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五千年以前的文明 > 正文

《五千年以前的文明》第二集《龍之溯源》(探索發現2004-241)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8日 10:44)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農民張鳳祥,在離村子後面不遠處的文冠果林裏修梯田的時候,腳下的鐵鍬突然碰到了石頭塊,他俯下身子一摸,發現一個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面對著這個石洞,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決定把石塊揀乾淨,看看裏邊埋藏著什麼秘密。

  張鳳祥在石洞的底部,摸出一塊像鉤子一樣的東西。它質地堅硬,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張鳳祥以為他挖到的是一塊廢鐵,也許能到廢品收購站賣上幾個錢,於是,在收工的時候,就順便把它拿回了家裏。


C形玉雕龍

  當年,張鳳祥的弟弟張鳳良,還是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看著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鐵鉤子”一樣的東西。他找了一根繩子把它綁緊,開始拖著“鐵鉤子”和小夥伴們在村子裏玩耍了起來。

  張鳳祥:“可能是有個七天八天的,哎,就拖出來(光澤),太陽再一曬,就能看出這是個玉。”

  當張鳳祥發現這是一件玉器以後,就帶著它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文化館裏一位叫王志富的幹部。用了三十元錢,就徵集了這件文物。

  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並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的造型和製作的年代。他們只是按照慣例辦理了入庫登記手續之後,把它當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鎖到了箱子裏。

  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王時麒:“我們現在考古挖掘的許多東西,都可以測定年代,比方説陶器、瓷器,都可以測定它製作的年代,我們可以區別真假,都可以做鑒定,但是這個玉器它不行,因為玉器本身它沒有測定年代的手段,測不了它的製作年代。”

  1984年,紅山文化的發現才有了重大突破。在牛河梁,考古隊員挖開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紅山文化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個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員經過仔細辨認和研究後,認為它們是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

  牛河梁發現5000年前的玉豬龍的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個消息傳到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賈鴻恩,突然想起1971年他們徵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識到,那件被他們鎖在箱子裏的玉器,極有可能是與牛河梁玉豬龍一樣珍貴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裝進挎包,坐火車趕到北京,請蘇秉琦先生鑒定。

  蘇秉琦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他告訴賈鴻恩:這也是一件珍貴的玉龍,是一件重要的紅山文化遺物。當聽説他要乘火車返回赤峰的時候,蘇秉琦囑咐道:小夥子,你要好好地保護它,這不是一件普通的文物。

  1971年在三星它拉發現的玉龍,終於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後得到正式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製作的、是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

  玉雕龍為碧綠色,高26厘米,重一千克,身體呈英文字母裏c的形狀,因此它以後被命名為c形玉雕龍。它的鼻子前伸,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梭子形,眼尾細長上翹,頭上刻著細密的方格網狀紋,龍的脊背有21厘米的長鬃,長鬃佔了龍體的三分之一以上。龍的脊背上有一個圓孔,經過試驗,如果用繩子穿過圓孔懸挂,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這件玉龍是用一整塊玉料雕刻而成。


出土C形玉雕龍的翁牛特旗

  而紅山出土的這件c形玉雕龍無足、無爪、無角、無鱗、無鰭,它代表了早期中國龍的形象。

  三星它拉的c形玉雕龍的年代被確認三年以後,翁牛特旗又傳來喜訊,在距離三星他拉60公里的廣德鄉紅山文化遺址,又出土了一件高16厘米黃色的c形玉雕龍。它的造型與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基本一致。

  赤峰發現玉雕龍的消息傳遍了全世界,渴望了解玉雕龍的人們,把探詢的目光投向中國塞外的紅山。而關於龍的原型的討論也因為c形玉雕龍出土而開展起來。

  考古界普遍的觀點認為,這兩條色澤不同的c形玉雕龍,是以蛇的身軀為主體的多種動物的複合體。但是在龍的頭部,是什麼動物的看法上卻引起了爭論,有的人認為龍的頭是豬的頭顱,有人則認為是鹿頭,還有人把龍的頭看成是熊的腦袋。那麼這兩條龍最初原形是什麼呢?

  龍,是中華民族自上古以來一直崇尚的神異動物。但是,它的真相,卻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

  近年來,隨著古人崇尚龍的遺跡不斷出現,從而引發和激起人們對龍的原型探討的熱情。於是,關於龍的最初原型的種種設想便應時而生。

  遼寧師範大學文博系主任田廣林:“關於龍的原型,學者們的説法是種種種種,歸納起來大概有四種,就是四大類,一種説法認為呢,龍的原型是出於動物,某一種動物。那麼還有人認為,龍啊,它的原型是自然物。你比方説,彩虹、雲、龍卷風、河水,這都認為是龍的原型。還有一類就是植物,比方松樹,是龍源於松樹,最近有些學者認為,龍的原型它是昆蟲。

  中國龍的最初形象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翁牛特旗出土的兩件c形玉雕龍的頭顱是豬首的造型嗎?

  2003年,一批考古隊員,來到了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的興隆洼文化遺址上。

  興隆洼文化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遺跡十分清晰的原始村落,因而被譽為“華夏第一村”。


當地領導手持的玉雕龍

  在發掘的3萬平方米麵積裏,有170多座房址,400多座窖穴,經過碳14測定:興隆洼人生活在距今8000年以前,是紅山人的先輩。那個時候,人們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原始農業剛剛萌生。

  2003年10月21日,在興隆洼文化遺址的一處現場,考古隊發掘一個面積為4平方米的灰坑。在灰坑裏,他們清理出了6個存放食物的窖穴,

  考古人員清理完六個小坑之後,發現中間還有一個大的灰坑,被六個小坑緊緊環繞。當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大坑中的灰土清理乾淨,一個意想不到的東西出現了:由許多石塊和陶片組成的s型動物靜靜地躺在那裏,那是一條距今8000年以前龍的形象。更讓人吃驚的是,在這條龍的頭部,竟然擺放著一個野豬的頭骨。

  有的學者認為,用野豬的頭顱作為龍的頭,充分説明了先民們對野豬的崇拜。

  田廣林:“在這個宗教發生,這個早期宗教發生有個特點,人們崇尚的對象,往往都是他們依以為生的衣食之源”

  劉國祥:“興隆洼文化時期,是狩獵採集經濟佔主要地位,農業經濟已經出現,但是所佔的比例非常小,主要是靠這種打獵、鹿、豬、狍子、熊,打這樣的動物,來作為他的主要的肉食資源。其中,豬所佔的比例非常大,而且當時成群的野豬啊,活動在這個地方,植被條件非常好,那麼是人們獲取肉食的,主要的動物,所以説呢,他就開始對它崇拜,祈求獵物的繁盛,並祈求狩獵活動的成功。”

  20世紀的80年代初,一批考古隊員的身影出現在赤峰市敖漢旗趙寶溝文化遺址上。趙寶溝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考古證明,紅山文化是它的繼承者。

  一天, 考古隊員們在一個小山坡上,發現了一批7000年前用於祭祀的陶尊。令考古隊員感到意外的是,在其中的一件陶尊上,竟然有一幅透視畫。畫中的動物分別是被趙寶溝人神話了的豬,鹿和鳥。

  有的學者認為,陶尊上刻畫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動物合體。它集中了多種動物的神通和特長,這樣的客觀特徵,為人們從根本上揭開龍的原型之謎找到了科學的依據。

  六、七千年之前,野豬、鹿和鳥,都是趙寶溝人最常見、最熟悉的動物。因為這些動物,都是他們狩獵的目標和賴以生存的給養。


第二地點一號冢四號墓出土的玉豬龍

  趙寶溝人懷著虔誠的心,把這些與他們的生存密切相關的動物,精心描繪在神聖的陶尊上加以膜拜,目的是讓它們成為溝通人與天的媒介,祈求豐衣足食。

  趙寶溝文化陶尊的出現告訴人們,龍的起源,首先是來源於人們自身的生活和物質生産。

  幾乎在這件陶尊出土的同時,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又有一些神秘的“玉豬龍” 不斷出土。

  “玉豬龍” 目光溫順,肥頭大耳,鼻子短平,鼻樑上刻著細密的皺紋,這些特徵,配上彎曲的身軀,顯得十分有趣和令人喜愛。

  如果,拿“玉豬龍”與三星它拉發現的“C”形“玉雕龍”作個比較,人們不難發現它們在造型上有著明顯的差異。


關注紅山文化的蘇秉琦先生

  殷志強認為,玉豬龍的這種造型特徵,是當時'農耕文明的一種表現。

  遠古時期,豬在畜牧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除了把豬作為食物以外,還把它作為“水獸”,在祈天、求雨、防洪等祭祀中,經常把它作為祭品,

  這些觀念反映到玉器造型中,玉龍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龍體的形狀為什麼源於蛇的身軀呢?有人認為,這是紅山人對蛇崇拜的原因。因為,蛇的活動與季節的循環是相符合的,因此,古人以蛇象徵土地和繁殖力。再加上當時發達的養豬業,於是,就出現了豬首蛇身龍的形象。

  紅山文化玉龍的大量發現,使人們看到從興隆洼文化到趙寶溝文化,在對豬的崇拜上一脈相承。它們的出土,不但為人們解開了龍的起源之謎,也為人們展示了龍被逐漸演化的軌跡和不斷被神化的過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朝宏:“紅山文化的玉龍,應該説在史前時期,出現的最多的,而且製作最精美,應該説是屬於一種比較成熟一些的龍,不是最初形態的這種龍了,但是對於龍的崇拜,應該説呢,出現的時間是比較早的,你比如在興隆洼文化這個階段,就出現了用石塊堆砌的龍,在趙寶溝文化階段,也出現了出現在陶器上的龍的形象。”

  1984年,83歲的中國現代小説家沈從文先生,得知三星他拉出土了C形玉雕龍的消息,他通過有關部門,表達了自己渴望在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玉雕龍的願望。


玉豬龍

  這一年秋天,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把玉雕龍送到了沈從文先生在北京的寓所。

  翁牛特旗文化館文物組工作人員蒙景新:“他呢,看了這件玉龍以後呢,就是説,非常非常的激動,好半天呢,才説出一句話來,他老重復的一句話就是,哎呀,這件東西呀,是很難得的一件珍品。”

  1989的六月,為了迎接建國四十週年的到來,三星他拉出土的c形玉雕龍作為珍貴的展品被調往北京參加展出。此後,它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