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臺前幕後

佳作很少,麻煩太多

------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生計問題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7日 14:29

  近年來人文類的電視紀錄片節目層出不窮,但是否能生存下去,仍舊是個未知的問題。

  《一百年的歌聲》和《留住手藝》是春節期間令很多人最為心動的電視節目。在那段註定該懷舊但卻幾乎又無舊可懷的日子裏,難得有人用心地把百年前的流行歌曲和正與當下生活漸行漸遠的傳統手工藝從滿是塵埃的記憶中拎出來,態度誠懇地拍成紀錄片,在還原歷史的同時,為中國人虔誠地尋找血脈的皈依。

  人所共知,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能夠直接又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當地普通大眾的生活狀態,基於此共識,以流行歌曲還原歷史便成為可能。通過上世紀百年中國流行歌曲曲調、歌詞的變化,以及涉及流行歌曲領域的詞曲作者、演唱者、製作人、經營管理者以及聽眾等不同層面的人物故事,《一百年的歌聲》很好地再現了那段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和百姓心態。而《留住手藝》這部自稱為“電視版《考工記》”的紀錄片則通過撿拾散落於民間的傳統手工藝,品味著華夏曆史的滄桑。除去都是以具體的人物為線索這一相似點之外,這兩部歷史人文類紀錄片的共同之處還在於他們的製作方都是央視十頻道的《人物》欄目。

  談及為什麼一個人物傳記類的電視紀錄節目會去拍攝這樣兩部片子,《人物》主編之一陳騫説:“過去人們更多的是關注政治、軍事和經濟這類大歷史,而很少從百姓生活的角度來描述歷史。”出於對口述史的熱愛,他們選擇了這兩個題材。只是與《人物》欄目選擇文化界名人做傳記不同,《一百年的歌聲》選擇了上世紀那些曾經笑傲歌壇但如今早已被國人遺忘的明星,而《留住手藝》的主人公們毫無例外都是都市裏鄉村裏的普通手藝人。

  雖説在《東方時空》影響下,近些年來人文類的電視紀錄片節目層出不窮,與《人物》有相同選擇的電視媒體都在紛紛“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是否講得好,是否能夠長久地、不停地講下去,這些仍舊是個問題。3月份改版面市的陽光衛視便是個例子。

  “陽光衛視致力於以歷史、文化為主的專題節目的製作,吸引了有較高學歷和社會影響力以及消費能力的收視人群。”這是楊瀾一直強調的説法,然而在今年1月她宣佈放棄陽光衛視時,卻又對陽光衛視的人文類節目表示“我非常不滿意”。不滿意的原因,她歸結為“缺乏一支成熟的製作隊伍”。“有的時候你會找到一兩個悟性很好的導演,但是一個導演一年能做多少片子?不是説有一百個導演可以供你來選,這個圈子裏,就是這幾個人做得好,他們一年的生産量也就是這些,但是你在要播出的時候,你就不可能做出從各個方面都讓人滿意的片子。”

  陽光衛視的困惑也是《人物》的困惑。《人物》的另一位主編,負責自製節目的吳琦甚至用“培訓班”來形容自己的製作組。“現在我們能獨立拍片的編導也就十三四個,不是每個編導都能上手拍,我們也想過擴招,但都不理想。”不理想的原因是這類節目對於製作人的要求很高。“我們要求儘量避免政治化,意識形態化和空洞無物的表達,也拒絕樹碑立傳式的一味歌功頌德。”吳琦説僅這一點很多編導就做不到。由於《人物》欄目的傳主很多已經辭世,編導的歷史觀便尤其重要。同時由於歷史的原因,一些傳主的資料也很難找到。在拍攝《一百年的歌聲》時,在中國內地尋找原聲原唱音樂已經十分困難,是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的“老歌發燒友”們尋找原聲資料,提供採訪線索,節目才得以順利完成。於是編導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資料的蒐集和整理上,而要在半個小時的時間裏表現一個人物的命運和個性,對電視語言能力的要求也非同一般。

  日常播出給予節目製作的壓力更使得《人物》要“從重從快打擊藝術家行徑”,藝術家獨立製作時精雕細刻的方式在時間上不被允許,同時藝術家個性化的表達對於公共電視媒體而言,很多時候也並不適宜一一“雖然由於工作的現實壓力,我們的編導不得不扮演獨立製片人的角色。”吳琦説。

  於是在每晚一集的播出壓力下,《人物》的自製節目和進口節目平分天下。

  作為主編之一,陳騫負責挑選進口的節目,“通常都是英國BBC和美國PBS(公共電視臺)的,整體質量還是要比國內製作的好。”分析原因,陳驀説首先國外這些歷史人文類的紀錄片製作都是由製作公司拍攝,然後再由電視臺購買。公司運作沒有播出時效的壓力,他們投入的時間多,週期長,而且一部50分鐘片子的投資就是上百萬元人民幣。由於影像的運用在西方有著更為久遠的歷史,歷史資料的留存也更為豐富,這大大降低了操作的難度,類似人物傳記片便可以盡可能地完整展現傳主生平。而且整個節目製作的流程分工非常細,前期資料的蒐集便有專門負責調研的公司。

  製片環境不好,尚可以用些“巧勁兒”(吳琦語)自我克服,但收視率不高卻令這些醉心於“電視歷史寫作”的紀錄片工作者們面露難色。央視實行末尾淘汰制,要依靠收視率來判定一個欄目的生死,吳琦説這對他們並不公平,收視率統計的取樣包括農村,他很難想象一檔晚上10點45分播出的人文類節目會有市民和農民觀看。事實上,《人物》最初的目標就是要依靠小眾知識分子樹立口碑。曾與《人物》有著相同定位和企圖的陽光衛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幾乎把自己樹為了人文歷史類電視節目的中國標桿,然而在楊瀾忍痛“理智地退出”之後,改版目標是成為一個以主流觀眾為目標群的綜合頻道,晚9點前的黃金時段將全力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各類綜合型節目,陽光衛視自製的人文類節目只會出現在晚9點之後。採訪結束時,吳琦説《人物》的初期目標已經達到了,4月他們將進行一些調整,例如會做一些演藝明星提高收視率和擴大知名度,而陳騫則説,《一百年的歌聲》他們還會接著拍下去,因為,“不拍,人就沒了,挺可惜的……”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