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探索查詢

考古中國 第四部 發現傳奇之亞洲腹地的金字塔(二)(2004-92)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27日 18:07

   

這片黃土丘當地的老百姓一直稱它為昊王墳

  1970年的初春,一位陜西考古工作者乘車經寧夏前往內蒙阿拉善的途中,看到距銀川市不遠的賀蘭山下,分佈著一片高低不同的黃色土丘,這一信息當年並未引起寧夏考古界的重視。

  這片黃土丘,當地的老百姓一直稱它為昊王墳,老百姓所説的昊王墳的“昊”字就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昊”。許多年來,就這片陵墓群的歸屬,史學界和考古界從沒有過明確的定論。

  1971年冬天,寧夏駐軍某部為完成戰備訓練任務,在陵區內開挖戰壕,當挖到地下一米多深時,翻出了不少刻有奇怪文字的殘碑碎片。寧夏博物館考古工作隊的隊長鐘侃帶人趕到現場,當看到那一塊塊殘碑上的文字時,鐘侃震驚了,這是早已消失在歷史中的西夏文字啊。


石碑上刻的是早已消失在歷史中的西夏文字

  出於慎重,當年寧夏考古工作隊迅速組織人馬開赴陵區,對這片陵墓群進行了有史以來首次真正意義上的考古發掘。在戰士們曾挖出殘碑的周圍,他們很快尋找到了1775塊刻有西夏文字的殘碑片。

  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精心拼對,一個由16個字組成的殘碑,最終成為揭開這片陵墓群神秘面紗的物證,通過分析、考證,最終確認這片陵墓群就是早已消失在中國歷史中西夏王朝的陵園。這是1972年的8月,此時距西夏王朝的滅亡已過去了整整743年。

  據《寧夏嘉靖新志》記載:賀蘭山下西夏王陵的建造形制是倣河南鞏縣宋陵而作……。但在之後的整個挖掘考察過程中,卻揭示出了與宋陵越來越不相同的內容,這就如西夏文字,初看像漢字,細看一個不認識。


這是一片氣勢恢弘的陵墓建築群

  當年在對西夏王陵的發掘清理中,最早出土的是三尊面目恐怖的石刻雕塑。

  此類石雕在國內屬首次發現,當時並不清楚它們最初的作用與功能。之後,隨著發掘清理範圍的擴大,出土數量的增多,其中一尊石雕上出現的西夏文字才道破了天機。原來這是承載石碑刻文的人像石碑座,也叫碑雛。

  大概涉足過西夏王陵的人都有過這種感覺,那些被稱為陵的黃土包和平時見到的墳丘沒什麼兩樣,只是顯得高大一些而已。其實不然,根據專家考證,它原本的形制並非如此,而是一個個挂滿琉璃的寶塔式建築,名為陵臺,又稱封土,屬陵城內的主體部分。


當年在對西夏王陵的發掘清理中,最早出土的是三尊面目恐怖的石刻雕塑

  傳統的喪葬習俗一般墓穴應當是在封土的正下方。可西夏王陵的墓穴並非置於封土之下,而是遠在封土正前方。

  西夏王陵的基本形制和宋陵有相似之處。但不同的是,西夏王陵內的地面建築大多都是塔式風格,這與中原地區的唐陵、宋陵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西夏王陵的陵臺不居中,偏離陵園的中軸線,位於陵城的西北角。


西夏王陵的地面建築大多是塔式建築

  就西夏王陵主體建築偏離中軸線的現象,專家們有多種説法,多數認為我國古代許多遊牧民族崇奉薩滿教,他們認為:中間乃“神靈”之位,人應當有所避諱。即便是君主以及他死後的陵墓也不能佔據正中,因為那是主神的方位。

  但也有人推測西夏王朝起源於西北,又強盛于西北,在它看來,西北是吉祥之地,所以它的陵臺偏向西北角有圖吉祥之意。但到底哪種説法更準確,目前意見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皇家陵園的石像生自東漢創制以來,其位置均列于陵園正門外的神道兩側,成夾道之勢。但早已隨著陵園的毀壞而消失的西夏王陵石像生,根據發掘的痕跡表明,初建時則全部擺放在陵城內,這更為唐陵、宋陵所不見。


1977年起人們開始發掘這座可能沒有遭到盜墓的陵寢

  就目前發掘的情況看,西夏王陵的陵寢墓室均是人為掏制的土洞墓穴,無一磚石結構。更令人不解的是在他們簡陋的墓室內很少發現有貴重的陪葬品。

  在對西夏王陵的整個挖掘清理過程中,考古工作者一直有個從未實現過的心願,那就是希望能打開一個完全沒被盜掘過的陵墓。

  1977年的2月,機會來了。他們懷著這個心願將目光聚焦在了陵區內的這座陪葬墓上。


鎦金銅牛

  七個月後當墓門終於被打開,突然出現在墓室斜角的盜洞,一下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失望了,這仍然是一座沒能逃脫劫難的墓。心灰意冷的考古人員只得進行一些常規的清理工作,可幾天后奇跡出現了,一尊造形精美的鎏金銅牛從黃土和沙石中慢慢地顯露出它的原型。

  這尊已被國家定為一級文物的鎏金銅牛身長1.2米,體重188公斤,通體鎏金,造型生動、形象逼真,在國內屬首次發現,是一件無可置疑的國寶級文物。

  與鎏金銅牛一起重見天日的還有一件與銅牛大小相近的石馬。

  2000年5月,考古人員在對編號為3號陵的陵城東南角進行清理時,在地下50厘米處發現了一個直徑10多厘米、具有佛像特徵的實心灰陶佛頭。


與銅牛同時出土的石馬

  當年9月,地面清理轉移到了該陵的東門,就在這裡,一個大體完整、帶有翅膀、造型獨特的佛像被清了出來。當時在場的寧夏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杜玉冰女士根據自己學術上的積累,確認此物名為“迦陵頻伽”。

  “迦陵頻伽”作為建築構件出現在西夏王陵,説明唐宋時期隨著佛教在中國的世俗化,許多被賦予神的化身的崇拜物已走出佛經故事,作為一種藝術題材被廣泛應用。

  在國內的其他一些王陵,墓葬的歸屬大都各有所主,但西夏陵卻不然。

  隨著考古工作者對西夏王陵發掘的深入,明顯感覺到王陵的被損程度是歷史上一次罕見的破壞行為所造成的。專家分析,不管是從時間、地域,還是歷史條件上都極有可能是蒙古大軍所為。


西夏王陵就像整個西夏曆史一樣是個殘卷

  史料記載,六征西夏的蒙古鐵騎曾三次到達賀蘭山下,西夏王陵是途經西夏國都興慶府的必經之地。另外成吉思汗死於征討西夏的戰爭期間,這也可能是給西夏王陵帶來毀滅性災難的重要原因。

  據史料記載,西夏共傳位十帝,除最後一任獻城投降的?帝被蒙古軍隊帶到成吉思汗的出生地薩裏川祭殺外,其他九位加上開國帝王李元昊的祖父李繼遷、父親李德明都葬在了賀蘭山下的皇家陵園。如果是這樣,西夏陵區內就應當有11座帝陵才能對號入座。但截至目前只發現了九座。有專家認為第八代、第九代帝王均死於1226年成吉思汗圍攻西夏的戰亂時期,此時正值國家危難,顧不上造陵。但有的專家對此説法持不同看法。

  那麼兩座找不到蹤影的帝王陵到底哪去了?這也許永遠是個歷史之謎。

(編輯:陳??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