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探索?發現 > 正文

《紫禁城》之四 帝後生活(探索?發現2005-68)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5日 18:10)


雍正皇帝像

  幾百年來,一道高大寬厚的城墻,矗立在皇宮與外界之間。一道道紅色宮墻的切割與包圍下,紫禁城皇宮內,有了8700間宮室。在這數目眾多的宮室中,哪一座是皇帝的呢?皇帝的宮室裏又是怎樣的陳設呢?

  這金扉重檐的九間大殿乾清宮,康熙和他之前的皇帝生前在這裡居住,死後在這裡停靈。乾清宮正殿兩側的東暖閣、西暖閣分別是皇帝的書房和臥室。雍正皇帝繼位後,將寢宮搬到了養心殿。養心殿就成為雍正之後的歷代清朝皇帝的寢宮。

  順治帝死後,同樣是在乾清宮停靈。康熙仍然沿襲祖制,乾清宮依舊是皇帝的寢宮。而雍正帝卻在康熙死後,將寢宮搬到了養心殿,這其中,是否有什麼隱情呢?

  康熙皇帝生前兩次廢黜皇太子。乃至雍正繼位後,引起很多紛爭。雍正帝就格外希望自己的住所要隱蔽。養心殿在乾清宮的西側,地處深宮禁地,建築佈局不同於乾清宮,比較緊湊、方便。養心殿的前殿可以辦公,後殿可以居住,而從前殿到後殿,不需要走出宮殿,只需要穿過設在殿內的一個通道。而且,養心殿院套院,幾重門,幾道院,層層守衛,更加安全。

  現在的養心殿裏是光緒時候的原狀陳設。皇帝在前殿辦理庶政,召對引見。穿過甬道,就進入了後殿??寢宮。這是皇帝的臥室,皇后、妃嬪等人只有在皇帝召幸時方可入內。皇帝的龍床,一在西梢間,一在東梢間。龍床上挂滿了裝有香料的荷包和香囊。清朝康熙皇帝的皇后、妃、嬪等最多,有五十五位。乾隆帝有四十一位。光緒帝最少,一後二妃。


雍正在康熙死後將寢宮搬到了養心殿

  這是緊靠皇帝臥室的耳房和圍房。東耳房體順堂是皇后被召見來侍寢前的臨時住處,西耳房燕禧堂是皇貴妃侍寢時的臨時住處。她們平時都住在東西六宮中自己的宮室內。圍房是等級更低的妃嬪們侍寢前的值房。傳雲皇帝召幸妃嬪,由太監馱入寢宮,純屬無稽之談。

  東西六宮的街名有“百子”,“千嬰”,“麟趾”,“螽(中)斯”。螽斯是一種昆蟲,産子多。古時候以螽斯比喻子孫眾多。其它街名的含義也同樣表示子孫很多。

  養心殿是皇帝的寢宮,但是皇帝大婚時,不住在這裡。坤寧宮東暖閣是皇帝大婚時只住幾天的洞房。清代皇帝結婚稱作“大婚”。

  從這卷當時的宮廷畫家畫的《光緒大婚圖》,可以看到清皇帝大婚禮儀的全過程。光緒皇帝秉承慈禧皇太后懿旨,冊立葉赫那拉氏為皇后。葉赫那拉氏的父親是慈禧的胞弟,這門婚事是親上加親。冊立,奉迎禮極為隆重。那一天,全國上下,人人都須穿紅著綠,家家都須張燈結綵。文武百官,外國使臣向皇太后、皇帝上表祝賀。天安門上,奉詔官將詔書置於寶匣內,從城樓上徐徐放下,由禮部司官在城下跪拜接受。然後刻板刷印,頒行天下。皇帝大婚時,迎親的儀仗隊伍中有金八件。金瓶、金盆、金壺、金盒、金提爐。這金八件沒有實際用途,只是禮儀上的需要,一種炫耀榮華寶貴的擺設。這是清王朝覆沒前夕的一次大婚禮,當時,中法越南之戰、中日朝鮮之爭剛剛結束,水旱、蟲災、地震接踵而來,百姓災難重重。婚禮耗用白銀五百五十萬兩。

  有一個場景是《光緒大婚圖》中所沒有的,那就是大婚洞房裏舉行的“合巹(井)禮”。合巹宴上,帝、後對飲交懷酒。交杯時,有結發侍衛夫婦在宮外唱《交祝歌》。當晚,還要吃長壽面,象徵帝後“福壽綿綿”。

  光緒大婚時的洞房就設在坤寧宮東暖閣裏。洞房內靠北墻的喜床上,懸挂著龍鳳雙喜百子圖床幔,象徵“多福多壽多男子”。


雍正帝收藏的西洋眼鏡

  然而,事與願違,光緒帝結婚後九年,被囚于瀛臺,又過了十年,含恨死去,他不喜歡自己的妻子,他們沒有生兒育女,為皇室繁衍後代。他的妻子,孝定景皇后,當了清王朝最後一個皇太后??隆裕皇太后,享年46歲。

  在清朝稱皇帝吃飯為“傳膳”、“用膳”或“進膳”。早膳通常在早7點左右,晚膳在中午12點到午後兩點之間,晚6點還會進一次晚點小吃,因為這一餐一般要喝酒,所以也叫“酒膳”。他們用膳的地點不固定,大多在皇帝的寢宮和他經常活動的地方。屆時,由太監迅速按規章布好膳桌,送上膳食。

  那麼,帝後們每天都吃些什麼呢?帝後們吃飯的菜單,被稱為“膳單”。從大批皇宮的“膳單”上,可以看到宮廷菜極其講究、豐富多樣,原料都是上等的燕窩、魚翅、熊掌等。一桌膳食有幾十品。

  帝後們每日的膳食,不僅講究花樣多,還講究一定的搭配比例。比如皇帝的飯菜比例是:盤肉22斤,雞5隻,鴨3隻,各種青菜十幾斤,各種蘿蔔60個等等。

  菜盤裏的銀牌,用來檢驗飯菜裏有沒有毒。他們使用的餐具都非常講究。清順治帝在談到他的妻子孝獻皇后時説,餐桌上若有一樣不是金的,她便不高興。帝後都是獨自用膳。吃不完的,賞給宮女、太監。

  帝後們在膳食後,通常都要吃幹鮮水果。盛産于兩廣、福建等地的鮮荔枝,就是珍貴的土貢。土貢,就是指進貢的土特産品。


鮮荔枝是當時珍貴的土貢

  鮮荔枝貢進入宮,要立即呈報皇帝,同時有人數數,記帳,總數多少,每日摘下多少,脫落或爛掉的多少等等,都記載得非常詳細準確。一般來説,皇帝每天也就吃三四個,賞賜貴妃、嬪妃一兩個,賞給皇太子、公主、親王等每人一個、這些都一一登記入薄。

  這就是皇帝的朝服。朝服上除了必不可少的龍,還有四十三條,十二章紋飾。這十二章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儀)、藻、火、米粉、黼(斧)、黻(福)。天子之服十二種圖案都全,諸侯之服用龍以下八種圖案。而平民穿衣,則不準有文飾,被稱為白衣,所以後來稱庶民為白丁。

  這幾件龍袍怎麼這麼小呢?清代出了幾個小皇帝,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宣統,年齡在三歲、四歲和六歲、八歲不等,有小龍袍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是小皇帝的虎頭鞋。皇帝穿的朝靴。後、妃穿的高底鞋,有元寶底,花盆底。 從鞋的大小,可以想見滿族婦女是不裹腳的。

  清光緒帝的便帽,也是用珍珠、珊瑚珠穿成的。清末皇后的朝冠,上面鑲有東珠82顆、珍珠522顆,貓眼石8塊、十個金鳳以及金、玉、珊瑚、寶石等綴飾。

  清代帝後大臣佩帶朝珠,朝珠是由佛珠衍化而來的,也是108顆。清代文官五品,武宮四品以上者,可以配挂朝珠,稱文五、武四。朝珠也是顯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之一。皇帝隨身還會帶一些雜物,比如吃食刀、耳挖子、牙籤、香囊、荷包等等。


禦花園的石子路圖案非常精美

  那時的元旦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這一天,皇帝要去辭舊迎新。元旦這天,皇帝會乘四人轎到欽安殿拜真武大帝;乘十六人轎至奉先殿祭祖;乘大禮轎到長安左門外“堂子”祭祀;乘十六人轎至太和殿升座。

  在清代,帝、後、妃、嬪在什麼場合坐什麼轎子有嚴格的規章制度,既講排場,又有等級。

  這是宮裏的馬車。看到它,使人聯想起庚子之變慈禧出逃西安的情景。

  清末,紫禁城裏出現了西式馬車,據説末代皇帝溥儀乘坐過。

  這座宮殿的門檻,怎麼被鋸下後放置在大門後面的漢白玉石座上呢?原來遜帝溥儀在宮中居住的時候,已經有了自行車。他讓內務府採購了各種牌號的自行車,英國的、德國的、法國的,不下數十輛之多。這是他的妻子婉容騎過的一輛。

  溥儀和婉容對這些新車倍加喜愛,還專門在禦花園內東南角的絳雪軒裏設了個車庫,並由兩個小太監專門看管。他倆也經常在宮裏騎著自行車玩。可這宮裏的門太多,每過一道門檻,都要下來,搬著車過去,實在太麻煩了。於是溥儀傳下旨意,讓太監們把那些礙事的門檻都鋸了。


皇帝大婚

  或許正是因為宮裏生活的嚴謹沉悶,即使皇帝們只在紫禁城裏呆很短的時間,也要忙裏偷閒,想法子找樂。有的皇帝喜歡西洋鐘錶,有的皇帝喜看螞蟻上樹,有的皇帝喜愛古玩珍寶。

  有的皇帝還樂得喬裝改扮。這幅畫中的佛,就是乾隆皇帝裝扮成佛後,叫畫家給他畫的佛裝像。

  這像中卷髮人,不是某位洋人,而是雍正皇帝。

  雍正帝還喜歡收藏西洋眼鏡,他曾將一些西洋眼鏡賞給工程處,讓他們用於勞動保護。

  這是同治帝玩的蛐蛐罐。

  隨著歲月的推移,光緒帝已經能看上小電影了。


光緒帝的便帽

  這幾幅畫反映了滿族后妃對漢族服飾的興趣。

  慈禧曾説:“只要我活著,總不許學外國”,可是她既喜歡用洋貨,又愛照相。這張相片中的觀音菩薩正是慈禧裝扮的。左側站著的是太監李蓮英。

  在紫禁城裏還有一處寧靜清幽的地方,供帝後嬪妃日常遊賞玩,這就是始建於公元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的禦花園。禦花園面積不大,東西寬130余米,南北長90米。在紫禁城龐大肅穆的宮殿建築群中,小小的綠色花園,給皇宮帶來一些春意。春雨、冬雪,更讓這裡別具魅力。

  這樣的美景僅僅是供帝後賞玩的,那些總是跟在帝、後、嬪、妃身後服務的太監,即使陪同著來到禦花園,也是絕不敢抬頭觀賞的。

  清宮太監孫月廷:“那是給皇帝貴妃看的,咱們看不見,咱也就是跟在他們屁股後頭走走。”

  據説明朝的太監最多,有一萬人左右。清乾隆五十八年有2605人,光緒末年有兩千人左右。


皇帝的朝服

  禦花園的花石子路非常精妙,在供人們走路的同時,還在講述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石子路怎麼會講故事呢?禦花園的石子路,用顏色不同的小石頭子鑲嵌了九百多幅圖案。內容有花鳥蟲草、七珍八寶、及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等等。

  順著石子路往西走,會看到一座臺子,這裡是幹什麼的呢?禦花園裏曾經飼養有動物,這是座鹿臺,是觀鹿用的,鹿台下面是鹿圈。順著石子路再往東拐,在禦花園裏,還有一個藻堂,據説,這裡是藏書的地方。

  這是供皇帝吟詩對句的絳雪軒。絳雪軒呈凸字形。和它相對應的是座呈“凹”字形的樓閣,“養性齋”。這兩座樓閣,一凸一凹之間,暗示了陰陽五行中的進退、曲折。但事實上,皇帝們很少來這裡,所以,養性齋,並不出名,直到有一位皇帝在這裡學習英語。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主任苑洪琪:“這位學英語的皇帝就是退了位的溥儀。當時溥儀跟牛津大學畢業的莊士敦在這兒學英語。溥儀學英語既不背單詞,也不背句式,更不學二十六個字母,他是把老師説的英語用漢字的形式寫到小褶子上。現在故宮裏頭還保留著當時溥儀學習的這種用具。”

  出後三宮坤寧門,在石子路上緩步行進,會看到一對鎦金麒麟,像威武的衛士看守著天一門。過了天一門,便是欽安殿了。皇帝到欽安殿去的時候,設置在禦路正中的銅鼎,香煙繚繞。

  欽安殿,是紫禁城內最後一座宮殿,建於明代。大殿正中是道教供奉的玄武大帝。欽安殿,是一座道教廟宇。


后妃穿的高底鞋

  紫禁城裏的宮廷花園,除了禦花園、乾隆花園,還有外西路慈寧宮南邊的慈寧宮花園。這座花園比禦花園小,佔地6800多平方米,很多人把它叫做“寡婦園”。這是為什麼呢?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陸彥貞:“這裡是專供太皇太后和皇太妃等休息的場所。她們在當朝皇帝去世以後就由內廷的東西六宮,搬到這裡來了。整天也無所事事,專門就是燒香唸佛 以求來世。”

  后妃們在當朝皇帝死後,都要由東西六宮遷到慈寧宮,過著孀居而少有天倫之樂的生活。也難怪這專供她們休憩的慈寧宮花園被稱為“寡婦園”了。

  平日裏的紫禁城總是顯得肅穆莊嚴,宮裏的生活嚴禁刻板。只有到唱戲的時候,宮裏才會平添一些熱鬧。看戲,也是帝後們的主要消遣方式。

  康熙帝六十壽辰,從神武門至海淀暢春園,沿途十幾公里,設置戲臺四十九座。從這幅《康熙萬壽慶典圖卷》中,可以看到清宮裏盛行演戲。

  康、雍、乾三朝,演的多是昆腔戲和弋陽腔戲。今天為人熟知的京劇,當時叫亂彈戲,是在乾隆朝後期逐漸形成的。


皇帝乘坐的十六人轎

  紫禁城裏有五座戲臺至今保存完好。這五座戲臺,各有什麼不同用處和故事嗎?

  暢音閣,是乾隆準備當太上皇時修建的。是宮裏最大的戲臺,有三層臺面、天井和地井。主要演神仙故事戲。倦勤齋,是乾隆時修建的倣江南小戲臺。適於説唱,或演小型摺子戲。乾隆曾坐在這個寶座上聽戲。這是漱芳齋院內的大戲臺。是乾隆當了皇帝後,修建的第一個戲臺。

  這是漱芳齋裏的小戲臺,漱芳齋裏已經有個大戲臺,怎麼還要一個小戲

  臺呢?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陸彥貞:“漱芳齋在室內有一個小戲臺是乾隆年間造的,它那塊匾“風雅存”是乾隆皇帝寫的。為什麼在這兒有這麼一個小戲臺呢?這是為了生活上的方便 乾隆皇帝可以到這兒來聽説唱演戲。有的時候,他母親皇太后也到這兒來,這兒可以傳膳。就又是吃飯的地方。這樣的話他們母子可以在這兒休閒娛樂,還可以有個團聚的時候。”

  按照宮裏的規矩,皇帝和母后分別要在自己的宮殿裏吃、住,這樣,只有在這漱芳齋看戲或傳膳時,乾隆和他的母親才能共享天倫之樂。


龍床上挂滿了裝有香料的荷包和香囊

  長春宮戲臺是慈禧時修建的。慈禧和咸豐皇帝都愛看戲。咸豐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跑到避暑山莊終日看戲,直看到臨死前兩日。

  這悠長神秘的紫禁城裏,帝後們的生活就像是一台戲,一台大戲,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戲臺前的,經過粉飾的零星片段。

  有位宮女説“宮裏頭無論上上下下,就像一台戲,誰唱得好,得寵;誰唱的不好,挨打受氣。”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