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 第一部 文明前傳 消逝的良渚古國(2004-66)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0日 11:00
|
|
|
施昕更在家鄉余杭縣良渚鎮,首次發現了大批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石器和玉器 |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浙江省余杭縣長命鄉的一個農民在農田翻地時,意外地挖出了一些古玉器。過文物部門鑒定,這個農民挖出來的古玉,是屬於距今5000年前的玉器。
|
|
|
施昕更 |
考古人員沿著這個線索尋找,最後找到了一個叫反山的地方。説它是山,不過是比其他地方高出4、5米的一個大土堆,這個土堆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人工堆築的熟土堆。是什麼人在什麼年代為什麼而堆的?在這個土堆附近,為什麼會出現古玉?考古人員立即想到了“良渚文化”。
|
|
|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浙江省余杭縣長命鄉的一個農民在農田翻地時,意外地挖出了一些古玉器 |
“良渚文化”是一個考古學名詞。20世紀30年代中期,一位叫施昕更的學者在家鄉余杭縣良渚鎮,首次發現了大批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石器和玉器。1949年後,新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在太湖周邊的許多地方,又陸續發現了相類似的遺存,以夏鼐為代表的中國考古專家將這些史前文化遺址正式定名為“良渚文化”。
安溪鎮位於良渚鎮西北方向5公里處,從農民挖出的古玉看,材質和器形都與“良渚文化”的文物類似。難道反山土堆下面埋藏著“良渚文化”的遺存?
|
|
|
現已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址多達500多處,散佈在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360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 |
1986年, 5月8日,浙江考古研究所組成的挖掘小組進入反山工地,他們在將近2000平方米的地方,開掘了6個10米見方的探坑。
|
|
|
良諸遺址群 |
就在發掘進行到第22天的時候,人們在一個南北走向的墓坑中有了發現。
|
|
|
施昕更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石器和玉器 |
暴雨迫使他們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第三天下午,終於雨過天晴了,發掘隊的全體人員都聚集在這個墓坑的邊上。突然,在坑下作業的人員大喊一聲,人們的目光投向他用鐵鏟翻起的泥土,泥土中露出一個帶有溫潤光澤的綠色器物的一角。
|
|
|
在12號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 |
從泥土中清理出的這個器物,是一件精美的玉器。這是在史籍中有過記載的玉琮。以往的良渚文化遺存中也有玉琮出土,但像這麼大、這麼精美的玉琮卻從沒有見過,現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
|
|
|
12號墓中的玉器全是真玉 |
緊接著,一件更大的玉琮出土了,這個玉琮重達6.5公斤,被稱為玉琮王。各種形狀的玉器不斷被發現,在這個編號12號的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這些玉器從頭到腳圍繞著墓主人,擺放十分講究,似乎在表達著某種信仰和理念。
|
|
|
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一個叫莫角山的地方又有了新發現 |
12號墓清理完了以後,考古人員在600平方米的範圍內,又陸續發現另外10座良渚時期的墓葬,出土玉器達5000多件(組),這是良渚文化考古發掘史上最為壯觀的一次發掘。
根據碳十四測定,良渚文化距今大約5300年至42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重要文化。現已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址多達500多處,散佈在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360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
|
|
|
莫角山考古挖掘現場 |
在反山墓葬發掘前,考古學界一直把有獨特風格的黑色陶器和打磨十分精巧的石器作為良渚文化的典型標誌。反山良渚墓葬出土大量玉器,使中國玉器的歷史一下前提了兩三千年,也使民間傳世的古玉價值陡然劇增。1987年5月1日,一些人利用假期在距反山5公里的瑤山盜掘古玉,而這竟引發了良渚文化的又一次重大考古發掘。
|
|
|
莫角山土墩的泥層面上,有密集而清晰的夯窩 |
瑤山是一座海拔38.2米的自然小山,在山頂下西北部的緩坡地帶,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夯土建築。接著,考古人員又在土臺上發現了12座墓葬,並從這些墓葬中發掘出1000多件器物,其中90%以上是玉器。從出土文物的器形和大量的玉器可以判斷,這些墓葬屬於良渚文化。考古人員確信,這座土臺是遠古人們從事某種精神活動的祭臺,而墓葬中這些形態各異的玉器便是見證。
|
|
|
夯窩洞內有木柱腐朽的痕跡,洞底有堅硬的臺面 |
良渚墓葬出土的玉器,有60多個種類。
|
|
|
考古專家嚴文明 |
在良渚玉器中,玉琮是最典型的代表。專家們對玉琮的功能有各種各樣的解釋。
良渚玉器中數量最多的是這種叫璧的玉器。不論是玉璧、玉琮,還是玉鉞,面上都雕有一個神秘的圖案。起初人們對這個圖案並沒有在意,但它反復出現在不同地點出土的不同玉器表面,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關注。有一點確信無疑,這是一個神徽,而這些刻有神徽的精美玉器,與那個神秘的祭壇共同承載著良渚人神聖的祭祀活動。
|
|
|
在良渚玉器中數量最多的是這種叫璧的玉器 |
從礦物學上説,玉分真玉和假玉。假玉是指似玉的彩石。
|
|
|
這個玉琮重達6.5公斤,被稱為玉琮王 |
在對良渚玉器進行礦物學鑒定時發現,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全部是真玉,另外一些規模稍次的墓葬中,真玉居多雜有假玉,而規模一般的墓葬中,則真假玉參半。這説明當時的人們不僅能準確地區分玉的真假,而且基本形成了用玉的等級制度。
在對良渚文化遺址的考古挖掘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石制生産工具,良渚先民已經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犁耕農業,生産力水平有了質的飛躍,而且已有用於紡織的原始腰機。在浙江湖州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竟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絲帶、麻繩、麻布片,最讓人驚嘆的是還有一塊沒有完全炭化的絹片,説明當時良渚人的紡織技術不亞於他們製作玉器的技藝。
|
|
|
舉行儀仗時使用的這個器物叫“鉞” |
考古專家對反山12號墓的墓主人反復研究,為什麼只有他墓中的玉器全部是真玉?為什麼只有他的墓中同時出現玉琮、玉璧和玉鉞?這是否代表他集神權、財權、政權于一身?他是否就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呢?
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一個叫莫角山的地方又有了新發現。莫角山位於反山遺址的東南面,這裡有一個比周圍高出3至8米的長方形土墩。這個土墩與反山一樣,也是人工堆築的,面積有30萬平方米。大土墩上還有三個小土墩。
|
|
|
一塊沒有完全炭化的絹片 |
考古專家嚴文明推測:這裡一定有成組的大型房屋建築。這在當時條件下,可以算是頗為雄偉和氣派了。很有可能,它就是中國最早的宮殿。
也許這裡埋藏著的,正是5000年前良渚古國的都城;這片恢弘宮殿的主人,也許就是死後葬在都城外反山大墓中的那個人,那個統治良渚古國的國君。
|
|
|
不論是玉璧、玉琮,還是玉鉞,面上都雕有一個神秘的圖案 |
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在古文獻收錄的遠古傳説中,還是能隱約找到良渚古國的影子。
在中國一直流傳著大禹治水的傳説。大禹手下有一個重要的諸侯防風氏,他統領的古國據説就是良渚古國。然而有專家考證,古防風氏之國應在今天的山東境內,而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在浙江和江蘇的環太湖地區,地理位置相去甚遠,他們更主張良渚古國可能是蚩尤部落集團中的羽人國。
|
|
|
這些刻在玉器、陶器上的神秘符號,是否就是良渚人創造的原始文字 |
相傳蚩尤麾下有一個九黎族,九黎族中的一支把鳥、獸當作祖先,崇拜鳥獸圖騰,被稱為羽人國。在良渚玉器上,有很多鳥獸圖案,以此良渚古國很可能就是屬於蚩尤集團的羽人國。
的確,目前對良渚文化的考古發掘還只是冰山的一角,就是對反山的大規模挖掘也只探查了這個遺址的很小一部分。由於眼下文物保護技術還比較落後,考古專家們不願意把埋在地下的寶藏馬上打開。他們回填了所有的遺址,為了保護這片土地下的人類記憶,他們默默地等待著能夠解開秘密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