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部分(農村基礎設施的現狀)
全國人大代表 河南省許昌市市委書記 毛萬春:我們很多水利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我們有小水庫很多是五六十年代修的,七十年代修的。年久失修投入不足。這些都是防汛減災的重大隱患。怎麼去解決這些問題呢?我覺得還是圍繞糧食生産,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特別是圍繞市場經濟的法則,來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
| |
全國政協委員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丁瑜:就像農村,現在生活提高以後,他們垃圾的品種,實際上也跟城裏越來越接近了,所以越來越多的垃圾,急需去收集去處理,但是目前的現狀就是,我們到農村看到的都是垃圾遍地,所以這個對於農村的衛生也是危機很厲害的。
| |
第二部分(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所採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全國很多地區都針對發展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採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全國人大代表 河南省漯河市 市長 靳克文:市裏面準備拿出一大筆資金,用以沼氣建設,採取“以獎代補”,怎麼做呢,就是家一戶,你今年建好了一座沼氣池,市裏面要對你進行補貼,補貼我就給你,你建好沼氣池,我給你買一套沼具,這個沼具不讓老百姓拿錢,通過這種形式,鼓勵農民建沼氣,發展沼氣。
| |
全國人大代表 遼寧省撫順市 市長 劉強:像撫順,平時水比較大,加強水利設施的建設,對於乾旱的地區,怎麼樣涵養水源等等,因地制宜,分門別類,確定這個地區的投資重點,真正地讓我們投入的這些基礎設施造福於民,讓老百姓在這塊土地上,在他自己那塊土地上 能夠幸福地生活,能夠長期地幸福地生活。
全國政協委員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梁裕寧:我們感覺到呢,必須用好這個機遇,把廣西這個,特別是農村的水、路、電,電網,沼氣,生態及其各方面建設好,使廣西有一個比較大的面貌改觀。
| |
第三部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將要做的工作)
代表委員們也針對如何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全國人大代表 甘肅省蘭州市市長 張津梁:就城鄉建設的投入來説,在十一五期間,要加大對農村這一塊的投入,盡可能的集中資金,向農村傾斜。保證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十一五期間,能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在這中間呢,就是著重要突出水、電、路,以及農田基本建設這幾個方面。
全國人大代表 河南省許昌市委書記 毛萬春:一個方面國家要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再一個就是地方政府,你配套資金是義不容辭的。
| |
另一方面,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的業主來投向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也要發動群眾在自願有償這樣一個情況下,只要能把方方面面的資金都調動起來,我們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會上一個新臺階。
全國人大代表 四川廣安偉業綠色園藝有限公司 董事長 唐燕子:我是搞農業的,我覺得交通和水源,現在的天然氣和信息已經就不成問題,主要是,只要有交通,有水源,我都要去探視,因為農業産品,我是栽的苗木花卉那些,它需要水源澆灌,需要交通公路幫我們運輸出去。
| |
全國人大代表 江蘇省泰州市旱地作物研究所 所長 鞠章網:農村信息化的建設,應該説要引起各級的重視。現在把農民的服務站,把它提到這樣一個層次上來,否則它就叫閉門自修,他對外界的事不了解。不了解信息不通,價格不知道,國家的政策,主要是從這裡了解,這樣一來對他的生産經營,肯定會有影響的。
全國人大代表 陜西省寶雞市市委書記 吳登昌:我建議,村村通的路,材料費這要咱們政府給出,水泥啊,沙石啊,這個就需要一點費用,勞動力的可以讓農民多投入一點。這樣會加快進度,也符合我們國家的實際,也有利於讓農民群眾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社會主義啊,包括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還是我們農民自己,不能夠等靠要。
| |
兩會背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我國保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奇觀,至今仍在灌溉田疇。兩千多年來,引水灌溉,才使得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可以説是“天府”富庶之源,更可以説是中華民族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但是,僅靠興修水利來促進農業發展、改善農民生産生活條件顯然是遠遠不夠,所以便有了古人“署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
| |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農業的基礎生産條件開始得到根本性改善。20世紀50年代,國家就開始有計劃、大規模地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田水利、道路林網、土壤改良等基礎設施建設。
應該説,建國後,面臨舊中國給留下的農村百廢待興的這樣一個局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領導廣大農民,在基礎設施方面進行大量的工作,當時最主要的方針還是採取組織化,用行動的辦法來推動搞農田基本建設、植樹造林、解決人畜飲水等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國家在大江大河的治理,這些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 |
20世紀60、70年代,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河南林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在太行上建造了人工天河──紅旗渠,同時還興建小型水力發電站45座,紅旗渠建成後,基本上改變了林縣乾旱缺水的面貌,有力地促進了工農業生産的發展,也是當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典範。
| |
當時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重視發揮中國人力資源豐富這樣一個優勢,通過組織化的方法,來進行基礎建設,那麼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52~1978年間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快速發展,1952年,農機總動力是25萬馬力、機耕面積13.6萬頃、灌溉面積1995.9萬頃、化肥用量7.8萬噸、農村用電量0.5億度。1978年, 農機總動力是15975萬馬力、機耕面積4067萬頃、灌溉面積4496.5萬頃、化肥用量884萬噸、農村用電量253.1億度。
| |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原有的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顯得相對薄弱,農村交通閉塞、農民信息不靈,農業抗自然災害能力低。又加上傳統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得國家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投入可以説是取多予少,嚴重制約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
你比如發展糧食産業,需要一個很好的路網系統,現在城市用水越來越緊張,那麼農村的用水怎麼辦,即使這個水庫還在,水已經被大量的城市用,那麼農村的用水呢,所以一系列基礎設施的問題,就尖銳的擺在面前。
| |
直到“九五”,期間,特別是1998年至2003年,中央累計安排農業基本建設投資總量超過3000億元,在國債及中央預算內投資中所佔的比重均達到30%左右。這是建國以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長最快、總量最多的時期。同時,200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六小工程”,是指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水電、草場圍欄等。
| |
儘管是“六小”,施工不見得一定要小,另外也盡可能採取專業化、社會化、産業化的方法加以運行,才能夠真正的提高效率。
90年代以來,我國沼氣建設一直處於穩步發展的態勢。到1998年底,全國戶用沼氣池發展到688萬戶,利用率達到91.7%。到2005年底,全國農村戶用沼氣池總量達到1700多萬戶,其中沼氣及沼氣發酵液在農業生産中綜合利用的“四位一體”模式有了長足發展。小小一個沼氣池,成了根治農村“臟、亂、差”頑疾的良藥。
| |
農戶:又節省煤,有方便,還乾淨。
沼氣建設這幾年取得的成效,而且它給生態建設,農民改變習慣,移風易俗都結合起來了,趨勢效果很好,我覺得下一步一個是提高科技含量。
| |
自2000年我國提出分階段解決我國農村飲水困難目標5年來,國家共安排國債資金98億元,加上各級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和群眾自籌,總投入約180億多元,共建成各類農村飲水工程80多萬處,5700多萬農村人口從此告別飲水難。人民群眾把農村飲水解困工程稱為德政工程。
農戶:這水質很好。
| |
但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任重道遠,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仍有近5萬個村不通公路;全國一半的行政村沒有通自來水;只有10%的農戶用上了沼氣,3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亟待解決;2%的村莊還沒有通電。 所以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其中,國家對農村建設的財政投入將超出往年,重點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難。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必將大力改善農村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
責編:肖闊