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 第二部 王者歸來之天下第一陵(2004-77)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0日 14:48
|
|
|
造陵圖 |
1978年4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在主要位置以近十頁的篇幅,刊登了系列介紹中國秦始皇陵的文章,文章提到:如果能破解秦始皇陵地宮的秘密,那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考古發現,這篇文章還繪製了大量的插圖,把秦始皇陵地宮比喻成東方的神秘宮殿,而秦始皇陵園則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園。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這位在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後留下的陵墓依然撲朔迷離,成為中國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難破解的謎團之一。
|
|
|
兵馬俑 |
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工作始於1962年,在對陵園進行了為期數月的考古調查與勘測後,考古人員繪製出了秦始皇陵園的第一張平面佈局圖。這次考察結果引起了考古界不小的轟動。
當我們走進秦始皇陵園,所能看見的地面建築只有這座巨大的封土嶺。陵園的封土是用一層層黃土夯築而成的,兩千多年前的夯土依然細膩結實,可見當時工程的勞作之艱辛。
|
|
|
兵馬俑出土 |
歷代的學者都對秦始皇陵進行過研究,最早走出書齋實地考察秦始皇陵園的是明代學者都穆,在他的考察成果《驪山記》中,忠實地記錄了陵園內外城,門址的具體尺寸。他所記載的封土高度只有14余米。
1906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得封土高度應當為76米。11年後的1917年,一位叫維克托?薩加倫的法國學者測得封土高度約為46米,同時他第一次提出封土的巨大外形並非完整的四棱錐體,而是有三層明顯的臺階。
袁仲一先生是早期參加兵馬俑發掘的專家之一,對於封土高度的各方學説,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他認為,秦始皇陵整個地形象一條魚的脊背,從不同的角度測量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數值。
我們從史料上知道秦始皇生前的窮奢豪華,建造了覆壓三百里的阿房宮等大型宮殿,死後他的陵墓一定會建成一個龐大的工程。因此建造如此巨大的封土是為了顯示他始皇帝的尊威。除了顯示帝王的威嚴氣派外,古代陵墓中修建封土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為了保護封土之下的地宮。
|
|
|
地宮 |
就在我們前去拍攝的幾天前,秦始皇陵考古隊在封土南部的探測中,發現封土之下約十六七米處有一層厚厚的石層,最厚處竟有三、四米,這是文獻資料中從來沒有記載過的。
封土嶺下地層十分複雜,封土之下的結構情況還需要做大量的勘探工作才能確定,所幸的是,考古隊在陵園其他地方的考古工作進展不小,我們有幸記錄了考古人員發掘內城北墻的現場。
發掘進行的第三天,我們在發掘現場已經可以看見城墻的表面,而且還可以清楚看見許多瓦礫散亂地躺在夯築城墻的內外兩側。
內城墻上華麗的建築可以作為推測地宮建築的依據。經過秦陵考古隊多年的探測,在封土附近探測出一個長方形的宮墻遺跡,南北長460米,東西寬392米,宮墻四面均有斜坡墓道,經考證,宮墻之內就是地宮上口起掘的範圍,即地宮在地面的開口面積。
|
|
|
鳳翔秦景公大墓發掘現狀 |
地宮是秦始皇陵墓建築最核心的部分,是放置秦始皇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兩千多年來,由於一直深藏地下,後人對這個神秘的地宮一直缺乏直觀的認識了解,構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關於秦始皇陵地宮的建造及相關情況,最早的歷史文獻便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錄:“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司馬遷向我們展示了地宮富麗堂皇的情景,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宮,窮奢豪華的陪葬品,有以水銀來表現的百川江河大海,有防止盜墓人的機關弩矢,玄宮頂部裝飾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擬有統一後的中國疆域圖,還有用鯨魚油做成的長明燈,照亮了整個地宮,經久不息……。
|
|
|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用兵馬俑做封面 |
地宮的核心部分叫玄宮,是盛放秦始皇屍體的棺槨所在處,地宮的深度就是從地表至玄宮的距離,關於地宮的深度是研究者們爭議最大的地方。
司馬遷在《史記》中談到了地宮的深度:“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在史料《漢舊儀》一書中也有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一段介紹,公元210年,即秦始皇50歲生日時,丞相李斯向他報告:我帶了72萬人修築麗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連火也點不著了,鑿時只聽見空空的聲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最大膽的推斷還是出自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們推斷地宮的深度在500-1500米之間。
|
|
|
排水管道 |
大多數中國學者認為這個數字難以置信,有一種説法推斷地宮的深度至少在五十米以上。袁仲一先生根據發現的一口秦代水井,發現當時地下水位距地表深度為16米,而水井處地平面較地宮中心部位低約7米,因此他認為地宮部位的地下水位距離地表應當在23米左右。
1976年至1986年之間,經過整整十年時間,考古工作者發掘了陜西咸陽鳳翔縣附近的秦景公陵墓。這個陵墓的發掘資料對研究秦始皇陵起到重要的作用。經勘測,秦公大墓深度為24米。
秦始皇陵考古隊最近有一個重要的發現,經過探測,他們在陵墓地宮的東、南、西方向都發現了厚厚的夯土建築,夯土建築最深處位於陵墓的南端,達39.4米,最窄處深度在陵西為23米。考古隊認為這是地宮的防水大壩。秦陵地宮南、西、東三面較高,從而推斷地宮的深度將低於三十米,否則,地下水將從高處滲入地宮。
|
|
|
平面圖 |
王學理先生在研究始皇陵時探測得出地宮深度是33.18米,內容居高10米,他認為這是高精度的探測結果,應該是可信的。鑽探人員曾經在地宮之上進行鑽探,深至27米仍然屬於當初回填的熟土。
司馬遷對地宮結構的文獻記錄中,惟一可驗證、且已經驗證的就是關於水銀的記載。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異常是地宮大量存在的水銀揮發造成的,其分佈呈有規律的幾何形,這證明了司馬遷所記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內容屬實。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弘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以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汞本身是劇毒物質,一旦吸入一定濃度的汞氣,即可導致死亡,因此存在於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膽敢闖入的盜墓者。
|
|
|
秦景公大墓 |
秦始皇陵直接影響了後來封建帝王陵園規劃和建築的模式,這種厚葬的習俗,歷代封建帝王無不尊崇,那麼建造如此大規模的工程需要花費多少時間?需要多少的人力呢?
根據《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可以推斷始皇陵修建的時間為38年。一位日本的研究者曾説:“修秦始皇陵用的勞力和財力都是天文數字”。《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漢舊儀》説秦始皇“使丞相李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
1979年,在秦陵封土西部1600米的趙背戶村,探測出當年服役人合墓葬104座,這裡的村民都知道當年發掘的情況。他們説挖出的都是堆堆白骨。
|
|
|
秦始皇陵外觀 |
從趙背戶村出土的瓦文我們可以知道,這些來自山東、河南、江蘇、河北的修陵人就是當年七十二萬人中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以其宏偉的規模、大量價值連城的陪葬品而文明遐邇,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盜?地宮有沒有被破壞呢?
|
|
|
秦始皇像 |
通過對地宮周圍水銀含量的勘測,考古人員斷定地宮依然完好,地宮表面檢測出的大片強汞區,成為秦陵地宮尚未被盜的有力證據,如果秦始皇陵有通往地宮的盜洞,水銀早已順盜洞揮發掉。
《史記》中明確記載了地宮中有防盜的“機弩矢”,並且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輒射之”,如果秦陵被盜,必然有盜墓者被機弩所傷,但歷史文獻和民間傳説對此都沒有任何記載。
近十年來,陜西省秦俑考古隊在秦陵封土周圍進行了細緻的鑽探工作,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四週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擾動跡象。
|
|
|
修陵組畫 |
考古專家的分析給我們帶來了一線希望,或許秦始皇仍安然無恙地躺在巨大的棺槨中。
如果有朝一日秦陵被發掘,那麼,人們就會發現一座燦爛文化藝術的文物寶庫,到那時,所有關於秦始皇陵的一切謎底都將會大白于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