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連》(2005年03月29日—089)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30日 16:08)
戰爭是對人類文明最殘忍的破壞,每一次戰爭的爆發都會為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在由血與火書寫的人類戰爭史上,二戰無疑是一段讓人難以忘卻的血淚記憶,也是一段將複雜人性淋漓盡致展現而出的生命記憶。因此,對它進行反思與追問就成為了許多有思想的電影人需要用鏡頭來完成的事情。自從著名電影大師卓別林以諷刺喜劇《大獨裁者》拉開了思考二戰,抨擊法西斯的光影序幕後,無數掌鏡人都用手中的攝像機從各種角度去再現這段歷史,力圖讓我們走近二戰中的那些人與那些事,從而感受到導演們對這段歷史的不同讀解以及他們傾注在其中那呼喚和平的真誠力量。而在這些光影作品中,電視電影《兄弟連》無疑是最突出的傑作之一。它一經播出,就得到了全世界媒體的強烈關注與人們的高度評價。許多人認為這部電視電影把對殘酷戰爭的深刻反思,對戰爭中個體的人性刻劃以及在槍林彈雨中結成的兄弟情誼融為一體,可以稱得上是一本二戰電影的教科書。因此,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週年的今天,就讓我們以《兄弟連》為序幕,走進那個充滿了硝煙炮火也傾注著導演悲憫關懷的電影世界。
當你第一次看到《兄弟連》時,你會認為它是一部無比奢華的電影。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與實力派明星湯姆 漢克斯強強聯手的製作陣容,1.2億美元的成本投入,美國第五十九屆金球獎“最佳電影電視系列劇”的響亮來頭,足以讓每一個人感受到它的大手筆與大氣魄。不少媒體都津津樂道地報道説,這部電影動用了五百個有臺詞的演員和一萬個臨時演員,並讓他們接受了兩個星期嚴格的軍事訓練。在身經百戰的軍事專家的點撥下,這些原本雜亂無章的陌路人變成了受過高度訓練、情同手足的士兵。而為了將二戰的背景原味呈現,《兄弟連》劇組將拍攝地點設在了英國倫敦郊外的哈特菲德機場,在那面積達到了1000英畝的土地上搭建出11個城市、野外與森林等必要的場景,讓許多前來參觀的遊人都驚嘆不已。
然而,讓我們感到震撼的不僅僅是《兄弟連》豪華的拍攝陣容,還有它用嫻熟的電影手段表達出來的深沉思想與真誠力量。
電影捕捉的是二戰中一個重要的歷史片段,它講述了二戰爆發初期,一群自願參軍接受訓練的平民百姓如何在中尉索博魔鬼般的訓練下,從毫無經驗的毛頭小子變成了美軍最精銳的部隊,並在1944年6月5日登上飛機,奔赴法國參與“諾曼底登陸”這一在二戰中改變了世界格局的歷史事件。由於這段經歷改編自二戰史專家史蒂芬 安布羅斯根據老兵萊斯特的回憶錄所撰寫的同名故事,因此它本身就具備了極盡真實的質地。而導演斯皮爾伯格那力求再現當年場景的拍攝目的更賦予了這部電視電影紀實性的風格,把銀幕前的我們也帶進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但或許正因為《兄弟連》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殘酷的戰爭場景,因此也有許多人評價這部電視電影的畫面過於血腥和暴力,不宜觀看。然而,在斯皮爾伯格看來,他力求逼真地展現戰爭原生態的原因,並不是單純地追求感官刺激,而是要通過這些暴力場景表現出自己對戰爭與人性的反思。當無情的槍炮與火光在銀幕上吞噬著士兵們的生命時,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當猛烈的炮擊聲與密集的槍聲中傷員那慘烈的叫喊傳到你的心裏時,你會感受到戰爭帶給生命的極致痛苦。而當那些投降的俘虜被一一槍殺時,我們更切膚地感受到了戰爭對人性的瘋狂異化。正是在一幕幕這樣逼真的場景中,我們慢慢而深切地體會到了導演對二戰悲劇充滿人文關懷的深層思考。
在導演斯皮爾伯格眼裏,戰爭是痛苦的。因此,他摒棄了傳統戰爭題材電影裏的英雄主義手法,轉而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關注著這個非常年代中的個體生命。電影沒有把任何一個人物塑造成鋼筋鐵骨般的英雄形象,而是展現著這些士兵們最真實也最複雜的內心世界。他們厭惡戰爭,覺得戰爭是一個沒有秩序的罪惡遊戲,而自己不過是其中的一粒微小棋子。因此,在電影裏,每當宣佈出發的時候,長官沒有激情澎湃的言辭,士兵也沒有視死如歸的鬥志,那種不能自我控制命運的悲涼感讓銀幕上呈現出一片沉悶而低調的氣氛。而與此相對的是,斯皮爾伯格又常常用高調來表現戰火中的兄弟情誼,讓觀看電影的人們充分感受到人類那渴望交流的情感本能。哪怕是在隨時都可能喪失性命的戰場上,連天的炮火也不能剝奪人們渴望友誼的權利。因此,有人評價説,《兄弟連》沒有用英雄式的手法來塑造人物,而是把每一個角色都當做真實的生命個體來看待,最終成就了一批流光溢彩的銀幕人物,也成就了影片自己。
對貝多芬音樂的大膽使用是《兄弟連》在配樂上的一次完美成功。那悲愴的音調在空曠的銀幕上久久縈繞,與一幕幕真實的畫面一起永遠沉澱在我們心底。每當翻動起這些光音的記憶,你會覺得,這部電視電影就像是一本充滿了血與哀傷的生命哲學課本,用殘酷的痛楚向世界呼喚著愛與和平。
兄弟連詳細介紹 》》
責編:淩微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