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 看自己

連線的理由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2日 16:59

  劉愛民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時空連線》于2001年11月5日開播,迄今快一年半了。如今無論從收視率、影響力來看,《時空連線》都是央視新聞專題節目中上升幅度最快的欄目之一,這對創辦只有一年半的《時空連線》來説,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回報。

  《時空連線》一年多的運作過程,實際上也是節目定位、節目運行、節目形態等方面不斷摸索的過程。現在回頭一看,《時空連線》與當初的設計已經有了許多的變化,此時再來談談《時空連線》的定位和運作,似乎更加自信一些。

  一、《時空連線》的定位

  什麼叫電視欄目的定位?根據《時空連線》一年半的運作體會,我覺得所謂欄目定位,就是一個欄目長期地用一種比較穩定的態度、比較穩定的方法去報道和分析新聞,久而久之就固化成為這個欄目的定位,或者叫特色。

  《時空連線》的定位,也許用三句話可以概括:追求時效,解析背景,觀點碰撞。這三者的關係是:快速報道是前提,背景分析是基礎,觀點碰撞是品質。

  毫無疑問,新聞性是《時空連線》的生存前提,所以一切國內外發生的高關注度的新聞、一切對國計民生能夠産生影響的事件,都是我們必須及時報道的。進一步,一切新聞事件背景都必須被盡可能地公開,這樣才能滿足觀眾對信息全面了解的慾望。再進一步,圍繞這一事件的不同觀點都應該盡可能得到客觀的介紹,這樣才能透析新聞事件的全貌,讓觀眾真正有收視快感。新聞→背景→觀點,也就是《時空連線》獨特的報道方式和關注視角。用我們欄目裏流行的一句話來説:新聞是有背景的,背景是有觀點的,觀點是可以討論的。

  比如《時空連線》報道的《內蒙冰湖援救——如何保護見義勇為》,首先迅速報道了發生在呼和浩特市的搶救冰湖落水兒童事件,許多青年學生勇救落水兒童的行動讓人感動,同時他們缺乏冰上救援常識令人惋惜。第二天《時空連線》連續報道,事件有了新的發展,救人犧牲的學生無法被評為“見義勇為烈士”,因為當地《見義勇為獎勵條例》中不包括自然災害中的搶險行為,內蒙面臨尷尬。然後背景分析全國多數省份的《見義勇為獎勵條例》中,均排除了在自然災害中的搶險救災行為,原因是此條例大多由公安政法部門起草,所以只重視了“與犯罪分子作鬥爭”的內容。見義勇為的含義是什麼?如此規定是否合理?對社會道德風尚有何種影響?圍繞這些話題,請政法部門領導、法律學家、社會學家來各自表述自己的觀點,展開討論,最後“必須用全國立法來規範地方法規”成為談話共識。此節目將突發新聞、新聞背景、各方觀點進行了整合,系列播出,體現了《時空連線》的節目品質。

  這期節目可以説是《時空連線》的一個標準形態:新聞→背景→觀點,也可以説是《時空連線》要求每期節目應該邁上的三個臺階。同時,“多視窗”是《時空連線》的最為重要的節目形態。以多視窗方式連線新聞當事人和權威人士,最多可對三個當事人同時進行互動式採訪,觀點相互滲透補充,交叉碰撞,從而完成對新聞事件的全方位透視。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多視窗不僅僅是一種連線形式,更是一種多元化表達的方法,一個窗口就是一種態度、一種觀點。我們過去做新聞節目,從來都是我告訴你發生了什麼,我告訴你這件事情重要還是不重要、對還是錯,這樣從新聞的表達來看是單一方向的,這也許並不客觀。我們建立多視窗採訪的目的,就是期待用一種溝通的方式,讓不同當事人都能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從而讓觀眾更真實地了解新聞事件的全貌。

  《時空連線》的這麼一種定位,以及我們創辦《時空連線》這麼一個欄目,就裏面寄託了我們這批新聞人的一種願望,或者説一種新聞觀:我們希望中國的電視新聞在表達上能夠更加樸素一些,在內容上能夠更加真實一些,在思想上能夠更加多元一些。如果一個現代國家在輿論上不能呈現出這麼一種品質,那麼無論對政府對民眾來説都是不幸的。

  二、《時空連線》的運作機制

  《時空連線》一年多的運作實踐,一個十分突出的感受,就是“機制決定質量”。先前設計的所有節目理念、欄目追求、形式創新,歸根到底需要有一個制度保證來兌現。某種意義上講,創造制度比創造欄目更重要。

  《時空連線》近五十人,全欄目一共分成六個工種,一是策劃,主要負責每期節目的整體設計和連線採訪部分;二是編導,主要負責節目中新聞事件的採訪和新聞短片的編輯;三是主持人,與策劃人員合作,完成跟嘉賓的連線訪談;四是攝影,負責完成新聞短片的拍攝和嘉賓連線的拍攝;五是技術,負責完成節目的最後合成和形式包裝;六是統籌,負責《時空連線》與其它各種媒體的互動,以及公共關係和演播室的調配等等。

  一開始我們實施“策劃負責制”,完成一期節目涉及到七八個人,一名策劃、一名編導、一名主持人、三至四名攝影、還有技術等,這就需要有一個人來總調度,掌握節目進程,包括對節目質量最後負責。為此我們制定了具體節目下的“策劃責任制”。但不久後就暴露出來一個問題:那就是總體節目質量不均衡。因為每個節目選題都是個人化操作,由於策劃和編導的水平參差不齊、個人新聞經驗的不同,使得節目的質量不平衡。從一個月的節目播出單可以看出,節目時好時差、質量很不均衡。特別是一些原本背景比較重大、話題比較厚重的選題,做得比較表淺、偏窄。這表明《時空連線》的總控能力還不夠。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覺得《時空連線》需要有一個總控室,有一個平衡各方的大腦。

  這樣,“編委會制度”在2002年8月應運而生。所謂“編委會制度”,就是對節目的選題、運作、驗收進行全面負責。編委會由五至六人組成,兩名製片人,兩名策劃,一名編導,一名主持人。其中策劃、編導和主持人實行月輪換。

  編委會主要負責三件事情,一是討論選題:所有策劃和編導們上報的選題,都必須經過編委會合議,到達深化選題、明確節目方向的目的;二是制定節目操作方案:短片的構成、談話的方向、節目的包裝等等;三是驗收節目:在規定的時間內各工種完成各自的分工,將樣片提交編委會預審,然後由編委會提出修改意見,然後送臺領導審查。

  編委會實行每天例會制,上午10點左右開會,製片人召集。

  我個人認為,在《時空連線》所制定的所有制度中,“編委會制度”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創新意義的一項制度。它符合現代電視新聞的運作規律,符合電視傳媒的合作化特點,較好地解決了電視的多工種合作與持久創新之間的矛盾,讓電視新聞不再是被人詬病的平庸之作。説到電視的平庸,並非是電視人的平庸,而是繁瑣複雜的技術化過程限制了電視人的新聞表達才華,比如拍攝的限制、編輯機的使用、節目時長的制約等等,做完一期節目下來,我們幾乎有一半的精力是消耗在技術的過程中!《時空連線》建立編委會制度,就是力求將技術的因素降到最低,將記者的創造力提升到最高;既保持電視的優勢,同時學習平面媒體“整合新聞、追求深度”傳統。

  現在的“編委會制度”在《時空連線》已經實施了半年多,由此帶來的效益非常明顯。首先節目的平均水準大為提升,過去那種節目質量參差不齊的狀況不多見了。經過編委會的合議,制定出的節目方案才可能是比較優化的。比如近期播出的《“非典”系列報道》、《新疆地震系列報道》、《阻擋艾滋病》等等,都是從報道突發新聞事件入手,然後穿透新聞表象,去觸摸一個十分重大的社會背景。這種系列節目的運作,完全是在編委會的推動下完成的,如果只靠某位策劃和編導來單幹,無論從智力、體力、時間和經驗上,都是難以達到現在的效果。

  其次,編委會驗收節目是對節目質量是一次重大提升。根據編委會規定的預審時間,策劃和編導必須在規定時間將初編完成的節目交編委會集體驗收。看看是否達到了合議時提出的要求?是否有超水平的發揮(這是我們特別鼓勵的)?如果出現了重大內容的變化要説明理由。通常情況下,初編的節目跟編委會的要求有一定的距離,往往表現在策劃和編導對節目中某些內容的強調、結構的比例還有欠缺,對此編委會提出修改的意見,同時還會對節目的包裝提出要求。編委會驗收可以説保證了絕大部分節目的質量。

  第三,編委會還是一個開放式的學習團隊,可以幫助策劃和編導們涉足不熟悉的報道領域。比如我們報道過的十六大、中國老年人問題、個人所得稅、民法草案等等,選題重大而背景複雜,過去許多策劃和編導遇到此類選題時,通常的做法是照著官方的社論語言去做克隆,大而化之,説一些大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空話。我們現在的做法是:不依靠個人能力,集體上課,請著名的專家學者來編委會細解新聞背景,然後由編委會合議節目方案。這樣,使得重大選題的報道獨具匠心,突出了《時空連線》自己獨特的關注視角。最重要的是,有利於記者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對一個欄目求新、求真、求深的風氣培養,大有好處。

  三、《時空連線》的合作理念

  強調《時空連線》的合作理念,是基於兩個十分重要的背景。首先《時空連線》無論從內容、形式和技術上都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報道,它“連線可以無限遠,速度可以無限快,背景可以無限深”,這種連線節目肯定要越來越多地依靠其它機構的合作;其次從新聞傳播本身來説,如今是一個資訊共享的時代,追求獨家幾乎是奢望,各家媒體現在真正拚的是資訊的重新整合能力。所以,《時空連線》力求是把自己辦成一個具有快速整合能力的新聞平臺。

  合作在《時空連線》目前主要體現在幾個“互動”上。一是與其它媒體的記者互動,主動利用別人的新聞資源。世界如此之大,突發新聞如此之多,我們不可能都靠自己的記者達到第一現場。那麼利用其它欄目、其它電視臺、其它報紙通訊社、甚至其它國家的記者進行現場連線報道,就成為必須的選擇。比如《時空連線》報道的“重慶沉船事件”、“煙臺海難”、“以色列爆炸事件”等等,都是這種合作的成功例子。這種合作保證了《時空連線》的時效性,這種合作也使我們摸索出了一種有效的合作機制,這種機制包括運作方式、媒體信任、技術保障、資金分配等等。

  二是搭建互動平臺。無論電視、報紙還是互聯網,它自身都是一個完整的資訊平臺,但我國的問題是,這些平臺之間缺少互動,因而它們自身所擁有的豐富資訊也無法互相利用。未來媒體之間的互動,將成為一種趨勢。《時空連線》有多次這方面成功的實踐,例如去年台灣海峽發生一起重大船難,許多大陸打工者被困船上,台灣軍方和救援機構實施緊急救護。在事發的過程中,《時空連線》演播室立即通過衛星接通了台灣東森電視的演播室,進行主持人之間的對接,然後通過東森電視的直播系統,又繼續跟事發現場的多名台灣記者進行了直接連線,當即完成了一期現場感非常強、非常及時的搶救船難報道。用同樣的方法,在台灣華航空難發生後,我們也實現了央視與台灣東森電視的平臺對接,充分利用了東森電視的現場報道資源,節目播出後在兩岸産生了很大反響,不僅是因為報道的及時詳實而被人稱道,更因為兩岸電視傳媒聯手合作而被稱為“重大突破”。

  第三是與平面媒體尤其是網站的“互動”。這種互動除了刊登和挂貼《時空連線》的最新節目、擴大影響之外,還可以幫助《時空連線》生産選題、進行網上調查、了解節目反饋等等。這種“互動”的功能我們還在進一步開發,它潛在的價值是巨大的。

  所以,如果沒有其它媒體的互動,《時空連線》充其量只是一個傳統的電視媒體中的“單幹戶”,它製作的節目永遠無法産生跨越時空的魅力。從這一點來説,電視傳媒的“單幹戶時代”已經結束,“合作化時代”已經來臨。這也正是連線的理由。

(編輯:閆冬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