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清宮秘檔 > 清宮秘檔 > 正文

皇帝的一天(上)(探索發現2004-174)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20日 11:07


朝袍

  北京的紫禁城——這座明清兩朝的皇宮,自從明朝永樂十八年至清朝宣統三年(公元1420年至1911年),這491年中,先後有24位皇帝在這裡執政和居住。清朝有10位皇帝,在這裡度過他們的皇帝生涯。

  根據對清宮檔案研究,清代皇帝在宮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規律的,除國朝大典外,一般的情況是:

明黃緞繡男朝袍(乾隆)

  1.上午 5:00——7:00左右起床、請安、早讀;

  2.上午7:00——9:30早膳;

明黃納紗女朝袍(慈禧為自己做的朝袍)

  3.上午9:30——11:00上朝理政,辦理公務;

  4.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5.下午2:30——5:00看書學習、吟詩繪畫或由妃嬪陪同看戲、聽樂等娛樂;

吉服帶 康熙佩帶

  6.下午5:00—9:00晚點或酒膳,做佛事,然後就寢。

  首先我們説説清朝皇帝的衣著服飾。皇帝的衣著服飾不僅為防暑禦寒,而且是地位、權力的象徵,神聖與威嚴的體現。到了乾隆年間,冠服制度得到完善,既保留了滿族服飾中披領、馬蹄袖的風俗,又沿襲中國歷代皇帝“崇尚黃色、衣紋雲龍”的傳統。在黃色龍袍上還有象徵皇權的十二個圖形,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火等等。把天下最美好的比喻和讚美都用在皇帝的衣服上,用來表示皇權神授、皇帝德慧完美。

行服帶 康熙佩帶

  皇帝的衣服的圖案和顏色,除皇帝以外任何人都不能用,否則就要殺頭的。

  清代的皇帝穿衣服戴帽子,是有嚴格的制度所規定的,而且這種制度和季節是分不開的。皇帝按季節穿衣服,它分別是皮、棉、夾、單、紗多種質地、式樣、顏色規格,文飾他都有嚴格的規定。

  大典祭祀和朝政時穿禮服,即朝服和袞服;年節喜慶的日子穿吉服,又稱龍袍;平時穿常服又稱便服,打獵穿行服;帽子要與衣服配套,分別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每種服飾,又有皮、棉、夾、單、紗等冬天夏天的分別。

  皇帝的衣服不但種類很多,而且更換頻繁。在清宮內不但設有四執庫,專門存放皇帝的服飾,而且每天還有一批太監,專門管理皇帝的服飾和穿戴。不僅如此,還建立一種檔案叫《穿戴檔》,詳細記錄皇帝每天服飾的穿戴情況。

  按照清代后妃制度,皇帝的祖母為太皇太后,母親為皇太后,她們同住在慈寧宮,太妃、太嬪住在旁邊的壽康宮、壽安宮。皇帝每天早晨穿戴整齊後,首先要向她們一一“請安”,以表示對長者的孝道與尊崇。

乾隆寫字像

  除了康熙以外,清朝皇帝都是住在養心殿。皇帝每天早晨“請安”,要出吉祥門,乘坐兩人抬的轎子,經西二長街、出啟祥門。乾隆當了太上皇,嘉慶皇帝請安的內容便多了一項。

  清代晚期的慈禧當太后時,三度垂簾聽政,長達四十八年。她所居住的宮殿,一反祖上的規定,仍住西六宮的長春宮、儲秀宮等處。當時的皇帝光緒請安的路線也只好隨著改變。

  皇帝請安完畢,就開始早讀。早讀內容是前朝歷代皇帝的《聖訓》和《實錄》。所謂《聖訓》,是前朝皇帝告誡臣下的詔令、言辭語錄,《實錄》是歷代皇帝統治時期治國的編年大事記。

金櫃 用來存放實錄、聖訓用具

  雍正皇帝曾經説過:清聖祖康熙60餘年的治國方略,是後代韆鞦萬世都要學的,所以我就讓人以聖祖的《實錄》為經,《聖訓》為緯,按編年和分類兩種格式把這些治國方略編纂起來。

  清代皇帝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間學習先祖的聖訓,無論嚴冬酷暑,從不間斷。經過長年累月地學習和領會之後,他們再調整、制定出自己的統治策略。

清 試毒牌

  早上七點到九點半是皇帝吃早飯的時間。皇帝吃飯稱“傳膳”、“進膳”或“用膳”。清代皇室沿襲東北滿族的飲食習慣, 一天早晚兩次正餐,就是早膳和晚膳。早膳在上午八九點時進行,晚膳在下午一點到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要早一個小時。兩次正餐後,各加一頓小吃。如果臨時需要吃什麼,就隨時傳人送過來。

  按照清宮的飲膳制度--也就是膳食制度,皇帝飲食有日常膳和各種宴會之分,日常膳是由禦膳房負責,各種宴會由光祿寺和禮部精膳清吏司、宮內的禦茶膳房共同承辦。皇帝的禦茶膳房下面設官員、廚師雜工370人,禦茶房和清茶房有120多人,兩處還有太監一百五、六十人。

  禦膳的食譜每天由內務府大臣劃定,每月集成一冊。所以,在清宮檔案裏留下了大量的膳單和《膳底檔》等豐富的資料。在做禦膳時,內務府大臣還要負責監督,每道菜的配料都有規定,不許任意增減更換;膳食主次有別,不能影響主料的原味。

乾清宮家宴

  皇帝平時吃飯的地點,大多在寢宮和辦事場所。傳膳時,由禦膳房太監負責把三張膳桌拼在一起,鋪上桌單,手捧紅色漆盒的太監們排著隊進來,將各種菜肴、飯點、湯羹等迅速端上飯桌。

  皇帝就坐後,傳膳太監先查看每道飯菜中的試毒牌變色不變色,再親口嘗嘗,然後皇帝才開始吃。試毒牌是一種銀制的半寸寬三寸長的小牌子,古人認為如果飯裏有毒,牌子是會變色的。

  如果沒有旨意,任何人都不能和皇帝一起吃飯。皇帝吃的飯菜,一般是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再加火鍋、粥、湯等。

接見外國使臣處 保和殿

  除了平時的禦膳,過年、過節皇帝還要舉辦宴會。在乾清宮舉行的內廷宴是清代皇帝與他的家眷、親王、皇子等舉行的團圓家宴。皇帝為其他少數民族首領或地方大員舉辦的宴會,叫外朝宴,主要是禮儀性的,地點多在保和殿。此外,還有千叟宴等宴會。

  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是皇帝上朝理政、辦理公務的時間。皇帝處理政務一般分為日常的和特殊的兩種。一年一度的批准死刑、接見外國使臣等,是屬於日常的政務;重要的典禮像登極大典、大朝會、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都屬於特殊的政務。

  我們先看看皇帝如何處理日常政務。

膳牌(紅頭牌)

  皇帝在吃早飯時,太監會把請求召見的王公大臣們的牌子遞上來,叫做“膳牌”,由皇帝決定飯後召見誰。飯後,皇帝開始批閱大臣奏章、召見大臣議事。有時召見一個人、有時幾個人。多的時候,一天要召見四五起,每天召見的次數也不等。

  皇帝在召見大臣的時候,要詢問各方面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然後下發諭旨。清代雖然設有許多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例如議政處、內閣、軍機處等,但這些機構並沒有決定權,朝中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説了算。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勤於理政,朱批諭旨不用別人代筆。雍正皇帝批一個摺子動輒數十字甚至數百字,乾隆對臣下奏折也是“詳細覽閱,不遺一字”。勤政的皇帝,常常會批閱奏折一直到深夜。

雍正朱批

  皇帝處理政務的另一種方式是禦門聽政。這有些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上朝。清朝初期規定,皇帝逢五視朝,政務繁忙的順治、康熙皇帝幾乎是每天聽政。禦門聽政的時間多在黎明,許多重大決策,如康熙十二年討伐吳三桂叛亂的決策;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的反擊沙俄侵略中國的雅克薩戰役決策等等,都是在禦門聽政時做出的。

  自嘉慶以後,皇帝漸漸懶惰,很少勤政。咸豐之後,禦門聽政便廢棄了。同治、光緒兩朝,皇帝都是幼年繼位,皇太后垂簾聽政,處理政務便變成另一種方式了。

  清代晚期共有三次垂簾聽政:第一次是同治元年到同治十二年二月同治大婚親政為止,計十一年零兩個月。

  第二次是同治皇帝病逝,慈禧指定同治皇帝的堂弟載湉繼承皇位,就是後來的光緒。那年光緒只有四歲。兩宮皇太后又以新帝年幼的名義而再次垂簾聽政。

  第三次是光緒二十四年,因光緒實行“維新變法”,慈禧太后將光緒軟禁起來,再度出面“垂簾”,直到光緒三十四年慈禧太后病逝為止。三次垂簾歷時四十八年之久。當時清朝的權力中心,逐步轉移到慈禧手裏。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陳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