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 往期內容

《癸未之戰》第五集——英雄萬千(解説詞)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25日 18:11


  2003年,中國農曆癸未年,SARS襲擊了中國的26個省、市、自治區。有近六千人被傳染,300多人被奪去了生命,它帶給中國人的恐慌是空前的。殘酷的SARS不僅檢驗著人們能否戰勝它的勇氣,也在檢驗著人們的道德底線。《中國青年報》上刊登的一位北京大學教師的信,詳細地描述了這個時期的心理變化。這就是《非典時期的怕和愛》。

  她在信中這樣寫道:我家隔壁住著一個小女孩,她的家人都因SARS住進了醫院。我懷疑SARS可以通過窗口傳染到我家,這讓我感到窒息。我每天晚上都膽怯地關注著隔壁的燈光。幾天之後,我為自己的畏縮而羞愧。我開始主動觀望隔壁的窗戶。當發現燈還亮時,我甚至有些激動了,因為那是小女孩兒的生命之光。在第五天,我們給她打了電話,我兒子還通過電話用小提琴給她拉了一首《平安夜》。

  SARS爆發初期,人們不知道它通過哪些途徑傳染,許多人本能地做出反應,就是離開疫區。僅離開北京的外來務工者就有一百多萬,從而出現了大範圍的返鄉潮。然而畢竟有人留了下來。而且是留在醫院裏。

  地壇醫院是北京市SARS定點收治醫院,平時維持醫院正常運轉需要護工80多名,SARS的到來,有60多名護工離開醫院。姚敏香和丈夫、和姐姐,一家三口,依然留在了這裡。

  有人曾經這樣形象地描述護工的重要性,就是在醫院可以一天沒有院長,但一天也離不開護工。在這樣的特殊時間裏,姚敏香一家人要幹的工作是平時的許多倍。他們每天要在這裡工作的時間不少於十個小時。

  在SARS病房。護工不僅承擔著衛生清理工作,還要提供細小的服務,姚敏香將病房裏挂得過高的鏡子重新調整。

  SARS是一面鏡子,它透視著人的畏懼、人的勇氣、人的善良。在中國抗擊SARS的這場戰役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放棄安逸的生活,他們為醫護人員做服務工作,他們深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他們到廣袤的農村,傳播防疫知識,他們為隔離區內的人們送水送飯,他們精心地裝點著隔離區。這是一個志願者群體,他們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完成了道德的自我昇華。


  這是一家北京市SARS定點醫院,護工王嵐在這裡為隔離區內的醫護人員做服務工作。包括洗衣服、消毒和清理廁所。她是一個珠寶商,她也是這裡的一名志願者。

  今年四十一歲的王嵐,在全國各地經營著十一家珠寶專賣店。大多數時間都為生意忙碌。是SARS的到來改變了王嵐。

  這是一個富裕的家庭,這是一個改革開放二十年的受益者。在SARS疫情蔓延期間,王嵐在新聞裏了解到:SARS病房裏所有的醫生護士必須統一隔離。醫院急需一批在隔離區內服務的人。王嵐決定報名參加。

  儘管王嵐的孩子並不同意她去醫院,當王嵐還是最終走出了家門。王嵐每天要這樣不吃不喝的幹上六個小時,這期間王嵐所服務的隔離區,有一名護士被傳染上了SARS。這加重了她的家人和朋友的擔心。

  在SARS病毒肆虐的時候,王嵐在隔離病區內,工作了三十天。在這場人類與疾病的較量中,她是一名志願者,同時也是一名戰士。

  面對SARS,人可以選擇什麼?幾乎成了每一個個體都要回答的問題。也許你不能去一線,但你依然可以堅守工作崗位,也許你不具備專業的抗擊SARS的知識和技能,但總有些事兒可以力所能及。

  在北京有這樣一位出租汽車司機,他叫張四平,一天晚上,他拉的一位客人幹咳不止,張四平直覺判斷這位客人有可能是SARS的疑似患者,於是,他決定將客人留住。

  不管客人提出怎樣的要求,但張四平始終不讓客人離開,他一邊勸解,一邊撥通了120急救電話。

  一場SARS疫情讓成批的醫務人員倒下,又有一批批醫務人員迎難而上。

  這是所有醫務人員對SARS的宣戰,他們在這場遭遇戰中以英雄般的壯舉感動著中國。然而這些英雄的背後,依然有一群可敬的人,給他們以情感和精神上的巨大支持。他們用另一種方式,與醫護人員並肩作戰。

  一條普通的手機短信,對常人來説可能是舉手之勞,但對於與SARS病魔較量的醫生和護士們來説不再普通。因為被隔離的醫生和護士與外面世界聯絡的主要方式就是短信。此時,一條短信就是一種力量。

  北京人民醫院護士王晶在救助該院第一例SARS患者時,不幸傳染。在病重期間,手機短信成了與家人溝通的惟一方式。家人的每一個短信都能給她帶來巨大的安慰。

  面對那些醫生和護士,許多人都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支持他們,讓我們的英雄不再孤獨。在護士王晶病重期間,她的同事、她在護校的同學奔走在大街小巷,組織捐款活動,為王晶尋找血清。

  沒有人不痛恨SARS,但是當SARS到來,也讓人們看到了人性中善良和美好的情懷。

  在抗擊SARS期間,一系列對醫務人員表達敬意的活動出現在各種場所、各個區域,北京接受捐贈事務管理中心,今天迎來一位捐贈的小學生。

  在這次全國範圍內的向醫務人員捐助的行動中,有下崗職工、有普通百姓、也有企業家。在北京有這樣一個老人,女兒和女婿都在SARS的定點醫院,“五一”節之前,他們託人捎給老人五百元的過節費。

  正是這些無數的普通百姓,在抗擊SARS的這場戰役中,給醫務人員以情感和物質的支持,當我們這個民族每一個個體生命遭遇挑戰的時候,我們看見人與人之間彼此共同承擔痛苦,共同傳遞信心和勇氣。我們看見了中華民族守望相助的品質,這些品質與那些戰鬥在SARS一線的醫護人員的精神相比,同樣可敬。

  SARS患者方博今天出院,他將告別隔離線,告別那裏的醫生和護士。

  SARS的到來,方博一家九口被傳染,愛人和姐姐已經被SARS奪去了生命,在這場災難中,方博一家成了最不幸的人。然而受到重大打擊的方博在此時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讓方博做出這樣決定的是那些醫生和護士,在他住院期間,他真切地感受著醫生和護士們是在怎樣的條件下與SARS較量。

  在方博住院期間,他度過了五十一歲的生日,是醫生和護士給這樣一個悲情籠罩的方博一份安慰,非典開始讓他重新認識自己、認識醫生和護士。

  SARS對方博一家人是致命的打擊,也給他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SARS讓方博失去了親人,但也讓他和他的家人對生命又有了新的理解,6月20號,康復後的方博攜家人一起來到北京血液中心,集體捐獻血清。受到SARS攻擊的人是不幸的。但作為SARS患者也是幸運的,他們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精心救治,讓他們脫離死亡線,獲得新生。這些痊癒的患者又用特殊的方式回報醫務工作者、回報全社會。

  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描述SARS的複雜性都不過分。在任何一個地方,只要出現一名SARS的患者,那就意味著與他發生接觸的人都有可能被傳染,於是,在中國的每個地區,都有這樣一支隊伍負責流行病學調查,這是一項複雜而危險的工作。

  在SARS疫情傳播的時期,中國有數以萬計的人員投入了流行病學調查,僅北京就有近三千多人,他們為有效控制疫情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殘酷的SARS讓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成為旁觀者,抗擊SARS期間,全社會的各個階層,共同參與了這場戰役,一大批知識分子為國家獻計獻策,在危難的時候貢獻了智慧。


  SARS疫情蔓延的時候,全國許多科研院所都展開了針對SARS課題的研究,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SARS管理與控制研究小組就是其中之一。

  在五月,他們共做出了四個課題的研究報告:北京SARS防禦措施效果及發展趨勢分析、防止疫情在農村傳播的建議、SARS的經濟影響方法分析,這些研究報告為相關部門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我們無法一一歷數有多少知識分子投入了這樣的一場戰役,他們研製疫苗,傳遞科學知識。讓無數的百姓從中受益。他們以知識分子的良知,為抗擊非典盡心盡力。

  在抗擊SARS這場戰役中,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通過電視、報紙、雜誌、互聯網鏈結起百姓和國家,讓百姓同步感受中國人民在抗擊SARS進程中的所作所為。他們以戰士的姿態記錄這一重大事件。

  新聞記者的職業要求是,當重大事件發生時,他們必須在現場發現、在現場判斷、在現場記錄,當人們恐慌到了無以復加的時候,他們卻衝到了SARS疫區的核心地帶。

  《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賀延光在SARS重症病房連續採訪工作十八天,人們通過他的鏡頭感受了SARS的殘酷、醫務人員的敬業、人們對生命的渴望。

  人們從疫情初期到蔓延的整個過程中,許多人是在恐慌中度過的,而媒介為化解恐慌,穩定人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志在廣東採訪呼吸疾病研究所鐘南山院士時,第一次走進了SARS重症病房,在此之前,沒有任何電視工作者走進這裡。人們通過電視第一次了解到重症病房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這段時間,王志與醫生、護士、官員、專家、學者一起走進《面對面》,人們通過他認識了捍衛科學精神的鐘南山、臨危受命的北京市代市長王岐山、前線護士日記的作者張積慧,以及許許多多的新聞人物。

  在這段特殊的時間裏,人們通過媒介,認識了SRAS,體會著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感受到了那些催人淚下的醫務人員的故事。媒介在傳遞著戰勝SARS的精神,媒介在渲染著昂揚向上的氛圍。

  公眾人物一直是社會的焦點,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許多人。在抗擊非典期間,大批文藝工作者創作了幾百首歌曲,眾多的影視作品,他們自發組織捐獻活動,他們用這種方式塑造了公眾人物在化解危機中的良好形象,為戰勝SARS提供了力量。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公眾人物在歷次災難來臨的時候,他們的身影都會出現在公眾的身邊。這一次,當SARS襲擊這個歷經滄桑的東方之珠時,演藝界的大批人士又以他們的真情實感令港人動容。

  這是中華民族在災難下的鬥志和勇氣。在那樣的特殊時期,中央電視臺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大型晚會,台下沒有一名觀眾,而臺上是眾多的演藝界人士,他們用歌聲傳頌著中華民族在災難下英勇不屈的精神。

  這是人們在災難中呈現的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愛,當勝利的手勢無數次出現的時候,我們看見了那些在化解這次災難進程中的普通的人:他們已不是傳統意識下的英雄,他們變得親近,人人都可以效倣,他們在災難下被激發的人文情懷、英雄情結是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SARS終究會離我們而去,但我們不會忘記,在2003年癸未年的春天,SARS在以怎樣的方式攻擊著人類;我們不會忘記那些醫生和護士是在怎樣的條件下與SARS發生著慘烈的戰鬥;我們不會忘記在中華民族深受傷害之時,黨和政府是怎樣承擔起化解危機的使命;我們不會忘記,那些為SARS疫區輸送各類物品、提供各種支持的全國人民;我們不會忘記那些在SARS期間依然堅守工作崗位,不被SARS嚇倒的所有人;我們不會忘記面對災難,這個民族迅速煥發出的勇氣和激情,那是中華民族走向富強的基因。

  2003年癸未年的春天,13億中國人面對從未有過的病毒攻擊,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西南北,同舟共濟,共同捍衛著人類的尊嚴。SARS是一場災難,它讓我們這個民族經受了洗禮,經受了檢驗,它讓中華民族的精神再次得到昇華。歷史會記住21世紀發生在中國的這場災難,會記住這場災難下迎難而上的中國人,它必將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經典。

(編輯:復蘇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