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肉質細嫩豐滿,肥厚鮮美,內部無膽少刺,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譽之為“水豚”。意思是其味如同河豚一樣鮮美;還有人將其比成天上的龍肉,説明鱖魚的風味的確不凡。所以鱖魚歷來被認為是魚中上品、宴中佳肴春季的鱖魚最為肥美,被稱為“春令時鮮”。
鱖魚具有補氣益脾的滋補功效。鱖魚富含各種營養成分,肉質細嫩,極易消化。對兒童、老人及體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來説,吃鱖魚既能補虛,又不必擔心消化困難。吃鱖魚有“癆蟲”的作用,也就是説有利於肺結核病人的康復。鱖魚肉的熱量不高,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對於貪戀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是極佳的選擇。
鱖魚的相關資料
1."松鼠鱖魚"是蘇州地區的傳統名菜, 相傳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微服至蘇州松鶴樓菜館用膳,廚師用鯉魚出骨,在魚肉上刻花紋,加調味稍腌後,拖上蛋黃糊,入熱油鍋嫩炸成熟後,澆 上熬熱的糖醋滷汁,形狀似鼠,外脆裏嫩,酸甜可口,乾隆皇帝吃後很滿意。後來蘇州官府傳出乾隆在松鶴樓吃魚的事,此菜便名揚蘇州。其後,經營者又用鱖魚製作,故稱"松鼠鱖魚",不久此菜便流傳江南各地。清代《調鼎集》記載:"松鼠魚,取(魚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炸成松鼠式,油、醬燒"。此菜從創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現在它已聞名中外,成為中國最著名的菜肴之一。
2.“徽州臭鱖魚”是一道徽州名菜,別有風味。它統稱“桶鮮魚”,又俗稱“腌鮮魚”。所謂“腌鮮”,在徽州土話中就是臭的意思。這道菜的誕生在上百年前,地點在黃山西南麓的黃山區郭村鄉的小村落扁擔鋪。
話説有一年,徽州府調來了個姓苗的酷吏當知府。此人嗜魚成性,食不離魚,且愛吃活蹦亂跳的鮮魚,尤其是鱖魚,這可就難壞了他手下的衙役們。
這一年,經常給苗知府運送鱖魚的衙役王小二看天氣轉涼了,就雇了八個挑夫到江邊去收購活鱖魚,然後趕緊往回趕, 可是天公不作美,上路後天氣熱了起來,鱖魚在桶中開始窒息。王小二隻好催挑夫日夜兼程往前趕,到了扁擔鋪住店後,王小二打開桶蓋看看,不少魚已經窒息而死了,散發出一股臭味。 這王小二腦瓜子靈活,情急生智,忙叫挑夫把魚刮鱗剔腮,剖肚剔腸,然後在魚身上抹上一層食鹽殺殺臭味,這樣不至於虧本。
王小二的兄長王老大是府前街一家名餐館的廚師。 王老大雇請來城裏的諸多廚師,洗凈臭鱖魚,然後配姜、蒜、椒、醬、酒、筍等佐料精燒細制,又寫了一條“徽菜珍品風味鱖魚應市,本店免費品嘗”的橫幅拉出來,立即吸引了許多顧客,不少達官貴人、市井人家應約而來,品嘗“風味鱖魚”。大家吃過魚後,都連連道好,問王家兄弟是用什麼神奇的佐料燒制的,王家兄弟笑而不答。
再説苗知府沒有如期吃上王小二去貴池購買的鮮鱖魚,早已對魚饞涎欲滴,正在這時,王小二從府前街端了一鍋“風味鱖魚”送到苗知府的餐桌上,苗知府顧不了多問,張口一嘗,道:“風味鱖魚,名不虛傳!”原來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肉質又醇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苗知府吃了還想吃,不再向王小二追問要吃鮮鱖魚的事了。臭鱖魚由此聲名遠揚,一躍而登上徽菜譜。
3.鱖魚脊背上的鰭和臀鰭,有尖刺,上有毒腺組織,人被刺傷後有腫痛、發熱、畏寒等症狀,加工時要特別注意,製作菜肴前要剁掉。制饌時,無須剖腹,先在腹後近尾部處有小眼兒的地方,用刀切一下,使腹內魚腸與魚身分離,再從嘴中插入兩根筷子至腹內,旋轉兩圈後,將內臟連帶魚鰓一同拉出即可。
4. 它適用各種烹飪方法,用它烹制的佳肴特色獨具,令人回味。清蒸的魚肉飽滿結實,鮮美肥嫩,令人稱絕;醋椒的,半湯半菜,湯濃醇白,肉鮮味美;炸制的,外層酥、松、脆,內部鮮、嫩、美。如“瓜姜魚絲”魚絲潔白、口感爽滑,三色相映,誘人食欲。“松仁魚米”松香濃郁、鮮香滑嫩、清淡而形美, 使人稱奇。古代鱖魚名肴也甚多,從北宋東京傳到臨安的“宋嫂魚羹”盛傳千年早已成為杭州名菜,安徽的“方臘鱖魚”更是美名遠揚,凡此不勝枚舉。
5.湖南的鱖魚可以和蘇杭的相媲美,據考證説,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末年,鱖魚就已經是湖南人民捕撈食用的珍貴水産之一了,而要説産量和風味的話,則要數洞庭鱖魚了。
6.連戰來大陸一行中有道菜名為白龍月霍:其實是人們對於鱖魚的美稱,意為可與天上的龍肉相媲美,這當然是誇張,但也説明了鱖魚風味確實無與倫比。鱖魚是我國的特産,移植國外後,大受歡迎,被稱為“中華魚”。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