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最想知道的是他們乞討時的心情。比如説第一次乞討的時候,心理上怎麼突破原有的尊嚴感?
佔才強:我體驗乞丐那一次,當然不是真正的乞討,自己也是一種體驗,在雙膝落地的那一瞬間,那時候自己就去想,自己如果真的是一個乞丐,那是什麼感覺。那時候覺得好像麻木了,很麻木,覺得自己無所謂了,就這樣吧。
主持人:你覺得真正突破了尊嚴感,人就變得無所謂了?
佔才強:對。
主持人:剛才是大家問得比較多的幾個問題,下面就是請在座的朋友,你們還有哪些問題沒有提到的?還有別的問題嗎?誰來問?
沒有啊,沒有的話我們就聽聽看,我們採訪了幾位專家,他們把這個現象是怎麼分析的,到底和我們有沒有關係。請看大屏幕。
專家一:流浪的人是指我不工作,我就遊手好閒,我就站在街上站著,或者我就到處逛,這個我覺得,只要不影響社會,不去干涉別人,這個跟乞討還是不一樣。因為乞討的人是影響社會的,一部分人用的是行騙的手段,欺騙和利用了老百姓的同情心。第二,也對市容、對環境有所影響,這種應該是制止的。
專家二:他偏要採取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即使是經濟發達國家,也不能排除這個現象,可見這個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而且從古至今,中國五千年文明,有文字記載的三千年,乞丐這個現象從來也沒有避免過,一個人應該是勤勞的、勤奮的、努力的、上進的,一個人不能説我有勞動能力,我非要去乞討,我依靠別人去生活,這個在我們的價值觀念裏,在歷來中華民族正常的價值觀念裏,都是嚴格地批評這樣一種行為的。所以我覺得更大的侵害性在於,它不能夠因此而影響我們整個年輕一代的價值觀,我們的救助應該更多的是通過我們的組織體系來完成。比如NGO(非政府組織)的volunteer 叫做志願者的各種慈善體系,甚至我們單位還有各種各樣的救助呢!政府所提供的救助,民政部所提供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農村所提供的這些保障,所以有了這些體系以後,使得救助乞丐 救助社會弱者這件事情就有系統地、源源不斷地資源提供給他們,這是比較可信的。
專家三:假如説有大量的乞丐行為,而且很多有組織的、犯罪型的乞丐,很多人因為最初發了善心,有吃虧上當的感覺以後,可能真正需要周圍的人幫助的時候,反而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一樣,大家覺得是不可信的、可能是假的。我仍然不主張鼓勵,因為我個人沒法識別,即使他是殘疾人,我也沒法識別他真正需要每個人施捨一點錢,去幫助他看病,幫助他活下去,還是説他拿了這個錢,回頭就被他背後的集團頭頭,全都給搜刮走了,那麼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在幫一個殘疾人,還是在幫一個犯罪團夥,所以我覺得我們要相信政府的管理。
主持人:看樣子專家一説就跟咱們説的不一樣,就把它説成一個社會問題了。那麼在他們的眼裏,他們是怎麼看我們這些人的?
佔才強:他們雖然生活在城市裏面,他只能去感受,他不能去享受,就是城市的繁榮和文明。所以在他們眼裏,就是在座的各位,就是所有的非乞丐、非流浪人員,都是一個概念,他們也不知道,這個人跟那個人有什麼區別,在他們眼裏都是很陌生的,他們也不關心這些事。每天就是關心,自己今天能討多少錢、撿多少個瓶子,今天天氣怎麼樣,不會很冷吧。最怕就是天氣很冷,然後就關心這些事。其他的事都漠不關心,基本就是這麼一種狀態。
主持人:他們會羨慕正常人的生活嗎?
佔才強:應該説很羨慕,但是有一些有生活經歷的、有一定生活經歷的,他把乞討當成他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一類不一定羨慕所有的正常人,他覺得正常人過得可能還不如他,的確有這種心理存在。有些乞丐和流浪人員,我們發現的,他不是像我們想得那樣的。我們常常帶著同情、很憐憫的心態看他,他實際上很快樂、在私底下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