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再 上 太 空 第二集(探索?發現2006-10)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0日 16:20 來源:CCTV.com

神舟六號轉到發射架

  2005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批准了神舟六號飛行梯隊組成人員名單。緊隨其後將是針對性更強的新一輪訓練。飛船模擬器大廳就是他們一個主要的訓練場地,也是本輪訓練開始的地方。

  如今大廳裏除了模擬器,又增加了兩個橫艙,他們是將飛船的返回艙和軌道艙水平放置。這也是神舟六號新增的訓練內容。在這次任務中,航天員還要進入軌道艙操作,而在神舟五號,楊利偉只呆在返回艙中。

  橫艙訓練有個關鍵操作是開關艙門。太空中,艙門是連接軌道艙和返回艙的入口。因為某些原因,飛船在起飛前或在軌道飛行期間,會出現兩艙壓力不同,導致艙門很難打開。

  訓練時,先要給艙內加壓,與外面形成一定壓差,然後航天員反復摁動艙門上的泄壓閥,摸索將壓力減至多大時能打開艙門。

  在太空飛行時,開關艙門遠比地面操作困難,首先要把自己固定住,否則旋轉的不是艙門,而是自己。

  今天火箭振動試驗廠房為迎接航天員的到來,專門鋪上了紅地毯。

  做這次振動體驗,也是根據火箭起飛後的振動現象,讓航天員來體驗振動的強度。

  這位醫學博士,為了感受振動對身體的影響,也體驗了振動的全過程。當年她曾與航天員一起在俄羅斯進行48小時野外生存訓練,她全身包裹,但臉上還是被毒蚊子叮滿了包。很奇怪,從此,她也再沒有被蚊子咬過。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的成功,為以後的飛行提供了許多可以借鑒的經驗。楊利偉在太空的每一個細微的不適,研製人員都會想辦法將它們在地面再現,尋找解決途徑。太空飛行,人的安全是首位。

  振動體驗分三次完成,最後一次的強度最大。


上課之前的航天員

  世界航天史上,有這樣的記載,1971年6月30日,蘇聯三位宇航員乘飛船返回地球,這時返回艙發生漏氣泄壓,由於飛船設計者為節省空間,沒有為他們攜帶航天服。雖然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但裏面的三位宇航員卻窒息而死。自此,航天服被認為是航天員貼身的“生命衛士”。

  如此重要的航天服,它的製作工藝也十分複雜,工序近3000道,是製作一套最繁瑣西服的幾十倍。僅僅航天服手套就需要500多道工序。

  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飛行任務不同,航天員需要多次穿脫航天服,在軌道艙和返回艙穿梭工作,所以要求航天服穿著更方便。

  在這個車間工作的,都是畢業于服裝學院,具有高級專業技能證書的專業人員。他們製作一套航天服需要一個半月時間。

  李志已經有20多年特種服裝研製經驗,1992年開始參加航天服設計工作。航天員藍色的出征服就是他設計的。

  2003年11月,楊利偉在太空飛行時穿過的航天服在香港、澳門展出,受到明星般的禮遇,兩地特首也和它合影留念。

  按照國際航天慣例,每次載人飛行,都要設計專門的標識。航天服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縫製神舟六號任務標識。

  神舟六號發射前兩個月,為飛行梯隊6位航天員量身定制的航天服已經製作完成。

  當六位航天員來試穿服裝的時候,車間的工人特意為航天員搭了攝影棚,他們的妻子也是八年裏第一次與身穿航天服的丈夫合影。

  2005年7月12日,載有神舟六號飛船的車隊從北京航天城的飛船製造廠出發前往一個軍用機場。神舟六號發射進入倒計時。新的飛船比神舟五號增加了90多項可靠性措施,這意味著飛船有了更高的安全性。


休息時的航天員

  按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的計劃,神舟六號飛船將於2005年10月中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2F火箭發射升空。

  一場罕見的大雨過後,北京航天城開始了一次特殊的救護演練。這是解放軍總後勤部組織陸海空軍25家醫院航天員醫療營救培訓的最後一項內容。

  就在醫療救護演練的同時,與太空生存息息相關的航天食品的準備工作也到了最終階段。

  由於失重和空間運動病的影響,航天員在太空飛行時食欲將會降低。美國阿波羅飛船時代,宇航員的剩食率曾高達50%,而如今已降到15%。神舟六號飛行時間的增長,要求航天食品不僅種類和數量要增加,工藝也有更高的要求。

  飛行食譜中的50多種食品,是食品專家對每個航天員的口味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調查後精選出來的。神舟六號的飛行配餐基本是兩葷一素,大多數副食不重樣。為了保證熱量和營養,他們製作了多種口味的月餅。這一中國特色的傳統食品有不易掉渣、體積小、營養多的優點,但也因為月餅的安全性,引起關注。

  為了改變主食的單一,飛行食譜中增加了一種新的食品:香辣火腿糯米飯。文革時期白樹民曾經下放到山區中學教書,每個星期天改善伙食,食堂師傅就是做香辣糯米飯,這道美食使他至今難忘。白樹民由此受到啟發,並考慮到航天食品的特殊要求,就有了這道經過加工改良的糯米飯。它不僅在營養、味道和口感上適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再加上特殊的軟包裝確保質量,冷熱都可以食用。

  這個臂長8米的龐然大物,旋轉起來的離心力足以讓坐在其中的人呼吸困難,面部被拉扯變形。離心機訓練是航天員所有訓練中負荷最大的一項。

  飛船上升和返回時,處於超重狀態,而離心機帶來的正是這種感覺。有時你會感覺自己被推向萬丈深淵,有時你又會被壓迫得連手都抬不起來。與航天員訓練的強度比起來,遊樂場的過山車一瞬而過的驚心動魄實在不值一提。

  隨著機器高速轉動和吊艙角度的變化,人要承受千斤的壓力。航天員要在這樣的情形下保持判斷能力。

  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員,蘇聯的瓦連金娜.捷列什科娃曾用“嚴格的、殘酷的培訓”來描述她的訓練生活,而幾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的航天員更願意用科學、嚴格、艱苦來評價他們的訓練。

  9月12日,六名航天員分乘兩架 “挑戰者”號小型客機相隔10分鐘分別從北京一個軍用機場升空向西北方向飛行。他們將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飛船發射前的聯合演練。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坐在第一架飛機上,機長是富有經驗的飛行團長。

  航空地圖對於這些有著資深飛行經歷的航天員來説曾經是那麼熟悉,而現在看地圖已變成了一種化不開的情結。

  航天員到達當天,就開始了演練前的準備工作。飛船設計人員向航天員介紹了飛船內的操作裝置以及改動的內容。在此前,火箭、飛船都已進入發射場。

  這枚長征2F火箭將第六次把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它無論個頭、重量,還是系統複雜程度在中國運載火箭中堪稱第一。它可以把8噸重的飛船送入200到450公里的近地軌道。

  在此次發射任務中,火箭首次安裝了多個攝像頭,升空後,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級火箭的分離和整流罩脫落。這不僅為地面技術判斷帶來方便,壯觀的場面也會使電視觀眾大飽眼福。


模擬太空中的開艙

  對於火箭來説,安全可靠總是第一位的,特殊的備份,給火箭上了“雙保險”。但同時它的舒適程度也不容忽視,這次發射會給航天員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也許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普通百姓也有可能搭乘這樣的運載工具到太空旅行。

  發射前一個月,航天員已進入半封閉的隔離狀態。即使2003年那場“非典”疫情已過,但所有人依然要與航天員保持2米以上距離,並經過嚴格的消毒。在起飛前,航天員醫生最擔心的就是意外傷病的發生。

  (第二天早上 升國旗)

  敬禮!

  2005年9月16日,神舟六號,現在開始第一次通話性能測試。

  神舟六號明白。

  4號報告,航天員01生理信號顯示正常。完畢。

  這樣的動作,航天員在八年裏已重復了無數次。但是此時熟悉的操作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因為他們通向太空的道路已經更清晰實在了。

  01號報告,航天員02操作完畢,通話清晰可懂。

  你隨身攜帶的産品有:心電電極四個,體溫電極兩個,生理信號測試背心一個。

  這次演練主要考驗各個系統之間的協調匹配性。在三天裏,三組航天員分別做了三種模式的演練,並特別做了兩種危急情況下的演練。按照一位工作人員的説法,演練非常順利,一切都按計劃進行。

  兩年前,當楊利偉來到茫茫無際的太空看到美麗的地球時,他這樣形容:蔚藍色的地球披著淡淡的雲層,長長的海岸線在大陸和海洋間清晰可辨。一會兒白天、一會兒黑夜的地球,仿佛鑲了一道漂亮的金邊。楊利偉在飛行手冊的封面上自豪地寫道:“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

  在離發射場不遠的地方是這次任務的備份著陸場,主著陸場是相距900公里的內蒙古阿木古朗,一旦那裏的天氣不好,飛船將在這裡著陸。現在,這裡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平靜。

  2005年,是世界航天界頗為活躍的一年。美國航天飛機兩年後的重新發射,各國的探月計劃加緊實施,歐洲空間組織宣稱正在研究太陽系探索計劃,還有世界上第三位太空遊客進入國際空間站,這一切説明人類已積聚了更多觸摸太空的能力。


落日下的發射塔架

  不久,中國的航天員也將重返太空,展開一次充滿勇氣的開拓之旅。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