31米,深約5米。死者隨葬的玉器有五件,其中,首次出土的玉鳳和玉人,再一次引起世人對紅山文化的熱切關注。

  (網絡原創,僅供CCTV使用,其他網站請勿轉載)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