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4日 10:21 來源:
主持人:各位好,歡迎收看今天的《人與社會》節目,我是勝春,如今汽車已經開始進入千家萬戶了,而不斷更新的技術,使得車輛的速度是越來越快,然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為那些喜歡超速駕駛的人提供了一些便利。近期以來,我臺的新聞節目當中,就連續報道了數起由於超速駕駛導致惡性交通事故發生的事,肇事者都是年輕人,肇事的原因,都是為圖一時地痛快,從而釀成大禍。作為一名駕駛員,一方面應該不斷的加強法制意識,避免違法違規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如果萬一發生了事故,更應該遵守法紀,迅速與有關部門聯絡,把事故的後果降到最低,而不能選擇駕車逃逸。然而,有極少數的人當面對事故發生的時候,卻總是懷著僥倖的心理,妄圖逃避法律的制裁,這樣一來便是錯上加錯了。接下來,我們就為您披露一件,前不久發生的交通肇事案件的事故。
解説:2005年11月10日晚,北京市朝陽交警支隊指揮中心的報警電話驟然響起,報案者稱,在朝陽區朝陽北路的一處人行橫道上,一輛疾馳而過的轎車,將一個騎摩托車的路人撞倒。而肇事司機則已經駕車逃逸。接到報案後,朝陽交警支隊事故科的民警迅速趕往現場。
據目擊者反映,肇事車是一輛由西向東行駛的紅色高級轎車,當時該車行駛速度非常快,在將騎摩托車的男子撞倒後,一刻未停地向東逃逸,而路邊的電子監控器則將肇事過程完全記錄下來。錄像顯示,當晚10點04分,騎摩托車的男子,準備橫過馬路,他首先按下了過街燈,綠燈亮起後,開始通過。就在他快要走上安全帶時,慘劇在一剎那間發生了。
同期:從那個監控錄像上咱們也能看到,他沒有採取任何措施。
解説:這是距離出事現場200米左右的另一個攝像頭拍下的畫面,畫面中,帶紅圈的就是肇事車,錄像清楚地顯示出肇事車輛撞人後,片刻未停揚長而去的全過程。超速、闖紅燈、肇事逃逸,這一連串的嚴重違法行為,讓辦案民警們感到既震驚又憤慨。而事故中的傷者,因為沒有及時搶救導致死亡的消息,則讓幹警們的心情更加沉重。案件發生幾小時後,警方成立了專案組,抽調精兵強將對逃逸的肇事車輛進行全力追查。據現場報案人員反映,肇事車是一輛高檔轎車,但由於夜間燈光較暗肇事車車速過快,目擊者無法看清型號和車牌。因此,確定肇事車輛品牌型號,成為案件偵破的關鍵切入點,在對現場進行勘察中,幹警們發現,肇事車輛還是留下了物證。
同期:在現場散落物裏邊,找到了一塊長方形的黑色的塑料塊,那塑料塊上面,民警發現有非常小的一個寶馬的標記。還有一點就是現場監控錄像,也能夠清晰地看到撞擊的一瞬間,那一瞬間,那輛車也有大概的一個情況,能反應出來。所以,綜合這些情況判斷,肇事車應該是一輛紅色的寶馬。
解説:一旦確定了肇事車輛的品牌型號,案件的偵破工作就有了明確的方向。事不宜遲,民警們攜帶物證連夜趕往車管所查詢。調取與之相符的車輛資料,看到檢索結果時,本來以為難度不大的幹警們心頭一緊。電腦顯示,符合檢索標準的車輛竟然高達400多輛,這個數字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400多輛車分佈在北京市各區縣,排查範圍廣,與車主聯絡和身份確認也存在大量問題。
同期:因為現在北京市舊城改造,隨著城市的東移,這樣城市(車輛)戶口都變了。
同期:你戶口在東城,實際你居住在朝陽,那我到東城肯定找不到你。
同期:在以往我們破獲肇事逃逸案件的時候,像這個人車是(分離成)兩個人,那麼這個其中他交易好多手了。
同期:最多的我經歷過倒過五六手了,都不過戶,那你從這個人找,相當於每一個人都相當於再排查一次。
主持人:警方一方面在加緊進行著排查工作,另一方面也著手進行對事故受害方的善後工作。事故發生當晚,警方確認了死者的身份,他是一名來自天津郊區的年僅24歲的打工青年。這一場從天而降的災禍,給這個青年的家庭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呢?記者近日到天津採訪了這家人。
解説:在天津市武清區大周村,記者見到了死者孫萬中的一家人。事件發生已經過去近三個月,而老孫一家人還沉浸在無限的悲痛中。
現場:這個相片看著心情就沉重,把這孩子領家來,領去!哪兒去了我們這孩子?領家來,給我找去!找我的孩子去!哪兒去了?我的這孩子?
解説:據村委會負責人介紹説,老孫家的生活很不寬裕。直到兩年前孫萬中到北京打工後,家中的小兒子的學費問題才得到保障,而孫萬中的不幸去世,無疑給這個家庭的今後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使孫萬中的母親悲痛欲絕,一向身體硬朗的她,如今不得不靠大把的藥片來勉強維持。
同期:現在整天瘋瘋癲癲的,白天還好點,一到晚上,給我開門去,孩子家來了,12點,頭年前多冷,黑著就往外跑,開門就説孩子家來了,神經病一樣。
解説:肇事人無視法紀,漠視他人生命的行為,使參與辦案的民警們義憤填膺。而受害者家屬所承受的巨大悲痛,則更加堅定了幹警們將肇事者儘快緝拿歸案的決心。在交通逃逸案件中,肇事者通常都會對肇事車輛進行偽裝、改造,所以將有限的警力放在車輛的排查工作上,則會錯失良機,讓案犯有時間改造車輛,從而加大偵破難度。專案組經過深入分析反復研究後,在現場那片黑色的散落物上,又發現了新的線索。
同期:從這一小塊東西上面,我們獲得了很多的信息,這有關部門可以説,也付出了非常大的辛苦和勞動,因為一輛車上,有成千成萬個部件,你不可能説馬上就能夠了解到這輛車是什麼樣的車,然後經過大量的工作確定,是E34底牌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這段時間生産的寶馬轎車。
解説:確定了肇事車輛的型號,幹警們迅速與車管所取得聯絡,重新檢索的結果,讓大家很興奮,同型號的轎車在北京只有40輛左右,這使得排查範圍一下子縮小了90%。可隨著排查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幹警們興奮的心情卻逐漸變得冰冷起來,雖然排查的範圍已經縮小到40輛轎車,可新的問題卻在不斷出現。
同期:因為這款車相當老,可以説在我們調取相關資料,有些聯絡電話還是7位數,你要知道,北京的電話已經升位多少年了,他還是7位的,那我們要找起這個人非常困難,而且好些這種寶馬,好些都是外籍人士,那他在不在國內?現在車在誰的手裏面?都是疑問。
解説:排查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再次使案件的偵破工作陷入停滯狀態。為此,專案組的成員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經過仔細地分析,專案組決定調整偵破方向。在經過上級同意後,決定把案件協查通報,通過新聞媒體發佈,向社會徵集破案線索。
同期: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群眾的力量是不可替代的。
解説:很快,大量的信息通過指揮中心匯總到專案組,在繁雜的信息當中,偵察員敏銳地發現了一條非常有價值的線索。
解説:也就是在協查播出的第二天,我們也接到了群眾的舉報,説是在西郊汽配城那邊,一個修理廠曾經有一個寶馬車,有明顯的撞擊痕,到那邊去找修理廠修車。
同期:提供線索以後,咱們立即趕到西郊汽配城某修理廠,到了修理廠以後,提取他當時在修理廠換的一些風擋玻璃,以及這個前杠。
解説:眾多的損壞配件,是不是肇事車輛留下的呢?經驗豐富的民警
在現場就做出了判斷。
現場:我們大家可以看,這是明顯的頭部撞擊的,我剛剛説了,如果要幹過事故的人一看,這就是一個頭部撞擊所形成的,你看是一種類似于蜘蛛網。這種狀況而且它是右側,它基本上的破損都是在右側,都是在右側,非常明確地確認肇事車輛就是應該是在這修理廠修的,這個紅色寶馬。
解説:根據汽車修配廠的維修記錄,另一個重要線索也隨之浮出水面,
維修單上清晰地記載著損壞車輛的車牌號,然而,經驗告訴辦案民警,
這個車牌號很有可能是假的。
同期:這車去修理廠的時候,挂的是北京黑牌照。
同期:他的心理呢,他肯定他不用原來的車牌子去。
同期:那麼北京黑牌照咱們經過查詢,這輛車早已不存在了。
同期:這就是嫌疑人的一種狡猾,也反應出他當時的心理,為了掩蓋事實,當然説這種手段他掩蓋不過咱們辦案人,咱們偵察人。
主持人:偷換的車牌照,使肇事車輛的身份還是無法一時確認,不過別著急,違法者再狡猾,還是逃不過警方監控的視線,這一次,又是電子眼派上了大用場。
解説:辦案民警在汽配城找到了監控錄像,錄像上,肇事車輛到達的全過程全都被記錄下來,所有的線索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新聞媒體再度發佈,很快,家住在朝陽某小區的張某進入了警方的視線。
同期:根據反應上來的情況反映出,這個車主平時確實是他開這個車,但是他將近50歲左右的人,中年人。他開車比較穩,但是你看那個監控錄像,那個開車的非常快,那麼不像是他開的車,所以説那有可能開車的是誰呢?那就繼續進行外圍的調查。
解説:幹警們在進一步調查中得知,張某有一個24歲的兒子,名叫張建,和送車去汽配廠修車的年輕人特徵相符。經過照片比對,群眾一眼就認出送車前來維修的正是張建本人。
同期:辨認了十幾張照片,相同規格的放在一起,讓群眾來辨認,幾個群眾都指認,就是張某的兒子。
解説:在確認了張建具有重大嫌疑之後,警方對張建實施了嚴密監控,很快,肇事車輛的去向被警方掌握。
同期:根據調查的結果,反饋上來的信息就是,從修理廠提走車之後,張建把車送到了天津,因為在送到天津的時候,新聞媒體播發了協查通報,他了解到這個死者就是天津人,他就覺得車放在天津不安全,連夜將車開到了廣東佛山。
解説:在廣東,張建將肇事車輛由原來的紅色改成了白色,並且換了假牌照,張建的這些行為被警方全部掌握。2006年1月16日,在掌握了充足證據後,警方對張建實施了抓捕。被捕後,張建交代了肇事逃逸的全部事實。
張建:看見路口燈變的時候,有六七十米的樣子,當時應該是有點犯困、迷糊。
解説:當晚,張建從自家出發,前往一個離家只有兩公里的洗車點洗車,就在這麼短的距離內,他竟把車開得如脫韁的野馬一樣。
記者:車速是多少?
張建:那個時候車速應該在100(公里)左右吧。
解説:超速駕駛,並且闖了紅燈的張建,在發生車禍之際,竟對已經釀成的大禍無動於衷。
張建:當時我的車我感覺沒損傷什麼,我心裏想可能是輕傷或者重傷,
然後我就開車走了。
解説:當晚,張建回到家中,開始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害怕,但他沒有擇投案自首,而是精心設計出一系列不正當的洗刷罪責的行為,最終導致罪上加罪的結局。近日,張建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已經移交司法機關,肇事車輛也在今年2月4日從廣東取回,等待他的將是法律公正的審判。
主持人:好了,案件偵破的過程就為您介紹到這兒,節目當中,我們看到肇事者撞人的行為,本來還屬於一種非故意過失行為,但他無視法紀,駕車逃逸,最終法網難逃,這種行為便是罪上加罪,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在我們節目播出之前,我們已經把節目相關的內容登載到了我們屏幕下方的網站上,收到不少熱心觀眾的留言,下面我們先來連線北京的一位羅先生,羅先生,您好!
羅先生:您好,主持人!我覺得這個肇事人的行為,太讓人氣憤了,他的膽子也太大了,他就以為自己這麼一逃,一逃避就可以逃脫法律的制裁,最後,不還是難逃法網嘛。所以,他現在的結果就是罪有應得,我覺得把他繩之於法,絕 對是老百姓拍手稱快的事。
主持人:好,謝謝您羅先生。那接下來,我們再來連線河北的高先生,高先生,您好!
高先生:喂,你好。我覺得一方面要嚴打這種違法駕車行為,另一方面也應該進一步加強對駕車人的安全教育,我希望各種交通監控設備能夠更好的改進,比如説在這起案件中,如果攝像頭能再清楚一點兒,那抓起肇事人來説,可能就會更快了。我還想對那些駕車人行為不好的人説一句話,超速駕駛,害人害己。
主持人: 好,謝謝您,感謝我們這位網友的參與,其實剛才我們網友説了這麼多,無非都是為了我們駕駛員的安全。好,感謝各位收看我們今天的《人與社會》節目。我是勝春,咱們下期節目再見。
責編: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