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天安門城樓大木師傅──孫永林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8日 16:10 來源:

  主持人:1988年1月1,天安門城樓正式對遊人開放,北京市77歲的退休職工高希武老人花了10塊錢成為第一個登上天安門城樓的遊客,到今天,天安門城樓已經接待了2000多萬名遊客,然而在33年前的1969年,某一天早晨,當人們從天安門廣場經過的時候,驚奇地發現在一夜之間天安門城樓被一個巨大的席棚遮蓋起來,除了少數有關人員之外,誰也不知道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於是一系列的疑問和猜想就出現了,今天我們要為您介紹的大木師傅孫永林,正是這段秘密故事的歷史見證人。

  解説:這是北京市第三幼兒園。在天安門西側中山公園的院子裏。在中國,這是離天安門最近的幼兒園。

  今天的孩子們無法知道,距離他們幼兒園東南700多米的蘭花廳,在1968年夏到1970年春天,是一個重要而又神秘的地方。

  1968年8月27日,正在主持天壇祈年殿翻建施工的孫永林接到一個緊急通知,讓他立即移交手中的工作,去中山公園蘭花廳報到。

  孫永林同期:那時候正是文化大革命,批下來讓我到天安門報到,天安門報到我就知道這是可能就要修,結果去了一傳達這個批示就是修,翻建天安門。

  馬炳堅同期:在翻建之前,每年對天安門都要進行修繕,裏邊加固的鐵箍、加固的構件已經相當相當多了,對天安門已經造成很大的負擔。

  尤貴有同期:整個上頭都形成了大樹林子似的,作為樹林子似的,每年要加固一次到兩次。

  關慧英同期:檢查一次加固一次,檢查一次加固一次,最後頂子重極了,全都加的那鋼材自己都覺得害怕。挺重的。

  孫永林同期:這個檁子出現這彎28公分了,那很危險了

  解説:從1966年8月18日這天起,天安門開始頻繁地使用。毛澤東8次接見紅衛兵其中有6次是在天安門城樓上。然而城樓上下除了幾個人之外,幾乎是所有的人甚至是毛澤東本人也不知道,他身邊的這幢建築究竟隱藏著多大的危險。

  孫任先同期:所以當時市裏邊有關領導,就是説安全保衛的同志,就覺得對於天安門的安全非常重要,不是保衛的安全,而是指的這個建築。

  解説:中國傳統建築主要是木結構,由柱和梁支撐起龐大的屋頂。和歐洲石材建築比較起來,同樣面積的屋頂,中國屋頂的重量是歐洲屋頂重量的四倍,並且全部依靠木結構支撐。因此,在古建施工中,大木師傅決定著建築的質量和安全。

  王效清同期:在古建行,木作掌線行,因為搞古代建築什麼都離不開線,掌線行就是掌舵的,帶動瓦做、帶動油做、畫做,帶動搭材做,等等的一些工種都是圍繞木做來進行的。

  解説:這裡是北京城北鼓樓東大街。從清中葉以後,鼓樓東大街一直往東到交道口,逐漸形成了古建行業的一條街。1925年,孫永林出生在這裡,並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據孫永林的回憶,這段生活對他的一生産生了重要的影響。孫永林的父親是古建行中的大木師傅。在古建八大行業中,不同的工種主要以家族的形式逐代相傳。孫家的大木絕活,從他的祖父開始傳到他,已經是第三代了。

  解説:所謂下五處是指河北省的深州、武強、堯陽、安國和衡水五縣,當時北京營造業木作的師傅大部分來自這些地方。

  孫永林同期:前門正陽門就是我父親那時候幹的,不過那時候我父親不是負責這個整個技術的。我父親他們搞的古建比我搞的面比較廣,他連老百姓的這個四合院他都搞,我呢不搞,我搞的是專搞,我那時候學的就是專搞故宮咱們重點的建築,什麼頤和園、故宮、北海、天壇等等這些。

  解説:在天安門重建工程中,孫永林主要負責木作結構的施工。這次機會對他來説,是可遇不可求的。許多在古建行業裏忙乎了一生的老師傅,都沒能遇到這樣的工程。重建天安門。

  孫永林為自己能有這樣的機會感到慶倖。這年他44歲。

  孫任先同期:一生一世能夠趕到蓋這麼一個大的城樓是不容易,更何況天安門已經,通過解放以後賦予了它一個更新的政治意義,成了共和國的象徵,

  孫永林同期:過去咱們古建就是修,這兒修點那兒修點,真正平地起,在我幹這行以後,很少見,沒有。

  尤貴有同期:甭管怎麼著,我們趕上了,這次重修,我們趕上了。從心情他是舒暢的。

  解説:天安門是紫禁城皇家宮殿的第四重宮闕,有著550年的歷史。天安門的前身叫承天門。它的設計者是明朝的工匠蒯祥。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承天門在蒯祥的主持下開工建造。這年明成祖朱棣將國都從南京遷到北平,並將北平改為北京。

  孫永林同期:解放49年,天安門就我搞,主席臺搞完了之後,天安門全都刷新了以後,開始參加遊行,就在院裏頭,就在千步廊院裏頭。

  解説:從1949年開始,幾乎每年的五一和十一 ,天安門廣場都要舉行慶祝活動。天安門城樓自然是最理想的檢閱台。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孫永林的命運和這座建築聯絡在了一起。

  孫永林同期:咱們這個天安門是每年的五一,每年四月初我進去,4月30號零點出來,9月份是九一進去,到30號的零點出來,迎接五一和十一的使用,進行天安門的安全檢查加固。

  尤貴有同期:每年的安全檢查,我們倆相比他的責任比我大,我的責任在磚瓦上,他在木結構上,要出大問題都在結構上。

  解説:天安門在歷史上經歷過三次大的災難,兩次重建。在承天門建成37年後的天順元年,也就是1457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將承天門燒燬,8年後,新皇帝登基,承天門才得以重建。

  孫任先同期:天安門應該説如果要沒有這些老師傅,光靠我們洋學生,你畫的東西再細,蓋不起來,當時沒少向孫永林老師傅請教。

  孫永林同期:現在咱們搞四合院,蓋個大殿,有圖沒圖無所謂,反正你跟我説多大面積,我幹什麼用就行了,出個平面齊了,用不著什麼什麼,現在好,蓋樓出圖,這圖那圖,這古建在我腦子裏來説沒什麼多大用,因為它都在腦子裏記著。

  孫任先同期:曾經問過這些老師傅們,需要多少木材才能把天安門蓋起來,那麼當時老師傅們跟我講,天安門本身你把它考慮成一個立方體,就是天安門城樓多高,那就需要一個實心木頭,一塊一塊碼上去多高的一個實體。

  解説:天安門城樓建築東西長57.14米,南北寬27.05米,高21.5米,根據這個數據,可以計算出重建天安門城樓大約需要33,231立方米木料。一開間的大衣櫃可以做3萬多個。

  馬炳堅同期:在拆西直門的時候,發現在城門的下面還有一個城門

  孫永林同期:結果拆出元朝的門樓,

  徐昌森同期:據説是元代的甕城。

  孫永林同期:拆出門樓我不敢拆了,趕緊寫報告。

  徐昌森同期:要進行考古發掘,他們做完了之後接著再去再拆

  孫永林同期:都沒辦法拆吧,這才拆,拆下來木料天安門不能用,

  徐昌森同期:過去柱子還是包鑲的,中間是個實心的,外面用柱子再包起來一層。

  孫永林同期:咱天安門柱子一米,而且天安門是12米高,它那個才8米多高,都不能用,拆了都是劈柴,

  尤貴有同期:北京這幾個城門,先拆的崇文門宣武門最早,後手拆的是阜成門朝陽門,到68年底了,拆西直門,西直門東直門安定門,到德勝門剩一個箭樓子沒動。

  孫永林同期:咱們拆這城就東直門用上了。東直門是咱們北京第一個門樓,模型,東直門用的完全是楠木,不過它拆下來用是用上了,它的斷面尺寸小,做的咱們天安門的鬥拱和裝修,就是門窗和室內裝修都是用那個楠木。

  解説:這個位於平安大道東四十條的滿清的王爺府,同治31年也就是1905年,清政府陸軍部在這個院子裏蓋起了這幢二層小洋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官方建造起來的西洋式建築。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傳統建築幾乎停止了建造,營造行業轉向以修補為主。30年代初,孫永林的父親也改行做起了傢具生意。

  孫永林同期:因為他有三間門臉,那時候是傢具,那時候咱們桌椅,還住老式的,讓這個軍閥給坑了,軍閥整個坑了,這買賣全完,全完我的父親又把老的傳統古建拾起來搞這個。

  解説:從這時起,孫永林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大木。他沒想到,這竟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開端。那年他12歲。

  孫永林同期:那真是口授,把手教,沒有木材,在地下給你畫,也得教,我這是這麼學來的。

  解説:兩年以後,父親把他送到朋友開的一家營造廠拜師學藝。

  馬旭初同期:過去我要拜您為師,我得鋪上紅氈子,我得請多少人,您的師兄弟您的這些長輩您的平輩長輩也好,看了您收我當徒弟了,我得給您磕頭,磕頭紅氈子,鋪地,我得給您磕頭,您會傳授我真玩藝兒。這不是票友,下海自個想怎麼幹怎麼幹那不行。

  孫永林同期:我們這個天順掌櫃的進門先讓你寫毛筆字,寫一摺子毛筆字,那時候都是紅折,紅格折,寫完了根據這個定你這個學什麼。

  解説:由於孫永林上過私塾,寫了一手好字,所以一開始掌櫃的準備讓他做先生。

  孫永林同期:先生幹什麼呢?寫做法,這工程下來了,你得去普查,你得去鑒定,完了你都得給寫下來,寫下來怎麼修,是幹這個的,

  解説:然而孫永林對擺弄文字沒有興趣。

  孫永林同期:我就堅決學木工,學的這個裝修,你看這個,我大木懂了,裝修再懂了就行了,全通了。另外一個呢,你光學了也不行,你沒有實踐的機會也不行。這樣呢,我學徒的天順接的工程比較大。我學到二年的時候,我的老師就叫我去領工,現在説呢就是工長,工地的技術負責人。

  解説: 1969年12月12日起,僅用了3天時間,安門城樓就被一個長66米、寬37米、高32米的大棚包了起來,

  孫任先同期:從地下一直到30幾米高的一個大席篷子,都把天安門罩起來了,那麼進天安門你就進不去,就只能從中山公園的門口進去以後到天安門,當初我們設計組就設在中山公園的蘭花室。

  孫永林同期:所有進天安門工作的,警衛局都調查,咱們北京市也調查,我們局裏政工也調查,都得出去調查,調查回來哪行哪個不行。

  馬炳堅同期:這個政治審查很嚴格,如果是三代以內,有屬於過去地富反壞右五類分子或者是政治不可靠,那麼你就沒有資格上去。所以我是在外圍參加了大木製作,鬥拱製作,木裝修製作,這些個工作,參加了做模型,就是一些準備工作,但是安裝的時候,在這個組裝的時候,沒有我。

  孫永林同期:那時候咱們由青年路往天安門拉這木頭,所有的榫卯都得拿綿紙給糊上,保衛看著,糊完之後有保衛押車到天安門,到天安門卸下來之後交給天安門的保衛,就是這工地的保衛,都是一個單位的,互相得驗收。

  馬炳堅同期:也在小心翼翼的,也怕犯了什麼錯誤然後被打成反革命之類的。

  解説:這是工程師孫任先在天安門工程剛剛完成時,站在新的國徽旁邊拍攝的,這次天安門工程最明顯的變化就在懸挂國徽的這一層。

  孫永林同期:這次為了把那國徽抬起來,不讓它這麼趴著,給它抬起來,怎麼辦呢,上面的鬥拱加大,上面鬥拱現在看就看得出來,上邊是三寸半,下邊是三寸,差半寸。差半寸這樣看呢上面的鬥拱就好像是大了點,但是外行看不出來。這樣把它增高以後呢,這國徽就立起來了。

  孫任先同期:所以在民間一般都説,天安門長高了,天安門長高了,蓋完了之後,真正要説拆天安門的那一剎那,天安門多高呢?和咱們蓋完了天安門這個新舊差多少呢,今天我告訴您,83公分,就是新天安門比老天安門高了83公分

  尤貴有同期:實際沒加,家的也就是在二層鬥拱多少變了一點,因為它若干年,它已經積壓下來了,他沉下來了。這在一重新組裝,全換的新料,這新的坐那兒呢,抬起來了,給人一個感覺精神了。

  解説:1970年的五一勞動節,毛澤東登上了重建後的天安門,在城樓上接見了剛剛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功臣。這次天安門的重建,經過了一年多的準備, 112天的施工,天安門可以放心安全的使用了。所有參加施工的人包括孫永林,每人都得到了一份紀念品。

  主持人:出生於1923年的孫永林現在已經80歲了,在古建行裏幹了60多年,在天安門重建工程結束後,北京建築設計院編寫的《北京建築志》,天安門重建一篇中,沒有提到孫永林的名字,也沒有提到古建方面的技術專家,奇怪的是,在《中國工程師名人大全》這本收錄中國工程師最多的大辭典中,根本就找不到古建這一行,感謝您收看今天的節目,再見。

責編:木鐸金聲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