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探索?發現 > 正文

《紫禁城》之十 宮廷青銅(探索?發現2005-74)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1日 17:05)


周禮?考工記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僅收藏的青銅器物就有1萬多件,足見明、清兩代的君王對青銅器的迷戀一如既往。幾千年過去了,穿越歷史風雲的青銅器已經在人們的意識裏,浸染了悠遠濃重的神秘感,愈發吸引著皇宮貴族們貪婪的心。

  我們知道,在青銅時代以前,遠古的先人是用粗糙的石頭和各類動物的骨頭來打造、磨制工具的,這個時代叫新石器時代。究竟是誰先發明了青銅器,現在的人們已無從考證了,關於青銅器的最早傳説是,黃帝和蚩尤打仗的時候,蚩尤用銅作兵器,掌握了先進作戰武器的蚩尤部落,使黃帝部落一度陷於極度的被動,但是這些實物的資料還沒有很好地被發現。據史料記載,大禹治水完了以後,也做鼎,黃帝戰勝蚩尤以後也做鼎,這些鼎經過考證研究應該是銅制的鼎,但這些實物還沒有發現。

  中國古史所記“夏鑄九鼎”的傳説,大概是今天的我們所能找到的關於青銅器的最早文字記載。而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青銅器來看,它們的鑄造工藝水平已經脫離最原始的狀態,這説明中國在夏代以前就已經開始了最初的青銅製造了。青銅器隨著早期國家的確立而出現,註定了後人又往往把它看成為王權的象徵。


鼎就是今天的大鍋

  青銅器真正為王室青睞,應該是在二里頭文化以後,即商代青銅器時期。商代自盤庚遷殷以後,國力漸強,特別是在武丁時期達到頂峰。為了適應神權統治,需要進行大量繁複的祭祀活動,因此青銅器鑄造工藝有了長足進步,體積厚重,紋飾神秘莊重的青銅器大量涌現,形成了青銅文化最繁榮的時期。

  商代前期的宮廷裏,青銅器作為食器的種類逐漸增多,如簋,相當於現在的大碗,是盛飯的器具。一般有1、2斤重,半尺多高,怎麼能拿得動?正是這些器物的古書記載告訴後人,古人宴饗的時候是席地而坐的,主人和賓客都用手取簋中的食物來吃。

  鼎、簋主要就是煮魚肉,或者盛魚肉,或者裝飯盛飯用的,所以器物上的這種裝飾和它的用途都是統一的。

  鼎就是今天的大鍋,是古代君王祭天敬祖的禮器,後來成了統治權力的象徵,夏、商、周王朝更替,都用奪得前王朝的鼎,作為新王朝建立的標誌。商周時代的貴族們是把肉食和糧食作為主食的,所以鼎和簋在食器裏是最重要的兩類。


宮廷盛水的器具

  《周禮》規定,天子九鼎八簋、諸侯與王朝卿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在《周禮》中為何制定如此嚴格的規定呢?專家介紹説,庶民奴隸是無權使用、也不能染指的,就是在貴族內部,他們也還分層次、等級,天子如何,諸侯怎麼樣,大夫怎麼樣,最小的貴族又怎麼樣使用等,他們在古文獻裏面都有一定的規定。所以現在你通過考古發現,根據墓葬裏隨葬的情況,你就可以知道墓主人的等級、身份。

  隨著青銅器製作技術的發展,青銅製品的應用範圍也逐漸深入到皇室生活,一些精緻小巧的器件應運而生。考古學家從出土的酒器中發現,周朝的酒器比商朝少,商代常見的爵、斛等在西周早期還算多,但到了西周中期竟一起消失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專家認為,西周時期,由於接受了商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天子對臣子們的忠告,就是不能隨便飲酒。丁先生介紹説,商代青銅器中酒器的數量是非常大的,這與商人在祭祀或宴餉中喜歡飲酒的習慣是有關係的,西周建國以後,統治者為了吸取商亡國的教訓,對飲酒制定了種種限制,所以這個時期酒器的數量明顯減少了,到了西周中期以後許多酒器的種類逐漸消失了。

  除了發達的禮器和兵器,此時的樂器更是贏得宮廷內外官宦們的欣賞喜愛。古代相當普遍的一種打擊樂器是磬。根據它的形制的不同和大小差異,磬敲打出來的聲音音質各異,目前發現的最大的磬,足有幾百斤重。

  鐘是一種祭祀或宴饗時用的樂器。鐘與磬是宮廷中最常用的兩種打擊樂器。隨著社會生産的發展,人們製作青銅器的水平也日漸精細、先進。據説在戰國時,人們便開始用青銅製作度量衡,一種叫“權”的青銅器,是秦代開始使用的一種秤砣,在它的上面,刻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詔書,是當時國家頒布的全國通用的稱重標準。


古幣

  大量考古發現顯示,古時候最早使用的貨幣很可能是貝,而用青銅製作的布幣、刀幣、圓錢等,則是戰國時候才開始出現。這説明那個時候的青銅還屬於一種相當稀有和難得的金屬材料。“物以稀為貴”,正是由於它的稀有和難得,人們才會選擇用青銅來鑄造貨幣。當然,具備機構或個人身份標誌的各類公私重要印章,也用青銅這種貴重的材質來製造。而當時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已經高明到製作戰車上的一個極其微小的零部件。

  那個時代,由於青銅器材料稀有,所以一般只有貴族用得起。讓人們始終好奇的是這些青銅器是如何被鍛造成形態各異的物品的,儘管青銅器已經廣泛應用於人們的生活中,但是很多人是不知道它的化學成分的。古人把這種金黃色的銅叫做金,為什麼又稱青銅器呢?有的學者認為,可能由於銅器埋藏在地下數千年,時間久了,表面就起了氧化作用,經氧化而産生的顏色是很漂亮的青色或?色斑,考古學家就把這表面呈青綠色的銅器叫做青銅器了。

  在戰國時代的著作《周禮?考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用不同的配方,就可以鑄造出不同的器物,比如鑄造常用的鼎、鬲等食器,用六分銅加一分錫就可以了;如果鑄造堅硬的工具,或戰爭用的刀、劍、戈、戟之類的兵器,用三分或四分銅,加一分錫就能達到非常堅硬的程度,也就可以在戰場上發揮威力了。《周禮?考工記》關於青銅器合金的記載是古文獻中流傳下來的重要資料,據考證是齊國鑄造工業的一個記錄。

  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階級力量的對比,在青銅鑄造業上也有深刻的反映,商、周時代鑄造銅器者主要是王室王臣,而這時王室王臣鑄器大減,各諸侯國則普遍鑄造銅器。進入春秋戰國則是貴族社會的大變革時代,這時由於商周時代禮樂制度的衰落,青銅制的禮樂器逐漸被青銅日常生活用器所代替,而青銅一貫以來為皇室及貴族達官所用、尊貴和奢侈品的地位不曾動搖過。


古代相當普遍的一種打擊樂器-磬

  蓮鶴方壺于鄭國大墓出土,為春秋時鑄銅工藝的傑出作品。專家介紹説,河南省新鄭有個農民在家裏打水井,結果發現了一坐古墓。古墓中發現了100多件青銅器物,很多都是大件器物,其中出土了一對方壺,一件現在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另外一件就保存在河南省博物館,兩件是同時出土的,就跟孿生兄弟一樣,大小和形象基本上都是一致的,立鶴方壺引人注目,通高118厘米。

  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金文,金文研究在我國有久遠的研究歷史。中國青銅器的發展始終和銘文聯絡在一起的,可以説中國青銅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青銅文化的一大特徵就是青銅器上的銘文。

  有的銘文,反映了奴隸主行孝的思想,比如“角”上有“父已”兩個字,意思是為紀念父親已而鑄的角。

  商代“古亞簋”銘文的意思是:“王賞給古亞貝”,貝是當時使用的貨幣。西周的“耳尊”銘文是“耳的主子賜給耳十家臣”,臣是奴隸,十家臣,就是十家奴隸。


古人用青銅製作的度量衡-權

  西周“格伯殷”,銘文是“格伯用四匹馬與生換三十田土地。”一田是一百畝。雙方把契約鑄在銅器上面,表示永遠不得反悔。西周“師酉殷”銘文是“天子冊命師酉”繼承祖先的官職,讓師酉管理邑人,虎臣、西門夷等。

  商、周對青銅器的製作和使用有嚴格的規定,然而,一隻“魯伯厚父?盤”上的銘文表明盤是陪送女兒出嫁的器物,説明春秋戰國時候的禮制已不像商、周時候那麼嚴格了。

  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著古代帝王生活和起居的諸多事宜,今天我們在這些銘文上考察到了許多珍貴的史料。這些銅器銘文集中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天命觀”、“德治”、和“孝” 的思想意識。西周的毛公鼎497個字,內容與《尚書?文侯之命》相似,現在陳列在台灣故宮博物院裏。

  專家介紹説,最長的一件銅器銘文是現在保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它的銘文內容是497個字,是目前所見銅器銘文最長的一篇。因為這個銅器上的銘文內容代表古人的真跡,可以説是我們今天研究古史的第一手資料。毛公鼎,現在就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它一共是497個字,它銘文內容很豐富的,也是天子對於大臣們的一些要求,一些忠告還有一些賞賜等等這方面的內容。


龜魚方盤是戰國時期的絕好作品

  兩個被分別命名為“酗亞方尊”和“冊方鉀”的青銅器,都是商朝的酒具,也是現在發現的青銅器中酒具的極品。這兩件器物製作精良,氣魄雄渾,即使與今天的工藝美術水平相比也毫不遜色。

  早期青銅器莊重典雅的形制,獰厲威嚴的文飾,深得帝王之心。每有隆重的大會、儀式,必定將帶有象徵意義的青銅器物陳設于廳堂、廣場之上。商、周是青銅器的鼎盛時期,鑒賞家們之所以最重視這個時期的器物,是因為它凝重古樸,紋飾多為奇禽異獸,如夔龍、夔鳳,以及貪如惡狼的饕餮,具有濃厚的原始風味。

  據專家介紹,夔,傳説的一種動物,説夔張著口,卷著尾,頭上一個犄角,下面一條腿,實際就是古人幻想出來的一種動物,現在我們把饕餮紋一般通俗化的解説叫做獸面紋,因為它像野獸的顏面。現在中外學者研究這種饕餮的著作很多,學者們互相都有探索有所爭議,大家看法不一樣。

  對於青銅來説,任何形式的裝飾都有它的特殊意義。古代君王不僅僅是只會享樂的貴族,他們更有著驚人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從器形的風格到文飾的工整,他們似乎是天生的鑒賞家。從文飾上看,商代和西周的動物花紋中,佔主要地位的是獸面紋和夔文,這種變化與至高無上的君權神授思想不無聯絡,同時這也是社會發展、工藝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


青銅簋

  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萬多件青銅器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造型奇怪的器物,像一個器皿是個受了刖刑的奴隸。在古代中國,刖刑僅次於殺頭,為了防止奴才、下人逃跑,把他的左腿砍掉了,叫他永世為自己看門。這件器物反映了奴隸制的殘酷,怕是當時用來警示臣子下人的。

  “龜魚方盤”是戰國時期的作品,盤內龜、魚、蛙等水生動物的浮雕,似在水波裏游動,盤外有各種幾何形紋飾和浮雕的獸。此盤紋飾精美,構思奇巧,體現青銅器製作的精密水平。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是故宮博物院的又一件珍品。一般而言,古代的藝術作品都崇尚抽象、寫意,而“晏樂漁獵攻戰圖壺”則別具一格,比較寫實。上面雕刻的宴樂、舞蹈、狩獵、攻戰、採桑等紋飾,反映了戰國時期貴族的社會生活。直到今天,古代工匠留下的這一份份珍貴的文化遺産,依然讓歷史學家和藝術家們嘆為觀止。

  專家徐啟憲認為,這件戰國時期的作品是難得的藝術珍品,上面雕刻了各種圖紋,其中有宴會的內容,有舞蹈,有戰場攻佔的場面,還有採桑木的場面,它把宴會、打仗、從事生産的場面都集中到這一壺的圖裏面去了。作品反映了戰國時期的貴族社會生活,反映了當時工匠們雕刻藝術的精美,也反映了當時築造工藝的發達。它不僅是一個歷史的畫面、歷史的文物、一件藝術品,而且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古代藝術的一件很好的佐證。

  進入戰國晚期,由於煉鐵和燒瓷技術的發明,鐵器和瓷器開始出現,到西漢時期,青銅器物已經逐漸從人們的生産、生活領域全面退場。然而,這些青銅器物卻跨越了歷史,直至今天,青銅的光輝依然耀眼而奪目,折射出華夏文明超人的智慧和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成就。

  自秦漢至明清,2000餘年朝代更迭,由於人類發明和創造力的更新與進步,各種各樣的器物如玉器、漆器以及古代名畫都開始步入禮壇,豐富了封建帝王的禮祭形式,而青銅器始終是一種永恒的存在,在不同材質的器物中被擺放在至高無上的中心地位。

  故宮所藏的青銅器以品種繁多、製作精美而著稱。青銅器藝術源遠流長,匠師們的精湛技藝,在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青銅器上洋溢令人陶醉的光輝,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


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金文

  紫禁城內的青銅藝術品,不愧是世界文化遺産絢爛奪目的一頁。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