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探索?發現 > 正文

《紫禁城》之九 玉苑珍寶(探索?發現2005-73)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1日 17:03)


“金甌永固”金盃是具有皇家權威的象徵物

  乾隆皇帝風光無限,號稱“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在乾隆80大壽來臨之時,他要大辦慶典,世界各國使臣紛紛來京納禮朝貢。為了顯示皇朝的尊貴和富足,乾隆決意打造一套比前朝更大的金編鐘作為大壽慶典之用。

  這套皇宮禦制的金編鐘瑞復為紐,兩條蟠龍躍然其間,波濤雲海環繞金鐘,彰顯帝王之尊。令人稱奇的是,一般銅編鐘是以大小不一來定音不同,而這套黃金編鐘是靠薄厚不同來定音的,當屬稀世之寶。在乾隆皇帝的萬壽大典上,這套金編鐘就被放置在太和殿上,編鐘反映了清朝“康乾盛世”的國力強盛。

  説故宮是個巨大的珍寶館並不誇張,比如紫檀木嵌寶盒,它是將金、玉、美石、螺鈿、玻璃等多種材料鑲嵌于硬木器物上,這種工藝叫百寶嵌,清代的百寶嵌常將許多珍貴材料用於一件器物上,極盡奢華繁美之能事。


《大禹治水》大玉山局部

  珍寶館內的各種製品,不僅原料貴重、稀有,而且製作極其精美、考究。幾百年的歲月侵蝕依舊消磨不掉它們的熠熠光彩,耀眼奪目。皇宮裏的寶物大部分是大臣們進獻的,而在明朝萬曆年間,宮裏購買珍珠寶石的費用,相當國家收入的三分之一,皇宮喜好奢華可見一斑。

  乾隆帝為存放他母親??崇慶皇太后生前梳落的頭髮,不惜耗金3000余兩,詔令內務府承造了一座形制精美的金髮塔。塔中供奉無量壽佛,塔內存放盛發金匣。皇太后的金髮塔現存有兩座,做工一流。徐啟憲介紹説,我們知道乾隆是個孝子,對母親非常孝順,乾隆42年他母親去世,為了懷念和悼念他母親,把他母親生前梳頭留下來的頭髮供奉起來,要做一個金髮塔。金髮塔共用黃金3000多兩,乾隆要求金髮塔第一要有它的重量和氣魄,第二要和喇嘛教的金塔要一樣。

  乾隆王朝六十年,雖然表面上富足強盛,但暗中早已危機四伏。鼎盛過後,大清王朝開始走下坡路。乾隆駕崩之後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光緒等幾朝皇帝,可以説一代不如一代 ,腐朽的大清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光緒大婚圖》記錄了光緒帝的皇宮婚禮,而這是清王朝覆沒前夕的一次大婚禮,當時,中法戰爭、中日朝鮮之爭剛剛結束,水旱蟲災地震接踵而來,百姓災難重重,而婚禮耗用白銀550萬兩。


白玉“桐陰侍女圖”

  婚禮上文武百官、外國使臣向皇太后、皇帝上表祝賀。從納彩禮到大徵、冊立,婚慶大典足足折騰了40天,大婚典禮花費銀圓數十萬兩,排場一應俱全,金編鐘也最後一次在宮中敲響。

  婚禮上用的合巹杯,是明代陸子岡碾制的,杯把上雕刻的是鳳,杯的正面有兩條蛟龍盤繞。陸子岡是明代的碾玉妙手,名氣極大,他碾制的一件青玉山水人物紋方盒上,刻有兩句詩:桃江含宿雨,柳綠帶朝煙。歷史上流傳過許多關於他的故事。傳説陸子岡的死是因為他琢制一件玉器時,在龍口刻有“子岡”款,以犯上罪處死,因此有人説:“子岡死,技不傳。”

  故宮博物院存有的古代玉器大約有3萬多件,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古代玉器的集大成所在。專家張廣文介紹説,這部分玉器中,大部分是屬於清代宮廷的遺傳,還有一部分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以後由各地徵集到的。故宮博物院清宮的遺存數量很大,質量也很高,其中有宮廷收藏的古代玉器,也有清宮組織製作的玉器,收藏的古代玉器中有很多都是絕世珍品。

  在眾多的藝術珍品中,中國古代玉器是值得一提的。被譽為華夏第一塊奠基石的玉器的起源可以上溯到距今10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時期,所以玉器有著萬年的歷史,可謂博大精深。這些久藏深宮的玉器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徐啟憲介紹説,我們從博物院看到的玉器不僅有祭祀品,還有用品、陳設品,從故宮玉藏可以看出玉器的發展,是中國玉器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


皇宮禦制的金編鐘中的一個

  張廣文認為,中國古代的玉器包括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新石器時代有很多的玉器都是因了巫師過渡的,是巫師這樣的聯絡人和神之間的一種器物;第二個就是和帝王關係密切,帝王非常重視用玉,不僅玉璽十分重要,皇帝也佩戴玉器;作為玉文化另外的一個方面,和一般的老百姓的服飾、官吏都有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用玉來比較人的道德,孔子與玉比德這樣的説法流傳廣泛。

  古時候,“君子比德于玉”,佩帶玉器不僅是一種裝飾,而且是有道德的一種表現,但一些玉器的具體用途尚未考證出來,今天人們也不能説出它們的具體功用。那麼在古代中國這些玉器的用途究竟是什麼呢?徐啟憲認為,從現在考古資料的發掘來看,它的公務當時來看主要是裝飾,女的男的都有裝飾品,它是項鏈呀,手鐲呀,戴頭飾的,這種胸前都帶有這種裝飾品。到春秋戰國以後,玉器不僅是裝飾品,也是代表權勢的一種飾物,而且把玉作為高尚道德的一種標誌和代表,所以凡是帝王之家,達官貴人,它家庭的佩戴和死後的隨葬都有大批玉器。

  元代為適應對外貿易的需要,在玉器的工藝美術上有許多新的創造,明顯區別以往的玉器製作工藝,可以説是一大飛躍,比如故宮館藏的白玉雙耳禮樂杯,就是元代一件上好的珍品。元代玉器細膩精美,光澤和造型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

  “桐蔭仕女圖”為俏色玉圓雕作品,整塊玉石從中心取走了一件碗坯,蘇州工匠將餘下的材料琢成了一件具有江南庭園景色的器物。乾隆帝將這件玉器與春秋時修的和氏璧相媲美。“桐蔭仕女圖”圓門內外有茂密的蕉葉和玲瓏的假山,兩扇半月形扉門半掩半開,門內外各立一白衣少女,透過門縫相互窺望。難怪乾隆帝將這件作品和春秋和氏璧相提並論,這件玉雕充滿了濃濃的情意,據説是依據一幅油畫製作的,可惜這幅畫的作者已不為人所知了。

  張廣文介紹説, 大致上製作在乾隆的三十七年,這個玉雕是先有的油畫,然後根據這個油畫有設計做的這些玉山,因此這個山的名稱也根據圖畫而來,這個作品比較起來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是玉才,這個玉是上等的白玉鐘,玉材是最好的。它的設計和油畫比較起來有些改變,另外就是這個作品上面有乾隆的禦題詩。


會昌九老圖玉山

  故宮藏品“秋山行旅圖”玉山,利用天然的青黃色,琢成了壯觀的山林秋景。

  “會昌九老圖”玉山,是以雕琢內容而得名的巨型立雕。取材于唐會昌五年,詩人白居易等9位70歲上下的文人士大夫,在河南香山聚會宴遊的故事。張廣文介紹説,會昌九老圖玉山是清代宮廷的一件大型的玉陳設,會昌九老的典故,就是在唐代的會昌五年,白居易等9位老人在香山地區進行了一個聚會,人們稱香山九老。乾隆年間,乾隆的母親做壽的時候也在香山那個地方,當時有三組老人,10年以後又進行了一次。根據這些活動大臣們寫了很多的詩句,乾隆根據一個大臣寫的詩句,賞賜了這個大臣一張畫,又根據這幅作品進行了修改,按照這個圖做的玉山。玉山的製作是先做出模樣來,然後把材料和模樣發回揚州,在揚州做出成品以後再運回宮廷。

  選料造型,歷來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正如古人所説,雖然荊山有璞,如果沒有楚人卞和,也不能出和氏璧。這説明了古代工匠對於玉的雕刻駕馭技術已經達到了十分嫻熟的程度。

  清代的皇帝對玉器都非常重視,尤其是乾隆特別的喜愛和重視玉器,一方面組織了玉器的設計和製作,另外一方面在玉器的使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故宮裏陳列著許多刻有大象形象的珍寶。大象歷來受君王喜愛,在唐朝,宮廷裏馴養了許多會表演的舞象,在清代皇帝早朝的時候,天安門、午門前,都有大象左右排列,這樣排列給人一種四平八穩的感覺,也預示著一種力量。


乾隆的萬壽大典

  還有一種盆景,是將金、玉、寶石,玻璃等多種材料壘砌製作的,反映了當時一部分人的審美趣味,這些盆景都有吉祥富貴的名字,比如福祿壽、鶴鹿同春,蓬萊仙境等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色的工匠利用翡翠表面的天然黃色,琢磨成一幅意趣橫生的山間秋色,使人聯想起漢武帝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金甌永固”杯鑲嵌著珠寶,是一件具有皇家權威的象徵物。“金甌永固”顧名思義就是疆土永遠鞏固的意思,用它來祈祝美好,是清代皇帝珍貴的祖傳寶物。

  清代皇帝于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子時,在養心殿東暖閣明窗小屋內舉行開筆儀式,屆時,案上必定設置金甌永固杯,一杯中注屠蘇酒。子時一到,皇帝提筆書寫吉祥之句,寫出後挂在東暖閣,並賞賜給妃嬪、大臣。妃嬪、大臣們視這些字為吉祥之物,鄭重地挂在自己的住處。


青墳山水人物紋方盒

  專家介紹説,開筆就是這一年的寫字的第一筆,開筆儀式在養心殿東暖閣明窗小屋內舉行,在這個時候,書桌上要擺上文房四寶,擺上蠟燭,那蠟燭臺上寫著玉燭長條,皇帝拿吐訴酒吐到地下,祈求上天保祐一年的五穀豐登,國富民強,隨後皇帝拿起文房四寶磨上墨,寫上國家強盛、國泰民安這樣的話。

  這3件巨型玉雕中,“丹臺春曉”重1500多公斤,“青玉雲龍玉甕”重2500多公斤,而“大禹治水圖”玉山重5000公斤以上。

  故宮陳列的我國現存的一件最大的玉器就是“大禹治水圖”,它也是在故宮保存最完好的一件玉陳設。這個大型玉作展示給人們的是層巒疊嶂,古木參天,瀑布急涌,洞穴深秘,而大禹帶領民工,在險峻的懸崖峭壁上,錘岩打石,開山引水,玉山上勞作的人物刻畫得生動逼真。

  夏禹是久傳民間的聖王,大禹治水是數千年來人們廣為傳頌的偉大功績,所以歷代先王都以堯舜禹為榜樣來標榜自己的千功偉業。乾隆帝為標榜自己傚法先王,將古代名畫《大禹治水圖》雕刻在巨石之上,以博千古之名。

  在古代採鑿玉石是極其艱苦的,整個玉山是從新疆運到北京打坯,又運到揚州雕琢,最後再運回北京,陳設于紫禁城樂壽堂,至少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今天在模糊的玉器表面上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製造年代,據説製作“大禹治水”的過程是十分艱難的,用工、用時、用資均以萬計,是迄今為止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玉器。


唐代玉碗

  幽禁的紫禁城薈萃天下的珍奇至寶,可以想象的是這些外形精美的玉器在往昔歲月裏曾給皇室帶來了數不清的歡歌笑語,而人們透過靈光寶氣的背後感到的是歲月的滄桑,那些曾經為民族打下深深烙印的華夏文明和綿亙千古的絕唱。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